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何梓瑜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气动管道传输用的传送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5964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8 0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气动管道传输用的传送舱。所述用于气动管道传输用的传送舱,包括:外层传送舱;内层传送舱,所述内层传送舱设置于所述外层传送舱的内部;所述第一导向部焊接于所述外层传送舱的顶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气动管道传输用的传送舱具有在传输的过程中内层传送舱可以在外层传送舱内部以内舱盖支撑杆为转轴自转,有利于利于舱内物体保持平衡,减小碰撞损坏的概率,且每个导向部上带有八个轴承,减小了传输过程中舱体与管道壁之间的摩擦,提高了传输速度和效率,同时采用模块化设计,各个部件都可以分拆替换,节约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内层传送舱和外层传送舱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套用,满足运送不同物体的需求。

A kind of transmission cabin for pneumatic pipeline transmis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气动管道传输用的传送舱
本技术涉及气动管道传输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气动管道传输用的传送舱。
技术介绍
气动管道物流传输系统由空气压缩机、管道、管道换向器等组成,基本用途是物品传输,工作原理是空气压缩机抽取及压缩空气为动力。目前用传送装置往往是单层传送盒,传送物体时,传送盒容易和管道壁发生碰撞,特别是在管道转弯位置,传输盒内的物体容易失去平衡,发生碰撞,导致物体损坏。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气动管道传输用的传送舱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气动管道传输用的传送舱,解决了传输盒在传输过程中其内部的物体容易失去平衡,发生碰撞,导致物体损坏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用于气动管道传输用的传送舱,包括:外层传送舱;内层传送舱,所述内层传送舱设置于所述外层传送舱的内部;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焊接于所述外层传送舱的顶端;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设置于所述外层传送舱的底端;第一内舱盖,所述第一内舱盖设置于所述内层传送舱的顶端;第二内舱盖,所述第二内舱盖设置于所述内层传送舱的底端;多个导向部轴承,多个所述导向部轴承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上。优选的,所述第一导向部的顶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部盖和第二导向部盖。优选的,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上均设置有自转轴承。优选的,所述第一内舱盖和所述第二内舱盖上均设置有内舱盖支撑杆。优选的,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导向部凹槽。优选的,所述外层传送舱和所述内层传送舱的内表面均设置有多个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包括第一缓冲块和第二缓冲块,所述第一缓冲块和第二缓冲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块。优选的,所述连接块的内侧设置有海绵块,所述第一缓冲块和所述第二缓冲块相对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橡胶棉。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用于气动管道传输用的传送舱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气动管道传输用的传送舱,该传送舱包括外层传送舱和内层传送舱,外层传送舱的顶端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其中第一导向部与外层传送舱的一端焊接,第二导向部通过导向部凹槽与外层传送舱的另一端进行连接,将外层传送舱的一端插入到导向部凹槽内部,内层传送舱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内舱盖和第二内舱盖,第一内舱盖和第二内舱盖相对的一端分别插入到内层传送舱的顶部和底部,并且第一内舱盖和第二内舱盖上的内舱盖支撑杆分别与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上的自转轴承连接,使在传输的过程中内层传送舱可以在外层传送舱内部以内舱盖支撑杆为转轴自转,有利于利于舱内物体保持平衡,减小碰撞损坏的概率,且每个导向部上带有八个轴承,减小了传输过程中舱体与管道壁之间的摩擦,提高了传输速度和效率,同时采用模块化设计,各个部件都可以分拆替换,节约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内层传送舱和外层传送舱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套用,满足运送不同物体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用于气动管道传输用的传送舱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用于气动管道传输用的传送舱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外层传送舱,2、内层传送舱,3、第一导向部,4、第二导向部,5、第一内舱盖,6、内舱盖支撑杆,7、导向部轴承,8、第二内舱盖,9、自转轴承,10、第一导向部盖,11、第二导向部盖,12、导向部凹槽,13、保护装置,131、第一缓冲块,132、橡胶棉,133、第二缓冲块,134、连接块,135、海绵块。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结合参阅图1,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用于气动管道传输用的传送舱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用于气动管道传输用的传送舱,包括:外层传送舱1;内层传送舱2,所述内层传送舱2设置于所述外层传送舱1的内部,外层传送舱1和内层传送舱2均为圆筒形;第一导向部3,所述第一导向部3焊接于所述外层传送舱1的顶端;第二导向部4,所述第二导向部4设置于所述外层传送舱1的底端;第一内舱盖5,所述第一内舱盖5设置于所述内层传送舱2的顶端;第二内舱盖8,所述第二内舱盖8设置于所述内层传送舱2的底端;多个导向部轴承7,多个所述导向部轴承7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向部3和第二导向部4上,第一导向部3和第二导向部4的周表面上均均匀设置有八个轴承。所述第一导向部3的顶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4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部盖10和第二导向部盖11。所述第一导向部3和所述第二导向部4上均设置有自转轴承9。所述第一内舱盖5和所述第二内舱盖8上均设置有内舱盖支撑杆6,自转轴承9与内舱盖支撑杆6相适配。所述第一导向部3和所述第二导向部4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导向部凹槽12。本技术提供的用于气动管道传输用的传送舱的工作原理如下:该传送舱包括外层传送舱1和内层传送舱2,外层传送舱1的顶端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部3和第二导向部4,其中第一导向部3与外层传送舱1的一端焊接,第二导向部4通过导向部凹槽12与外层传送舱1的另一端进行连接,将外层传送舱1的一端插入到导向部凹槽12内部,内层传送舱2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内舱盖5和第二内舱盖8,第一内舱盖5和第二内舱盖8相对的一端分别插入到内层传送舱2的顶部和底部,并且第一内舱盖5和第二内舱盖8上的内舱盖支撑杆6分别与第一导向部3和第二导向部4上的自转轴承9连接,使在传输的过程中内层传送舱2可以在外层传送舱1内部以内舱盖支撑杆6为转轴自转,有利于利于舱内物体保持平衡,减小碰撞损坏的概率,且每个导向部上带有八个轴承,减小了传输过程中舱体与管道壁之间的摩擦,提高了传输速度和效率,同时采用模块化设计,各个部件都可以分拆替换,节约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内层传送舱2和外层传送舱1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套用,满足运送不同物体的需求。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用于气动管道传输用的传送舱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传送舱包括外层传送舱1和内层传送舱2,外层传送舱1的顶端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部3和第二导向部4,其中第一导向部3与外层传送舱1的一端焊接,第二导向部4通过导向部凹槽12与外层传送舱1的另一端进行连接,将外层传送舱1的一端插入到导向部凹槽12内部,内层传送舱2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内舱盖5和第二内舱盖8,第一内舱盖5和第二内舱盖8相对的一端分别插入到内层传送舱2的顶部和底部,并且第一内舱盖5和第二内舱盖8上的内舱盖支撑杆6分别与第一导向部3和第二导向部4上的自转轴承9连接,使在传输的过程中内层传送舱2可以在外层传送舱1内部以内舱盖支撑杆6为转轴自转,有利于利于舱内物体保持平衡,减小碰撞损坏的概率,且每个导向部上带有八个轴承,减小了传输过程中舱体与管道壁之间的摩擦,提高了传输速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气动管道传输用的传送舱,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层传送舱;/n内层传送舱,所述内层传送舱设置于所述外层传送舱的内部;/n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焊接于所述外层传送舱的顶端;/n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设置于所述外层传送舱的底端;/n第一内舱盖,所述第一内舱盖设置于所述内层传送舱的顶端;/n第二内舱盖,所述第二内舱盖设置于所述内层传送舱的底端;/n多个导向部轴承,多个所述导向部轴承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气动管道传输用的传送舱,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层传送舱;
内层传送舱,所述内层传送舱设置于所述外层传送舱的内部;
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焊接于所述外层传送舱的顶端;
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设置于所述外层传送舱的底端;
第一内舱盖,所述第一内舱盖设置于所述内层传送舱的顶端;
第二内舱盖,所述第二内舱盖设置于所述内层传送舱的底端;
多个导向部轴承,多个所述导向部轴承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气动管道传输用的传送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的顶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部盖和第二导向部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气动管道传输用的传送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梓瑜
申请(专利权)人:何梓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