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液压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6321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8 0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级液压油缸,具有缸体、柱塞机构和导向套;所述柱塞机构从外至内依次同轴设置有柱塞筒、第一内筒体、第二内筒体和柱塞杆;所述活塞的圆周面与第二内筒体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二钢丝挡圈和第二支承环;所述第二内筒体的外壁的近缸底端与第一筒体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钢丝挡圈和第一支承环;所述第一筒体的外壁的近缸底端与柱塞筒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三支承环;所述柱塞筒、第一内筒体、第二内筒体和柱塞杆之间在径向依次均具有间隙,且两两之间形成节流槽;所述导向套、柱塞筒、第一内筒体、第二内筒体和柱塞杆中,相邻的两者之间设有密封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密封性能好,杜绝了液压油缸渗漏现象的发生。

Multistage hydraulic cylind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级液压油缸
本技术涉及液压油缸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多级液压油缸。
技术介绍
液压缸是将液压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做直线往复运动(或摆动运动)的液压执行元件。它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用它来实现往复运动时,可免去减速装置,并且没有传动间隙,运动平稳,液压油缸作为一种动力装置,因此在各种机械的液压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避液压油缸动作原理:活塞有效作用面积(mm2)*液压介质压力(MPa)=油缸输出力(N),当油缸输出力大于负载力时,活塞杆伸出;当油缸输出力小于负载力时,活塞杆静止;多级液压油缸工作时由于负载力恒定,可每一级活塞有效作用面积不一样,故活塞杆伸出,每一级动作所需液压系统压力也是不一样的,第一级活塞有效作用面积最大,液压系统压力在较低时活塞杆就能伸出,最小一级活塞有效作用面积最小,液压系统压力必须在最大时活塞杆才能伸出;液压系统工作时,压力都是从低到高逐渐增加的,从而多级液压油缸伸出顺序为第一级先出,第二级次之,最小一级最后伸出;由于多级液压油缸本身的结构特点,其无杆腔与有杆腔的面积比通常达到5~8,有的甚至达到10以上,另外其零部件均为薄壁件,如果多级液压油缸在工作时,薄壁的零部件产生变形,导致相应活塞阻力增加,这时多级液压油缸就会产生乱缸现象;如果多级液压油缸不能按顺序出活塞杆,则下一级活塞通过上一级有杆腔回油孔时,会使上一级有杆腔回油通道被堵,导致上一级有杆腔的油液不能排出,这时由于力平衡原则,即有杆腔侧的输出力、无杆腔侧的输出力,因两腔面积比不一样,油压力也不一样,这时面积比即为增压比,从而导致涨缸情况发生,使液压油缸报废,因乱缸产生增压,导致多级液压油缸的损坏,因此,一种结构简单、不易变形、避免涨缸的防增压的多级液压油缸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伸缩量大,体积小,结构紧凑,容易制造,易于拆卸,使用方便的特点的多级液压油缸。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级液压油缸,具有缸体、柱塞机构、套环和导向套;所述柱塞机构置于缸体内部,且与缸体同轴设置;所述套环与缸底一体成型;所述导向套设置于缸体顶端部,且导向套的内壁与柱塞机构的外壁接触;所述缸体近套环端开设有第一油口,缸体中间段开设有第二油口;所述柱塞机构从外至内依次同轴设置有柱塞筒、第一内筒体、第二内筒体和柱塞杆;所述柱塞杆的近缸底端通过紧固件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的圆周面与第二内筒体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二钢丝挡圈和第二支承环;所述第二内筒体的外壁的近缸底端与第一内筒体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钢丝挡圈和第一支承环;所述第一内筒体的外壁的近缸底端与柱塞筒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三支承环;所述柱塞筒、第一内筒体、第二内筒体和柱塞杆之间在径向依次均具有间隙,且两两之间形成节流槽;所述导向套、柱塞筒、第一内筒体、第二内筒体和柱塞杆中,相邻的两者之间设有密封装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油口呈“L”形,且第一油口对应柱塞杆轴向设置有油通道。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导向套和柱塞筒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和第一O形密封圈,位于导向套的顶端的缸体和柱塞筒的接触位置设有A型防尘圈。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内筒体和第二内筒体的顶端之间依次设有第四支承环、SPNS活塞杆密封、BS密封和第一防尘圈。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内筒体的顶端与柱塞杆之间依次设有组合密封、第五支承环、B3密封和第二防尘圈。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油口与缸体垂直设置,且第二油口与缸体之间设有第二O型密封圈。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缸体与柱塞筒的下半部分存在第二间隙。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柱塞机构的底端截面呈“凸”字形。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具有以下积极的效果:(1)本技术的伸缩油缸通过采取油路串联的方式,使产品容易制造,易于拆卸,能够适应空间狭小,结构紧凑,对行程、安装距尺寸有限制的应用环境。(2)本技术中的支承环主要起到保证活塞杆体的同轴度,防止活塞杆体发生弯曲。(3)本技术的多重密封,使得整体密封性能好,杜绝了液压油缸渗漏现象的发生。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见图1和图2,本技术具有缸体1、柱塞机构、套环2和导向套3;柱塞机构置于缸体1内部,且与缸体1同轴设置;套环2与缸底一体成型;导向套3设置于缸体1顶端部,且导向套3的内壁与柱塞机构的外壁接触;缸体1近套环2端开设有第一油口4,缸体1中间段开设有第二油口5;柱塞机构从外至内依次同轴设置有柱塞筒6、第一内筒体7、第二内筒体8和柱塞杆9;柱塞杆9的近缸底端通过紧固件设置有活塞10;活塞10的圆周面与第二内筒体8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二钢丝挡圈11和第二支承环12;第二内筒体8的外壁的近缸底端与第一内筒体7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钢丝挡圈13和第一支承环14;第一内筒体7的外壁的近缸底端与柱塞筒6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三支承环15;柱塞筒6、第一内筒体7、第二内筒体8和柱塞杆9之间在径向依次均具有间隙17,且两两之间形成节流槽;导向套3、柱塞筒6、第一内筒体7、第二内筒体8和柱塞杆9中,相邻的两者之间设有密封装置。第一油口4呈“L”形,且第一油口4对应柱塞杆9轴向设置有油通道16。导向套3和柱塞筒6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18和第一O形密封圈19,位于导向套3的顶端的缸体1和柱塞筒6的接触位置设有A型防尘圈20。第一内筒体7和第二内筒体8的顶端之间依次设有第四支承环21、SPNS活塞杆密封22、BS密封23和第一防尘圈24。第二内筒体8的顶端与柱塞杆9之间依次设有组合密封25、第五支承环26、B3密封27和第二防尘圈28。第二油口5与缸体1垂直设置,且第二油口5与缸体1之间设有第二O型密封圈29。缸体1与柱塞筒6的下半部分存在第二间隙30。柱塞机构的底端截面呈“凸”字形。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当油缸处于压缩的极限状态时,油从连接油管的第一油口4进入,油通过油通道16进入到活塞10的孔内,再进入到缸底的内孔的端面与活塞10、柱塞筒6、第一内筒体7、第二内筒体8的末端的间隙中,当不断施油压时,推动柱塞筒6、第一内筒体7、第二内筒体8和柱塞杆9组件一起在不动的缸筒的孔内向远离缸底的方向移动,直至柱塞筒6的末端凸起的结构与导向套3的端面接触,即柱塞筒6的移动受到限制;继续施加油压时,推动第一内筒体7、第二内筒体8和柱塞杆9组件一起在不动的柱塞筒6的孔内向远离缸底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一内筒体7的移动受到限制;依此类推。当油缸处于伸长的极限状态时,油从不连接油管的第二油口5进入,即直接通入到柱塞机构的孔内,油被柱塞机构末端的挡圈阻挡,当油压不断上升时,只能通过柱塞机构一圈径向方向的通孔流入到第二内筒体8和柱塞杆9的间隙内,在不断增大的油压的作用下,使间隙不断扩大,即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级液压油缸,具有缸体(1)、柱塞机构、套环(2)和导向套(3);所述柱塞机构置于缸体(1)内部,且与缸体(1)同轴设置;所述套环(2)与缸底一体成型;所述导向套(3)设置于缸体(1)顶端部,且导向套(3)的内壁与柱塞机构的外壁接触;所述缸体(1)近套环(2)端开设有第一油口(4),缸体(1)中间段开设有第二油口(5);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塞机构从外至内依次同轴设置有柱塞筒(6)、第一内筒体(7)、第二内筒体(8)和柱塞杆(9);所述柱塞杆(9)的近缸底端通过紧固件设置有活塞(10);所述活塞(10)的圆周面与第二内筒体(8)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二钢丝挡圈(11)和第二支承环(12);所述第二内筒体(8)的外壁的近缸底端与第一内筒体(7)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钢丝挡圈(13)和第一支承环(14);所述第一内筒体(7)的外壁的近缸底端与柱塞筒(6)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三支承环(15);所述柱塞筒(6)、第一内筒体(7)、第二内筒体(8)和柱塞杆(9)之间在径向依次均具有间隙(17),且两两之间形成节流槽;所述导向套(3)、柱塞筒(6)、第一内筒体(7)、第二内筒体(8)和柱塞杆(9)中,相邻的两者之间设有密封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级液压油缸,具有缸体(1)、柱塞机构、套环(2)和导向套(3);所述柱塞机构置于缸体(1)内部,且与缸体(1)同轴设置;所述套环(2)与缸底一体成型;所述导向套(3)设置于缸体(1)顶端部,且导向套(3)的内壁与柱塞机构的外壁接触;所述缸体(1)近套环(2)端开设有第一油口(4),缸体(1)中间段开设有第二油口(5);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塞机构从外至内依次同轴设置有柱塞筒(6)、第一内筒体(7)、第二内筒体(8)和柱塞杆(9);所述柱塞杆(9)的近缸底端通过紧固件设置有活塞(10);所述活塞(10)的圆周面与第二内筒体(8)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二钢丝挡圈(11)和第二支承环(12);所述第二内筒体(8)的外壁的近缸底端与第一内筒体(7)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钢丝挡圈(13)和第一支承环(14);所述第一内筒体(7)的外壁的近缸底端与柱塞筒(6)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三支承环(15);所述柱塞筒(6)、第一内筒体(7)、第二内筒体(8)和柱塞杆(9)之间在径向依次均具有间隙(17),且两两之间形成节流槽;所述导向套(3)、柱塞筒(6)、第一内筒体(7)、第二内筒体(8)和柱塞杆(9)中,相邻的两者之间设有密封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液压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口(4)呈“L”形,且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楚晓军堵林峰张晓琴潘建新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巧特莱重型液压油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