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宽渐变式隔震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61642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8 0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沟宽渐变式隔震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沟包括沟体以及沿所述沟体内壁面设置的一圈连续墙,所述沟体的宽度与距震源的距离呈反比关系,所述沟体底部布设有至少一排隔震短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将隔震沟与隔震短桩两种隔震方式结合为一体,在有效增强隔震效果的同时还可减小隔震沟开挖的深度,同时沟体的宽度自中心沿沟长方向向两侧逐渐减小减少,有效减少了工程开挖量。

Gradually changing isolation dit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沟宽渐变式隔震沟
本技术涉及岩土施工防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沟宽渐变式隔震沟。
技术介绍
在进行强夯施工时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其中的一部分能量将转变为应力波,应力波主要变现为地震波。地震波会从夯点传向四周,引起地面的震动,这种震动会使周边的土体发生不均匀沉降,从而对施工现场周边环境、居民、建筑物以及地下管线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为减小强夯施工产生的震动对周边环境和居民造成的不利影响,一般会在施工现场与周边被保护的目标之间设置一定深度和一定宽度的隔震沟。工程中常规做法就是直接挖沟填砂或只挖沟不填,此类隔震沟存在着以下众多弊端:一是隔震沟的沟深沿长度方向一直不变,而事实上震动强度的强弱与距离震源的距离呈正相关,事实上远离震源的位置并不需要与接近震源位置开挖相同的沟深,所以沟深不变将造成不必要工程量的增加和建筑材料的浪费;二是隔震沟并没有任何的内部支撑体系,一旦隔震沟的深度太深,开挖时就可能造成隔震沟两侧的土体坍塌,若隔震沟的深度不够,将无法达到有效的隔震效果;三是隔震沟内容易积水,而震动产生的纵波是可以通过液体传播,沟内积水将造成隔震沟的隔振效果减弱甚至失去隔振效果;四是地震波还可以通过地下水向周围传播,而现有技术中的隔震沟无法将这部分震动进行隔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沟宽渐变式隔震沟,该隔震沟的沟体内壁面设置有一圈连续墙,沟体的宽度在沟长方向上呈变化状,且沟底布设有隔震短桩,在减少隔震沟的开挖量的同时增强了隔震效果。r>本技术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一种沟宽渐变式隔震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沟包括沟体以及沿所述沟体内壁面设置的一圈连续墙,所述沟体的宽度与距震源的距离呈反比关系,所述沟体底部布设有至少一排隔震短桩。所述隔震短桩贯入土体的长度与距所述震源的距离呈反比关系。所述连续墙靠近所述震源的一侧墙面呈凹凸不平的减震结构。所述减震结构为蜂窝结构或栅格结构。所述连续墙的顶部和中部沿所述沟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顶部内支撑和中部内支撑,所述顶部内支撑和所述中部支撑的两端均分别连接于所述连续墙上。所述顶部内支撑和所述中部内支撑与所述连续墙呈凹凸配合,即所述连续墙与所述顶部内支撑和所述中部内支撑连接处对应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部设置有减震缓冲垫。所述连续墙的底部深度至少大于所述沟体的沟底深度1m。所述沟体内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底端贯入所述沟体底部的土体中、顶部伸出于地面。所述沟体内填充有矿渣。本技术的优点是:将隔震沟与隔震短桩两种隔震方式结合为一体,在有效增强隔震效果的同时还可减小隔震沟开挖的深度,同时沟体的宽度自中心沿沟长方向向两侧逐渐减小减少,有效减少了工程开挖量,隔震沟内还填有矿渣并利用泄压管排空周围的地下水,进一步增强了隔震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沟宽渐变式隔震沟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沟宽渐变式隔震沟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沟宽渐变式隔震沟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如图1-3,图中标记1-10分别为:震源1、隔震保护目标2、连续墙3、顶部内支撑4、凹槽5、减振缓冲垫6、隔震短桩7、中部内支撑8、矿渣9、排水管10。实施例: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具体涉及一种沟宽渐变式隔震沟,该隔震沟包括沟体和沿沟体内壁面设置的一圈连续墙3,连续墙3的顶部和中部分别设置有顶部内支撑4和中部内支撑8以加固隔震沟结构强度,沟体底部还布设有一排隔震短桩7以进一步增强隔震效果,并有效减少了工程开挖量。如图1-3所示,隔震沟的沟体设置于在震源1和隔震保护目标2连线的垂直中心线上,沟体的深度至少是隔震保护目标2深度的两倍以上,沟体的宽度沿沟体的长度方向呈变化状态,变化规律为:沟体的宽度与震源1的距离呈反比关系,具体的说,沟体与震源1的距离越近、沟体的宽度越宽;沟体与震源1的距离越远、沟体的宽度越窄。隔震沟沟体宽度的上述变化在不影响原有隔震效果的同时减少了隔震沟开挖过程中不必要的工程量,缩减了施工成本。如图1-3所示,隔震沟的沟体内壁面上还设置有一圈连续墙3,连续墙3一共有四排,两排沿沟体长度方向呈圆弧状,另两排沿沟体宽度方向,且连续墙3的底部深度要比沟体的沟底深度要深1m以上,在起到对周围土体进行围挡,避免震动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造成沟体坍塌的同时,也确保了沟体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无法从沟体两侧直接渗入到沟内而影响隔震效果。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沟体的宽度沿沟体的长度方向呈变化状,使得沿沟体长度方向设置的两排连续墙3呈现出圆弧状,使得连续墙3的牢固性能更佳,因此隔震沟的深度可根据需要大幅增加,从而使隔震沟具有更好的隔震效果。如图1-3所示,连续墙3的顶部和中部分别设置有若干顶部内支撑4和中部内支撑8,顶部内支撑4和中部内支撑8均沿沟体的长度方向间隔4-6m分布,连续墙3与顶部内支撑4以及中部内支撑8的两端均呈凹凸配合,具体来说,连续墙3上开设有凹槽5,凹槽5的形状与顶部内支撑4和中部内支撑8两端形状相适配,起到加固连续墙3结构稳定性的作用,凹槽5内还设置有减震缓冲垫6,使刚性连接变为弹性连接,可以起到缓冲与释放应力的作用,从而阻隔震动波的传递与扩散。连续墙3距离震源1最近的一侧墙面上还具有凹凸不平的减震结构,该减震结构可以是蜂窝状结构或是栅格状结构或是其他具有减震作用的不平结构,当震源1的震动波传到该侧墙面时被其上的减震结构吸收部分能量而减弱,从而起到一定的减震效果。如图2、3所示,隔震沟的沟体底部还布设有一排隔震短桩7,当然隔震短桩7的数量可根据隔震需要进行选择,比如将隔震短桩7设置为梅花桩形,且隔震短桩7的直径大于桩与桩之间的间隔,以达到更好的隔震效果;隔隔震短桩7沿沟体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其贯入土体部分的长度沿沟体的长度方向呈变化状态,变化规律为:隔震短桩7贯入土体部分的长度与震源1的距离成反比,具体的说,隔震短桩7与震源1的距离越近、隔震短桩7贯入土体部分的长度越长;隔震短桩7与震源1的距离越远、隔震短桩7贯入土体部分的长度越短。由于隔震短桩7布设于隔震沟的沟底,因此隔震短桩7的长度可比一般的隔震桩短很多,能够减少建筑材料与施工量,而隔震沟内布设隔震短桩7,又使得隔震沟的沟体开挖深度可以适当减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开挖量,且将隔震沟与隔震短桩7有机结合,还可在原有隔震沟的隔震功能基础上进一步增强隔震效果。如图2、3所示,隔震沟的沟体内还设置有排水管10,排水管10的一端贯入沟体底部的土体中,其贯入长度至少为1.5m,另一端则伸出于地面,与外部管道连通,通过排水管10可将隔震沟周围土体中的地下水排出,减弱震动纵波沿地下液体传播。隔震沟的沟体内还填覆有矿渣9,矿渣9的颗粒之间存在空隙,矿渣9以及空隙间的空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沟宽渐变式隔震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沟包括沟体以及沿所述沟体内壁面设置的一圈连续墙,所述沟体的宽度与距震源的距离呈反比关系,所述沟体底部布设有至少一排隔震短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沟宽渐变式隔震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沟包括沟体以及沿所述沟体内壁面设置的一圈连续墙,所述沟体的宽度与距震源的距离呈反比关系,所述沟体底部布设有至少一排隔震短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沟宽渐变式隔震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短桩贯入土体的长度与距所述震源的距离呈反比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沟宽渐变式隔震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墙靠近所述震源的一侧墙面呈凹凸不平的减震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沟宽渐变式隔震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结构为蜂窝结构或栅格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沟宽渐变式隔震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墙的顶部和中部沿所述沟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顶部内支撑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文俊徐长节魏星李中奇黄大维蒋峻楠曹鹏飞程龙高峰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