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电缆综合管廊单元,其包括上体部和下体部,上体部与下体部组合形成管廊单元舱体,上体部、下体部的侧面边缘上均设置有与相邻单元衔接的安装沿,安装沿凸出上体部、下体部的内壁,且凸出内壁的部分上开设有若干悬挂孔,悬挂孔上设置有减震抱钩,减震抱钩与电缆卡箍固定。上述复合电缆综合管廊单元采用了沿着内壁悬挂电缆的方式,省去了安装支架,合理布局管廊内部结构,扩大了操作空间,其中的减震抱钩安装方便、可靠,并给予了电缆足够的抗震能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复合电缆综合管廊,其采用上述管廊单元组合搭建而成。单元化组合形式使得综合管廊的搭建更加简单、灵活,适应性强,搭建周期短。
Composite cable gallery unit and composite cable gall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电缆综合管廊单元及复合电缆综合管廊
本技术涉及电缆管廊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复合电缆综合管廊单元及复合电缆综合管廊。
技术介绍
综合管廊是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管廊一般以铺设在地下居多,而地下综合管廊大都是采用方形管廊或者圆形管廊。方形管廊的截面为矩形,这种管廊存在以下缺陷:1)实用性较差,分仓不合理;2)顶部的承载性和整体的防沉降性能较差;3)管廊接口的防渗漏性能较差。而截面为圆形或者拱形的管廊,相对而言有更好的结构性,但其也存在缺陷:同样限高、限宽的情况下管廊内部空间小,无论是安装管路还是后期维护,操作不方便。如图6所示为目前圆形管廊中常见的布局结构,管廊1'两侧壁上固定有安装支架2',电缆3'等管路堆放在两侧的安装支架2'上,中间留下穿行通道4'。由于安装支架2'占用了部分空间,以及必要的穿行通道4'存在,导致管廊1'内实际可安装的电缆3'数量极其有限,且大量的安装支架2'也增加了成本。另外,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管廊质量不易控制,施工周期长,抗震性能低,抗渗防水性能差,长期使用后内部进水情况严重,维护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电缆综合管廊单元,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改变管廊中电缆的安装方式,增大管廊内部空间,方便内部安装和维护,且优化管廊结构,保证整体结构可靠性。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电缆综合管廊,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改变传统管廊成型方式,提高搭建便捷性,缩短施工周期,提高管廊抗渗防水能力。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复合电缆综合管廊单元,其包括上体部和下体部,上体部与下体部组合形成管廊单元舱体,上体部、下体部的侧面边缘上均设置有与相邻单元衔接的安装沿,安装沿凸出上体部、下体部的内壁,且凸出内壁的部分上开设有若干悬挂孔,悬挂孔上设置有减震抱钩,减震抱钩与电缆卡箍固定。其中,减震抱钩的一端开设有与电缆卡箍固连的腰形孔,另一端开设有让位槽并形成两个支撑臂,两个支撑臂之间设置有铰接轴,安装沿夹于两个支撑臂之间,且铰接轴穿过悬挂孔,若干个悬挂了电缆的减震抱钩受重下坠,使得让位槽的壁贴靠于安装沿的边缘,相邻电缆上下悬挂且互不影响。其中,上体部与下体部为对称结构,均包括中间的平面壁和两边的弧形壁,两边的弧形壁上均设置有固定沿,上体部的固定沿与下体部的固定沿贴合,两者的固定沿分别凸出上体部、下体部的外壁,且凸出外壁的部分上均布有若干固定孔。其中,上体部、下体部的一边的固定沿上设置有限位凸棱,另一边的固定沿上开设有限位凹槽,上体部、下体部上的限位凹槽与限位凸棱相互配合。其中,安装沿凸出上体部、下体部的外壁,且凸出外壁的部分上均布有若干固定孔。其中,上体部、下体部的外壁上布置有若干加强筋。其中,上体部上开设有检查口,检查口上设置有井盖。对此,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复合电缆综合管廊,其采用上述的复合电缆综合管廊单元组合搭建而成,相邻单元的安装沿贴靠并固连。其中,位于复合电缆综合管廊的转角处设置有弧形接头,位于复合电缆综合管廊的交汇处设置有多通道接头。其中,位于复合电缆综合管廊的端部设置有出线隔板,出线隔板上开设有若干出线孔。综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复合电缆综合管廊单元及复合电缆综合管廊采用了沿着内壁悬挂电缆的方式,省去了安装支架,合理布局管廊内部结构,扩大了操作空间,其中的减震抱钩安装方便、可靠,并给予了电缆足够的抗震能力,另外单元化组合形式使得综合管廊的搭建更加简单、灵活,适应性强,搭建周期短,并在此基础上可以附加通风、防火、防水等功能属性,为管线排布提供了新的思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复合电缆综合管廊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复合电缆综合管廊单元的端面正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复合电缆综合管廊的转角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复合电缆综合管廊的交汇处示意图;图6是现有技术中圆形管廊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请参阅图1至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电缆综合管廊单元100,其主要包括上体部101和下体部102,上体部101与下体部102组合形成管廊单元舱体,本实施例中的上体部101与下体部102为对称结构,且均包括中间的平面壁和两边的弧形壁。上体部101的平面壁上可开设有检查口114,检查口114上设置有井盖500,方便人员进出维护,当管廊深埋地下时,还可在检查口114处增加管道延伸至底面。下体部102的平面壁上方便人员走动。组合形成的圆弧形管壁具有很好的结构性,保证管廊框架稳定。两边的弧形壁上均设置有固定沿103,上体部101的固定沿103与下体部102的固定沿103贴合,两者的固定沿103分别凸出上体部101、下体部102的外壁,且凸出外壁的部分上均布有若干固定孔104。且上体部101、下体部102的一边的固定沿103上设置有限位凸棱105,另一边的固定沿103上开设有限位凹槽106,上体部101、下体部102上的限位凹槽106与限位凸棱105相互配合,方便上体部101和下体部102更加准确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对称的上体部101和下体部102在不开设检查口的情况下结构完全一致,在生产成型和安装搭建的过程中无需区分两者,施工更方便。上体部101、下体部102的侧面边缘上均设置有与相邻单元衔接的安装沿107,安装沿107凸出上体部101、下体部102的内壁,且凸出内壁的部分上开设有若干悬挂孔108,安装沿107还凸出上体部101、下体部102的外壁,且凸出外壁的部分上也均布有若干固定孔104。悬挂孔108上设置有减震抱钩109,减震抱钩109与电缆卡箍601固定。本实施例中减震抱钩109采用了如下一种结构:减震抱钩109的一端开设有与电缆卡箍601固连的腰形孔110,另一端开设有让位槽111并形成两个支撑臂112,两个支撑臂112之间设置有铰接轴,安装沿107夹于两个支撑臂112之间,且铰接轴穿过悬挂孔108,若干个悬挂了电缆600的减震抱钩109受重下坠,使得让位槽111的壁贴靠于安装沿107的边缘,相邻电缆600上下悬挂且互不影响。由于电缆600输送过程中会有震动,一般都会采用蛇形布置,而本结构采用非锁死固定方式,允许电缆600轻微晃动,固定更加灵活、可靠。上体部101、下体部102的外壁上布置有若干加强筋113,提高结构稳定性。对此,本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复合电缆综合管廊,其采用上述的管廊单元100组合搭建而成,相邻单元的安装沿107贴靠并固连。该综合管廊无论是铺设在地上还是地下均适用,由于模块化的搭建形式,可以事先成型好一个个管廊单元100,再将各管廊单元100衔接起来,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电缆综合管廊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体部和下体部,所述上体部与所述下体部组合形成管廊单元舱体,所述上体部、所述下体部的侧面边缘上均设置有与相邻单元衔接的安装沿,所述安装沿凸出所述上体部、下体部的内壁,且凸出内壁的部分上开设有若干悬挂孔,所述悬挂孔上设置有减震抱钩,所述减震抱钩与电缆卡箍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电缆综合管廊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体部和下体部,所述上体部与所述下体部组合形成管廊单元舱体,所述上体部、所述下体部的侧面边缘上均设置有与相邻单元衔接的安装沿,所述安装沿凸出所述上体部、下体部的内壁,且凸出内壁的部分上开设有若干悬挂孔,所述悬挂孔上设置有减震抱钩,所述减震抱钩与电缆卡箍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电缆综合管廊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抱钩的一端开设有与电缆卡箍固连的腰形孔,另一端开设有让位槽并形成两个支撑臂,所述两个支撑臂之间设置有铰接轴,所述安装沿夹于所述两个支撑臂之间,且所述铰接轴穿过所述悬挂孔,若干个悬挂了电缆的减震抱钩受重下坠,使得所述让位槽的壁贴靠于所述安装沿的边缘,相邻电缆上下悬挂且互不影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电缆综合管廊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体部与所述下体部为对称结构,均包括中间的平面壁和两边的弧形壁,两边的弧形壁上均设置有固定沿,所述上体部的固定沿与所述下体部的固定沿贴合,两者的固定沿分别凸出上体部、下体部的外壁,且凸出外壁的部分上均布有若干固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电缆综合管廊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德生,徐涛,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嘉邦电力管道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