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器结构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8914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09: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过滤器结构体,其中,当更换过滤向汽车等的发动机输送的空气的过滤器时,不是将安装在过滤器上的框架全部废弃而是能够将其一部分再利用。过滤器结构体(10)具备过滤器元件(11)和框架部(30),过滤器元件(11)被保持于空气滤清器外壳(01)内,去除从入口部(02)吸入的空气中的微粒,并将其作为过滤后的空气从出口部(03)排出;框架部(30)支承/加强该过滤器元件(11),并且与空气滤清器外壳(01)的内壁(04)接触,并确保从所述过滤器元件(11)到所述出口部(03)的路径,其中,所述过滤器结构体(10)具备固定装置,其可装拆地嵌合/固定安装于所述过滤器元件(11)的所述框架部(30)的一部分。

Filter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过滤器结构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更换例如用于向汽车或发电设备等的发动机的取入空气的过滤的空气滤清器。
技术介绍
来自向汽车用发动机或发电设备用发动机取入空气的空气取入口的气流、向燃气轮机输送的气流、向各种各样的燃烧炉流动的气流,其中大多包含颗粒物质。颗粒物质若到达与之相关联的各种设备的内部工作部,则可能对其带来实质上的损害。因此,由于是这样的系统,所以优选从相关联的发动机、涡轮机、熔炉、或其它设备上游的气体等的气流中去除颗粒物质。因此,提出了各种空气滤清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图6是现有的过滤器部的示意性侧视图。如图6所示,现有的空气滤清器中,过滤器元件109、过滤器元件109的入口部102的台座部104、过滤器元件109的出口部103的框架部101成为一体的过滤器部100被装拆自如地保持于未图示的壳体部的内部。该框架部101被安装于过滤器元件109的出口部103,支承/加强过滤器部100并且与外壳部的内壁接触,并为了确保与出口部103之间的路径,通过树脂件105而一体化,构成过滤器元件109和框架部101成为一体的过滤器部100。此外,在图6中,在过滤器元件109的入口部102还安装有与外壳部的入口侧接触的台座部104,但由于未重视气密性,所以是单体的框架,单纯地用于保持过滤器元件109的卷绕。这样的过滤器部100当使用一定时间后微粒堵塞而无法实现其用途目的时,就会作为消耗品被去除,更换为新的过滤器。此时,由于框架部101也与过滤器部100一体化,所以过滤器元件109和框架部101为一体的过滤器部100被更换、废弃。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2-542417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7-51529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这种类型的空气滤清器粘接有塑料加强件及衬垫,作为套件销售。因此,在使用一定时间之后,当无法实现其使用目的而更换为新的过滤器元件时,安装在过滤器元件上的框架及安装在框架上的密封部件也与过滤器元件一起被废弃。框架本身没有磨损或损坏,而每次更换过滤器元件时框架被一同废弃,这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另外,由于经废弃处理的框架及密封部件的原材料是树脂等,所以从环保方面来说也不妥当。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该问题,获得一种在更换过滤器元件时不是将安装在过滤器元件上的框架完全废弃而是能够将其一部分再利用的过滤器结构体。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权利要求1所述的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过滤器结构体具备:过滤器元件,所述过滤器元件保持在空气滤清器外壳内,去除从入口部吸引的空气中的微粒,并将其作为过滤后的空气从出口部排出;以及框架部,所述框架部支承/加强该过滤器元件,并且与空气滤清器外壳部的内壁接触,并确保从所述过滤器元件到所述出口部的路径,所述过滤器结构体的特征在于,具备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可装拆地嵌合/固定安装于所述过滤器元件的所述框架部的一部分。权利要求2所述的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过滤器结构体的特征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部包括保持所述过滤器元件的出口部端部外廓部的框架基部和具有与所述外壳部的内壁接触的部分的框架分离部,所述固定装置可装拆地嵌合/固定所述框架基部和所述框架分离部。权利要求3所述的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过滤器结构体的特征在于,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基部具备保持所述出口部端部外廓部整周的保持部、从该外廓部整周缩径的缩径部、以及从该缩径部向所述出口部侧以筒状延伸的环部,所述框架分离部具备与框架基部的环部嵌合的环状部、形成于该环状部的下部的底面部、以及由从该环状部的上端部向外侧突设的钩形体构成的外延部,作为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所述框架基部的环部、与该环部嵌合的所述框架分离部的环状部、以及安装于所述环状部的外延部的密封部件。权利要求4所述的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过滤器结构体的特征在于,作为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装置,还具备挂止装置,当所述框架分离部的环状部与所述框架基部的环部嵌合时,所述挂止装置固定所述框架基部的环部与所述框架分离部的环状部的嵌合位置。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不言而喻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并且具有能够获得可简单地更换新的过滤器的过滤器结构体的效果。另外,具有通过将拆下的部分的框架嵌入安装在新更换的过滤器上的框架部分能够再利用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设置在空气滤清器外壳中的过滤器结构体10的概略剖视图;图2是第二框架的说明图,图a是安装有密封部件的框架分离部的概略剖视图,图b是框架基部的概略剖视图,图c是表示框架基部和框架分离部被固定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图3是过滤器结构体的要部的放大图;图4是具备挂止装置的过滤器结构体的要部的放大图,图a表示框架基部和框架分离部被固定的状态,图b表示框架基部和框架分离部被分离的状态;图5是具备另一挂止装置的过滤器结构体的要部的放大图,图a表示框架基部和框架分离部被固定的状态,图b表示框架基部与框架分离部被分离的状态;图6是现有技术的过滤器部的概略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1~3对本专利技术的过滤器结构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保持有本专利技术的过滤器结构体10的空气滤清器外壳01(以下称为外壳)通过被保持于内部的过滤器结构体10过滤从入口部02吸引的空气并在出口部03送出。外壳01具备更换内部的过滤器结构体10时使用的罩,在罩上具备固定衬垫和罩的螺纹固定或钩固定机构(均未图示)。在过滤器结构体10上,在过滤器元件11的第一端部12安装有由框架单体构成的第一框架20,在第二端部13安装有由框架基部40、框架分离部50以及压缩性密封部件60构成的第二框架30。而且,过滤器结构体10设置为将过滤器元件11的第一端部12朝向外壳01的空气入口02的区域,将其第二端部13朝向空气出口03的区域。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过滤器元件11,只要对空气中的微粒进行过滤即可。作为优选的过滤器元件11,只要是像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所示的那样的、将由形成纵槽流路的波形片材和固定于该波形片材的波顶部的面片材构成的过滤器片材以将纵槽流路形成为圆筒状或田径场的轨道形状的方式卷绕形成的元件即可。将安装于该过滤器元件11的入口侧的第一框架部20和安装于出口侧的第二框架部30一体化,构成过滤器结构体10。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框架部30只要如图2所示由可装拆的两个部件构成,安装于过滤器元件11的第二端部13来支承/加强过滤器元件11,并且与外壳01的内壁04接触进一步提高气密性以确保与出口部03之间的路径即可。此外,所述气密性是指外壳01的内壁04的一部分与第二框架部30卡合而形成气密密封64,使得未通过过滤器元件11的空气不会混入而被送入发动机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固定装置,只要是可装拆地嵌合/固定安装于过滤器元件11的第二框架部30的一部分即可。优选的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框架部30由保持过滤器元件11的出口部端部外廓部14的框架基部40和与外壳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过滤器结构体,其具备:过滤器元件,所述过滤器元件保持在空气滤清器外壳内,去除从入口部吸引的空气中的微粒,并将其作为过滤后的空气从出口部排出;以及框架部,所述框架部支承/加强该过滤器元件,并且与空气滤清器外壳部的内壁接触,并确保从所述过滤器元件到所述出口部的路径,所述过滤器结构体的特征在于,具备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可装拆地嵌合/固定安装于所述过滤器元件的所述框架部的一部分。/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428 JP 2017-0901341.一种过滤器结构体,其具备:过滤器元件,所述过滤器元件保持在空气滤清器外壳内,去除从入口部吸引的空气中的微粒,并将其作为过滤后的空气从出口部排出;以及框架部,所述框架部支承/加强该过滤器元件,并且与空气滤清器外壳部的内壁接触,并确保从所述过滤器元件到所述出口部的路径,所述过滤器结构体的特征在于,具备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可装拆地嵌合/固定安装于所述过滤器元件的所述框架部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器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部包括保持所述过滤器元件的出口部端部外廓部的框架基部和具有与所述外壳部的内壁接触的部分的框架分离部,所述固定装置可装拆地嵌合/固定所述框架基部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靎见信行靎见俊介
申请(专利权)人:孔雀滤清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