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下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74862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04:11
提供一种在来自车身侧方的冲击载荷输入时,能够利用蓄电池横梁充分吸收冲击载荷的能量,并且能够利用蓄电池横梁稳定地保护蓄电池单体的车身下部结构。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左右一对下边梁、蓄电池封装体以及蓄电池横梁。蓄电池封装体在内部收纳蓄电池单体,在蓄电池封装体配置在地板的下方的状态下,蓄电池封装体的车宽方向上的端部与下边梁结合。蓄电池横梁大致沿车宽方向配置在蓄电池封装体的内部,延伸至比蓄电池单体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蓄电池横梁具备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第二横梁延伸至比第一横梁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Underbody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下部结构
本申请基于在2018年5月25日申请的日本特许申请第2018-100966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地板的下方配置有收纳蓄电池单体的蓄电池封装体的车身下部结构。
技术介绍
作为车身下部结构,已知有如下结构,即,在内部收纳有多个蓄电池单体的蓄电池封装体配置在车辆的地板的下方,蓄电池封装体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架设于车身侧部下方的一对下边梁(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121483号)。对于日本特开2011-121483号所记载的车身下部结构而言,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蓄电池横梁一体地安装在蓄电池封装体,该蓄电池横梁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与车身左右的下边梁结合。在该车身下部结构中,当冲击载荷从车身侧方朝向下边梁输入时,该冲击载荷经由蓄电池横梁向车身的车宽方向中央区域传递,并且蓄电池封装体内的蓄电池单体被蓄电池横梁保护。然而,对于日本特开2011-121483号所记载的车身下部结构而言,安装在蓄电池封装体的蓄电池横梁在车宽方向的整个区域范围形成为大致一样的强度,因此,当为了保护蓄电池封装体内的蓄电池单体而提高蓄电池横梁的强度时,难以充分获得利用蓄电池横梁所实现的冲击吸收功能。另外,反过来,当将蓄电池横梁的强度设定得较低以充分获得利用蓄电池横梁所实现的冲击吸收功能时,对蓄电池封装体内的蓄电池单体的保护功能会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方案提供一种在来自车身侧方的冲击载荷输入时,能够利用蓄电池横梁充分吸收冲击载荷的能量,并且能够利用蓄电池横梁稳定地保护蓄电池单体的车身下部结构。本专利技术的车身下部结构采用了以下的结构。(1)本专利技术的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左右一对下边梁,它们配置在车身的侧部下方,且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蓄电池封装体,其在内部收纳蓄电池单体,在所述蓄电池封装体配置在地板的下方的状态下,所述蓄电池封装体的车宽方向上的两端部固定在各所述下边梁;以及蓄电池横梁,其大致沿车宽方向配置在所述蓄电池封装体的内部,所述蓄电池横梁延伸至所述蓄电池封装体的内部的比所述蓄电池单体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所述蓄电池横梁具备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延伸至比该第一横梁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根据上述(1)的结构,当冲击载荷从车身侧方向下边梁输入时,该冲击载荷最先向蓄电池横梁的第二横梁传递,使第二横梁变形。输入至下边梁的冲击载荷的能量在第二横梁变形时被吸收。另外,当第二横梁变形规定量以上时,进一步的变形被第一横梁限制。其结果是,抑制输入至下边梁的冲击载荷作用于蓄电池封装体内的蓄电池单体。(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相比由车宽方向上的强度高的构件构成。在该情况下,在来自车身侧方的冲击载荷输入时,车宽方向上的强度较低的第二横梁变形从而吸收冲击载荷的能量,并且,车宽方向上的强度较高的第一横梁限制蓄电池封装体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过大的变形。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实现对冲击载荷的能量的充分吸收和对蓄电池封装体内的蓄电池单体的可靠保护。(3)在上述(1)或(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二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设有脆弱部。在该情况下,当冲击载荷向第二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输入时,脆弱部成为变形的契机,从而第二横梁容易变形。(4)在上述(1)~(3)中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横梁构成为具有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凸缘从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固定在所述蓄电池封装体的底壁。在该情况下,即使第一横梁形成为车宽方向的延伸长度比第二横梁短,由于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利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凸缘固定在蓄电池封装体的底壁,因此也能够牢固地止挡从车身侧方输入的冲击载荷。(5)在上述(1)~(4)中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横梁具有第二凸缘,所述第二凸缘从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固定在所述蓄电池封装体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在该情况下,当冲击载荷从车身侧方朝向蓄电池封装体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输入时,该冲击载荷经由第二凸缘向第二横梁输入。由此,第二横梁稳定地变形。另外,在从车身侧方输入的冲击载荷比较小时,能够利用第二凸缘限制蓄电池封装体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向车宽方向内侧较大程度地变形。因此,能够抑制蓄电池封装体的侧壁与蓄电池单体接触,能够保护蓄电池单体。(6)在上述(5)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横梁具有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凸缘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固定在所述蓄电池封装体的底壁,所述第一凸缘形成为与所述第二凸缘相比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延伸长度长。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一凸缘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形成得比第二凸缘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延伸长度长,因此,能够使第一凸缘相对于蓄电池封装体的安装强度比第二凸缘相对于蓄电池封装体的安装强度高。因此,即使在从车身侧方输入的冲击载荷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第一横梁可靠地限制蓄电池封装体的过大的变形,能够稳定地保护蓄电池单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案,由于蓄电池横梁具备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延伸至比该第一横梁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在来自车身侧方的冲击载荷输入时,能够利用第二横梁充分吸收冲击载荷的能量,并且能够利用第一横梁稳定地保护蓄电池单体。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骨架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沿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沿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将地板和蓄电池封装体的封装体罩拆掉后的俯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以图5的VI-VI截面部分为截面的部分截面立体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放大表示图5的VII部的俯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横梁的立体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横梁的图8的IX向视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横梁与蓄电池封装体之间的接合部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附图中,箭头FR是指车辆的前方,箭头UP是指车辆的上方,箭头LH是指车辆的左侧方。图1是从后部左斜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的骨架部所得到的图,图2是从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的车身下部结构所得到的图。另外,图3是沿III-III线将图2的车身下部结构剖切成截面所得到的图,图4是沿IV-IV线将图2的车身下部结构剖切成截面所得到的图。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包括在车辆的下端侧部配置的强度构件即左右一对下边梁14。左右的各下边梁14大致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具备:所述一对下边梁14;地板16,其车宽方向的两端部架设在左右的下边梁14;多个地板横梁34、35、3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中,/n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具备:/n左右一对下边梁,它们配置在车身的侧部下方,且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n蓄电池封装体,其在内部收纳蓄电池单体,在所述蓄电池封装体配置在地板的下方的状态下,所述蓄电池封装体的车宽方向上的两端部固定在各所述下边梁;以及/n蓄电池横梁,其大致沿车宽方向配置在所述蓄电池封装体的内部,所述蓄电池横梁延伸至所述蓄电池封装体的内部的比所述蓄电池单体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n所述蓄电池横梁具备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延伸至比所述第一横梁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525 JP 2018-1009661.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具备:
左右一对下边梁,它们配置在车身的侧部下方,且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蓄电池封装体,其在内部收纳蓄电池单体,在所述蓄电池封装体配置在地板的下方的状态下,所述蓄电池封装体的车宽方向上的两端部固定在各所述下边梁;以及
蓄电池横梁,其大致沿车宽方向配置在所述蓄电池封装体的内部,所述蓄电池横梁延伸至所述蓄电池封装体的内部的比所述蓄电池单体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所述蓄电池横梁具备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延伸至比所述第一横梁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相比由车宽方向上的强度高的构件构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露崎匠小泽裕之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