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脚架双重固定装置,固设板体底侧的座部的一侧凸出一凸壁,凸壁相对的两外侧各具一嵌孔及一贯孔,凸壁外缘面处围绕有一圈凸缘,该凸缘包夹嵌孔;脚架尾端通过凸壁的两相对贯孔栓接于凸壁内;卡环对外折成两相对朝向的凸出部,嵌入凸缘并伸入嵌孔内,且自凸壁内凸出;滑道形成于凸壁开口处的座部该侧上;撑抵件于滑道而朝凸壁开口处位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双重防止脚架自主性收折功能,并且以于一般状态下,可防止脚架非自主性收折的功能变成自动形式。(*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脚架双重固定装置,尤其是一种使脚架可被设置于板体底侧,并具收拆作用的脚架双重固定装置。由于寸土寸金,而使近代人的居处环境逐渐变小,相对亦使得所使用的家俱或物体,必须在不使用时具有可收折的功效。例如烫衣板、桌子或下棋桌等,其用以撑立而起的脚架各具收折装置,但是现有的收拆装置却具有如下的缺点如烫衣板、桌子或下棋桌等,当其在使用时必然会有侧推的外力作用其上,若未具防止非自主性收折的装置,则将造成烫衣板、桌子或下棋桌等的脚架,在使用中突然的收折,而导致该具有脚架的板体整个倾覆,若使用的为烫衣板,则有烫斗砸伤人脚。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脚架双重固定装置,它可双重防止脚架自主性收折。本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脚架双重固定装置,以于一般状态下,能够防止脚架非自主性收折的功能变成自动形式。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脚架双重固定装置,用以支撑起该板体的数个支脚架设置于板体底侧,座部的一侧凸出一三面环抱的凸壁,并可将此座部固设于前述板体底侧;该凸壁相对的两外侧各具一嵌孔及一贯孔,嵌孔与贯孔互为偏斜设置;该凸壁的外缘面处围绕有一圈凸缘,该凸缘并呈上下相对的形式而包夹前述嵌孔;该脚架尾端通过凸壁的两相对贯孔而将该脚架尾端栓接于凸壁内;一卡环被断开并相对外折,成两相对朝向的凸出部该卡环可嵌入前述的凸缘,两凸出部分别伸入各该嵌孔内,并自凸壁内凸出;一滑道形成于凸壁开口处的座部该侧上;及一撑抵件于前述滑道而朝凸壁开口处位移;凸壁及贯孔的设置,脚架呈斜伸状被栓接并靠抵于凸壁的内缘面;该脚架尾端的翘起空间被该撑抵件所填补。凸缘在凸壁非为相对两侧的前侧处渐趋缩小并终致消失,且该凸缘的凸出程度可视卡环的粗细而一同改变。滑道由两个形梁架所构成。撑抵件包括拨动用的垂部及用以嵌入滑道内的横部;该横部由两对称臂体及形成于该两臂体间的夹缝所构;各该臂体的端部并形成倒勾的扣端,并于各该扣端的臂体处形成有一凸点;该夹缝横部组入滑道内,该扣端乃使撑抵件不致反向退出,该凸点的卡于任一梁架后缘。座部为X字状形式而设置于板体底侧四角;并于该X字状设置的座部相对内边处,被凸出于板体底侧的挡体所挡止。板体底侧,可进一步具设有提供该座部嵌置的嵌结体,且该嵌结体形成于除挡体该侧外的座部的另两相对侧。板体可为烫衣板、桌板。可进一步于板体的挡体与撑抵件的垂部间具设一弹性元件,撑抵件通过该弹性元件而自动地推入脚架尾端的翘起空间内。挡体及垂部的相邻侧间相对各凸设有一凸柱,于该两凸柱间则套设弹性元件。本技术藉由其自凸壁内弹性凸土的卡环的两相对凸出部,使得脚架若欲收折,其使用的力量则须大于该卡环的弹力,方能撑开其两相对凸出部;另外藉由控制撑抵件的位移,而使该脚架尾端的翘起空间可被该撑抵件所填补。以下结合附图和局体实施方案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使用于板体的底视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依据图1中的一固定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依据图2的立体组合图;图4为本技术依据图3的安装于板体底侧的示意图5为本技术依据图3的上视部分断面图;图6为本技术依据图3的侧视部分断面图;图7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之一;图8为本技术依据图7的上视部分断面图;图9为本技术依据图7的侧视部分断面图。本技术为一种脚架双重固定装置,如图1所示,为使用本技术脚架固定装置的板体1的底视图;该板体1所设置的座部3,以X字状形式而设置于板体1底侧的四角处,并于该X字状设置的座部3的相对内边处,各藉由凸出于板体1底侧的挡体10而挡止座部3,座部3被螺固于板体1底侧外(配合图4所示),由于四支脚架2对于板体1而言,呈互为相对外伸状,故当板体1上有外力向下压时,各该座部3因受力所产生力矩方向,被各该挡体10所挡止,而使座部3的固定于板体1底侧,具更佳的固定效果。各该脚架的并能相对收折而平贴于板体1底侧(图未示),若欲使用时,仅须将各该脚架的相对外折而展开即可。如图2、3所示,该用以将脚架的固定于板体1底侧且兼具收折功效的固定装置,主要包括一座部3、一凸壁30、一卡环32、一滑道31及一撑抵件4;其中的该座部3,其一侧凸出一三面环抱的马蹄状凸壁30,于其四角落处则各具一固定孔33,以将此座部3藉由后述的固定元件工的而固设于板体1底侧。其中的该凸壁30,其相对的左右两外侧各具一嵌孔303及一贯孔304,贯孔304位于底端,而嵌孔303则位于该贯孔304的斜上方,而使该两孔互为偏斜设置。凸壁30的外缘面处,围绕有一圈呈狭长鱼眼状的凸缘302,该凸缘302并呈上下相对的形式而包夹前述嵌孔303。而该凸缘302亦可为一种在凸壁30非为相对两侧的前侧处,形成渐趋缩小而终致消失的形式。其中的该脚架2,其尾端藉由凸壁30的两相对贯孔304,而将该脚架的尾端栓接于凸壁内,使脚架的可以该栓接处为轴而拨转,如图2,当其往右拨转时靠抵于凸壁30的内缘面301,当其往左拨转时则可位于凸壁30的开口处;而其栓接的方式藉由一可为丝与螺帽的组合的栓接件34。其中的该卡环32,于适当处被断开并相对外折,而形成两相对朝向的凸出部321;该卡环32可嵌入前述的凸缘302内,而其两凸出部321则适可分别伸入各该凸壁嵌孔303内,并自凸壁30内凸出(如图4、5、6所示),而恰阻碍于脚架的的往左拨转方,因此,若欲脚架的可往左拨转,则其所施外力乃须大于卡环32的弹性力,在脚架的弹性撑该卡环的两凸出部321后,方使脚架的可往左拨转。该滑道31,可以任意的形式来形成于凸壁30开口处的座部3该侧上,只要能使撑抵件4可在其内来回位移即可;图中所示,该滑道31由两个形梁架311、312所构成,当然亦可将该两个梁架311、312连接成一个宽片状形梁架。该撑抵件4,可藉前述的滑道31而朝凸壁30开口处位移。其中,撑抵件4包括拨动用的垂部41及用以嵌入滑道31内的横部42,横部42由两对称臂体及形成于该两臂体间的夹缝40所构成;各该臂体的端部并形成倒勾状的扣端421,并于各该扣端421的臂体相对外侧处,各形成有一凸点422;藉该夹缝40可使横部42较易于组入滑道内,藉该扣端421乃使撑抵件4不致反向退出,另藉该凸点422的卡于梁架311后缘(配合图6所示)而使撑抵件4的推入微具阻碍。如图6所示,撑立而起的脚架位于凸壁30的内缘面301及卡环32的凸出部321的间,且由于贯孔304被设置于凸壁30的近下边处,而使脚架的可呈斜伸状被栓接并靠抵于凸壁的内缘面301。当各脚架的如图一般撑立而起并因使用而承受侧推外力时,由于在其必须收折的方向上具有(a)卡环32的两出部321及(b)撑抵件4的横部42填补于脚架的尾端的翘起空间内,可双重防止脚架非自主性收折的功效。第二重防止脚架非自主性收折功效,藉由垂部41而控制撑抵件4的往滑道31内部方向位移,而使该脚架的尾端的翘起空间可被该撑抵件4的横部42所填补;且藉由该原本略卡擎于梁架311后缘的凸点422,在撑抵件4往内或往外位移时可微具阻碍感。如图4所示,板体1底侧,可进一步具设有提供前述座部3嵌置的嵌结体11,且该嵌结体11形成于除挡体10该侧外的座部3的另两相对侧。当本技术固定装置的座部3,藉由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脚架双重固定装置,用以支撑起该板体的数个支脚架设置于板体底侧,其特征在于:一座部的一侧凸出一三面环抱的凸壁,并可将此座部固设于前述板体底侧;该凸壁相对的两外侧各具一嵌孔及一贯孔,嵌孔与贯孔互为偏斜设置;该凸壁的外缘面处围绕有一圈凸缘,该凸缘并呈上下相对的形式而包夹前述嵌孔;该脚架尾端通过凸壁的两相对贯孔而将该脚架尾端栓接于凸壁内;一卡环被断开并相对外折,成两相对朝向的凸出部:该卡环可嵌入前述的凸缘,两凸出部分别伸入各该嵌孔内,并自凸壁内凸出;一滑道形成于凸壁开口处的座部该侧上;及一撑抵件于前述滑道而朝凸壁开口处位移;凸壁及贯孔的设置,脚架呈斜伸状被栓接并靠抵于凸壁的内缘面;该脚架尾端的翘起空间被该撑抵件所填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宥霖,
申请(专利权)人:靖和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