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联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86859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多重联接装置,用于建立输送流体压力介质的配属于流体压力生成器的在生成器侧的流体管道与至少一个配属于流体消耗器的在消耗器侧的流体管道之间可脱开的连接,它具有第一联接件(12)和第二联接件(14),具有多个用于生成器侧流体管道的第一流体接头(13),第二联接件(12)拥有多个用于消耗器侧流体管道的第二流体接头(15),其中两个联接件(12,14)在联接操作中可通过彼此在安装轴线(17)方向上相对接近而置于工作位置(18),在工作位置(18)中,通过这两个联接件(12,14)形成流体通路并且借助保持机构(22,29)确保这两个联接件(12,14)不会脱耦,其中设有可手动操作的滑动元件(19),其可在横向于安装轴线(17)延伸的操作平面内在实现了两个联接件(12,14)联接或脱耦的联接位置/脱耦位置(20)与配属于两个联接件(12,14)的工作位置(18)的固定位置(21)之间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建立输送流体压力介质的配属于流体压力生 成器的在生成器侧的流体管道与至少一个配属于流体消耗器的在消耗 器侧的流体管道之间可脱开的连接的多重联接装置,这种多重联接装置 具有第 一联接件和第二联接件,第 一联接件具有多个用于生成器侧流体 管道的第 一 流体接头,第二联接件拥有多个用于消耗器侧流体管道的笫向上相对接近而置于工作位置,在该工作位置中,通过这两个联接件形 成流体通路,并且在该工作位置中借助保持机构确保这两个联接件不会 脱耦。
技术介绍
这种多重联接装置在DE 1 923 186中有所公开,其中在这里设有 按照多极电插头类型的在生成器侧的联接件,其可以被插接到以相应插 座为形式的在消耗器侧的联接件上。为了尤其在加载流体的情况下避免 这两个联接件彼此分开或脱耦,可以在第 一联接件的外侧设置具有向内 凸出的凸耳的片簧,该凸耳在联接时插入到第二联接件上为此设置的凹 槽中。借助联接装置对处于压力之下的流体管道进行联接需要很高的力 量投入,因为必须克服流体压力进行操作。对于多重或多极联接而言, 力量投入与连接的流体管道数量成倍数关系。例如在前面提到的现有技 术中必须迎着借助存在的流体压力和弹簧力保持在闭合位置中的止回 阀对插头式的第 一联接件进行插接。因此对于这种多重联接装置来说, 由于在这里需要支付很高的力量投入,所以使得用手进行连接操作变得 困难或压根不可能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文所述类型的多重联接装置,其中 可以进行手动的具有较小力量投入的连接操作。该目的通过一种具有独立权利要求1特征的多重联接装置得以解 决。本专利技术的改型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按照专利技术的多重联接装置的突出之处在于,在这两个联接件之间设 置了至少一个可手动操作的滑动元件,其可以在横向于安装轴线延伸的 操作平面内在实现这两个联接件联接或脱耦的联接位置/脱耦位置与配 属于这两个联接件的工作位置的固定位置之间进行移动。通过这一 可在横向于安装轴线延伸的操作平面内移动的滑动元件 可以实现用手无需^f艮大力量投入即可进行联接操作。通常来讲,流动通 过联接装置的流体的流动方向平行于这两个联接件的安装轴线延伸,从 而由于流体压力的缘故阻碍了联接件沿着安装轴线方向彼此靠近的联 接操作。不过在这种横向于流体流动方向的流动导向下却可以进行滑动 元件的操作,从而不必非要克服流体压力进行操作。按照目的,滑动元 件首先处于其联接位置/脱耦位置,在该位置中,这两个联接件能够彼 此联接,与此同时流体通路通过从属于滑动元件的联接件得到闭锁。在 一致匹配的第二联接件上,所属的流体管道可以要么是无压力的或排气 的,要么借助止回阀得到稳固,以便联接件的互相靠近不会通过流出的 流体受到阻碍。作为替代方案可以给每个联接件配置独立的滑动元件, 其中,这两个滑动元件能够机械式地彼此联接,从而它们可以共同在它 们各自的联接位置/脱耦位置和它们各自的固定位置之间移动。在这种 变型方案中存在两侧闭锁。在特别优选的方式中,滑动元件和保持机构被如下地构造且共同作 用,即,在滑动元件移入其联接位置/脱耦位置期间,通过这两个联接 件的流体通路可以至少部分地得到封闭,同时这两个联接件在到达联接 位置/脱耦位置之前不可脱开地相互连接。也可以借助滑动元件将流体 通路部分地或完全地封闭而不发生所谓的回跳效应,所谓回跳效应就是 这两个联接件通过当前在滑动元件上存在的流体压力突然被彼此压离。 对于前面提到的第一变型方案来说,从现在起不再需要在滑动元件到达 其联接位置/脱耦位置前对处于这两个联接件之后的流体管道进行排 气。对于前面提到的第二变性方案来说借助这两个滑动元件实现了两侧 闭锁,从而滑动元件在这里可以很自动移入其联接位置/脱耦位置。在本专利技术的 一种改型中,在笫 一和第二联接件上的第 一和第二流体 接头作为穿过各自联接件的流体通道构成,其中滑动元件拥有通孔,通孔在滑动元件处于固定位置时与流体通道联通以使得在第一和第二流体通道之间形成流通通路(Stro固ngsbruecken )。按照目的,第一和 第二流体通道基本平行于安装轴线地在各联接件的顶面和底面之间延 伸,其中在滑动元件处在固定位置时,在第一联接件上的相应第一流体 通道与在滑动元件上所配通孔基本对准,并也与在第二联接件上所配第 二流体通道基本对准。滑动元件也可以以遮盖件的方式作用,其中《皮此 基本对准的第 一和第二流体通道通过通孔相对于第 一和第二流体通道 的移位而被部分或者完全地封闭。在一种特别优选的方式中,所述至少 一个滑动元件作为尤其呈圆形 的调节盘构成,该调节盘被设置在这两个联接件之间并可以借助以安装 轴线作为旋转轴线进行的旋转在联接位置/脱耦位置和固定位置之间转 动。该调节盘也可以节省空间地被设置在这两个联接件之间。在转动调分离地运动,而且调节盘也不会离开这两个联接件之间的区域。作为替代方案可以将滑动元件设为可线性地在联接位置/脱耦位置 和固定位置之间滑动的调节盘。在这种调节盘上可以例如设置至少一个 具有通孔的孔列,所述通孔在固定位置中与在这两个联接件上的第 一和 第二流体通道对准,从而建立起通过联接装置的流体通路。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那样,多重联接装置拥有阻止这两个联接件脱 耦且还阻止这两个联接件由于流体压力的缘故而突然彼此分开的保持 机构。作为保持机构可以设为在联接件之一或在调节盘上构成的与旋转 轴线同轴取向的凸起部以及在调节盘或在联接件之一上构成的凹槽,其 中凸起部和凹槽可以在调节盘的联接位置/脱耦位置中插接到一起,而 在调节盘的可借助调节盘的转动到达的另 一位置中则形成这两个联接 件之间不可脱开的连接。这两个联接件也可以先插接到一起然后再借助 转动得以稳固,从而实现一种插转连接。在一种特别优选的方式中,凹槽锁孔式地构成,凸起部则具有与此 一致匹配的钥匙式型段,在该型段上沿插接方向连有圓柱形的转动段, 其中凹槽在调节盘与所配联接件插接到 一 起的状态下处于圆柱形的转 动段区域内。由此可以实现调节盘相对于联接件的转动。锁孔式凹槽和 钥匙式型段及圆柱形转动段的共同作用可以按照插销连接的方式实施。为了实现对调节盘相对于联接件的转动进行限制并预定调节盘的联接位置/脱耦位置及固定位置,可以设置转动限制装置。转动限制装 置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在调节盘上或在这两个联接件之一上构成的长孔 式导向槽和至少一个伸入该导向槽并在这两个联接件之一上或在调节 盘上构成的导向销,其中导向槽的两个末端都用作导向销的止挡件。按 照目的在调节盘上分散地设置了多个导向槽。为了在调节盘转入联接位置/脱耦位置时以及在与此关联的流体通 道的封闭过程期间使得调节盘在其 一侧不会由于存在的流体压力而突 然被压离所从属的联接件,可以设置用于连接调节盘和所配联接件的连 接装置。按照目的可以在一种只具有唯一调节盘的变型方案中,让该调 节盘与不具有属于保持机构的凸起部的联接件联接。该连接装置可以具有在调节盘上构成的圆柱形连接套筒和在联接 件上构成的圆柱形的套筒接受部,连接套筒可转动地支承在该套筒接受 部中,其中连接套筒通过固定机构可脱开地与联接件连接。这种设置方定。作为固定机构可以例如设为在连接套筒上设置的环槽和可置入该环 槽中的止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多重联接装置,用于建立输送流体压力介质的配属于流体压力生成器的在生成器侧的流体管道与至少一个配属于流体消耗器的在消耗器侧的流体管道之间可脱开的连接,所述多重联接装置具有第一联接件(12)和第二联接件(14),第一联接件(12)具有多个用于生成器侧流体管道的第一流体接头(13),第二联接件(14)拥有多个用于消耗器侧流体管道的第二流体接头(15),其中这两个联接件(12,14)在联接操作中可通过彼此在安装轴线(17)方向上相对接近而置于工作位置(18),在该工作位置(18)中,通过这两个联接件(12,14)形成流体通路,并且在该工作位置(18)中借助保持机构(22,29)确保这两个联接件(12,14)不会脱耦,其特征在于,在这两个联接件(12,14)之间设置了至少一个可手动操作的滑动元件(19),该滑动元件可以在横向于安装轴线(17)延伸的操作平面内在实现了这两个联接件(12,14)联接或脱耦的联接位置/脱耦位置(20)与配属于这两个联接件(12,14)的工作位置(18)的固定位置(21)之间进行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W舒尔茨HJ克劳斯K佐勒V阿米里迪斯M谢勒M韦斯HW布伦纳
申请(专利权)人:费斯托股份有限两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