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地形螺旋杆车底盘总成,包括底盘本体,所述底盘本体底部位于左右两侧分别平行设置有与底盘本体转动连接的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外周沿自身轴向设置有螺旋排布的第一螺旋部,所述第二杆体外周沿自身轴向设置有螺旋排布的第二螺旋部,所述第一螺旋部与第二螺旋部螺旋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螺旋部及第二螺旋部外周设置有作为与地面接触的推进面。采用上述方案,提供一种利用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代替轮胎从而增大了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长度,使得不易陷于坑洼之中,并配合第一螺旋部及第二螺旋部使得底盘本体可向前推进的一种全地形螺旋杆车底盘总成。
Chassis assembly of all terrain screw ro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地形螺旋杆车底盘总成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全地形螺旋杆车底盘总成。
技术介绍
汽车作为现代化社会中数量最多的交通工具之一,无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捷。其中汽车的种类有很多种,如轿车型、客车型以及货车型,然而它们均具有一个特点,便是只适用于行驶在路面较为平整道路上,对于山地、泥沼、石路等路面状况不佳的路段无法行驶,而强行行驶的结果将会导致汽车轮胎陷入坑洼地段而无法驶出。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代替轮胎从而增大了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长度,使得不易陷于坑洼之中,并配合第一螺旋部及第二螺旋部使得底盘本体可向前推进的一种全地形螺旋杆车底盘总成。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底盘本体,所述底盘本体底部位于左右两侧分别平行设置有与底盘本体转动连接的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外周沿自身轴向设置有螺旋排布的第一螺旋部,所述第二杆体外周沿自身轴向设置有螺旋排布的第二螺旋部,所述第一螺旋部与第二螺旋部螺旋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螺旋部及第二螺旋部外周设置有作为与地面接触的推进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采用在底盘本体左右两侧设置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来代替传统的轮胎,使得底盘本体可通过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支撑于地面上。之后为了使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能像轮胎一样在转动条件下带动底盘本体移动,在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外周设置第一螺旋部及第二螺旋部,且保证第一螺旋部的螺旋方向与第二螺旋部的螺旋方向相反。此时如图4所示,若给予第一杆体一个w1方向的转动力矩以及给予第二杆体一个w2方向的转动力矩,使得第一杆体沿着w1方向转动,第二杆体沿着w1的相反方向转动,则第一螺旋部与地面将会产生如图4所示的沿F1方向的静摩擦力,第二旋转部与地面将会产生沿F2方向的静摩擦力,因此F1沿左右方向的分力F11以及F2沿左右方向的分力F21方向相反大小相近,从而相互抵消,而F1沿前后方向的分力F12与F2沿前后方向的分力F22方向相同,因此F前=F12+F22,在F前的作用下,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沿着F前的方向向前移动,从而带动底盘本体同向移动,同理,当第一杆体沿着w1的反方向转动,第二杆体沿着w2的反方向转动,则可带动底盘本体沿与F的反向移动。其优点在于:传统的汽车之所以难以行驶在坑洼地段,是由于轮胎陷入坑洼之中难以爬出,而轮胎在行驶过程中又极易顺着坑洼路段驶入坑内,因此本技术为了防止车辆进入坑内而无法驶出,将车辆的轮子改用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代替,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在经过一个深坑时,由于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具有一定的长度,因此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将会直接从坑的上表面跨过该坑,而不会陷入其中。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杆体与底盘本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两者铰接的第一铰接杆,所述第二杆体与底盘本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两者铰接的第二铰接杆,所述的第一铰接杆与第二铰接杆呈八字形排布,所述第一铰接杆与第二铰接杆之间设置有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缓冲套杆、缓冲内杆及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套杆内沿轴向设置有供缓冲内杆滑移的滑移孔,所述缓冲弹簧套设于缓冲内杆外周,且处于拉伸状态,所述缓冲弹簧一端固定于缓冲内杆,一端固定于缓冲套杆,所述缓冲套杆远离缓冲内杆端铰接于第一铰接杆,所述缓冲内杆远离缓冲套杆端铰接于第二铰接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车辆在行驶于较差的路面时必定存在因路面不平整而震动,若在震动时不采用减震,将会引起车辆内的人员受到一个瞬时的作用力而造成人体受到应力过大而受伤,因此本技术为了在车辆震动时能及时的做出减震反应,将第一杆体通过第一铰接杆与底盘本体铰接,第二杆体通过第二铰接杆与底盘本体铰接,并使两铰接杆呈八字形,之后在两铰接杆之间设置减震组件用于减震。此时若因地面不平整而使底盘本体震动,则两铰接杆可向外扩张,使得底盘本体可沿着震动方向进行移动,并在移动过程中慢慢减速并将能量储存至减震组件中,之后减震组件再将能量通过逆运动传递给底盘本体,并通过往复过程中的阻力消耗震动带来的能量,使得人体不会受到瞬时作用力,而保护了人体,除此之外,上述设置同理还保护了底盘本体等其余车体零部件。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推进面沿螺旋方向设置有挤压于推进面与地面之间的橡胶保护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旋转部及第二旋转部需要对整体支架进行支撑,因此其采用的材料需要具备强度及刚度均符合要求的金属材质,而当第一旋转部及第二旋转部上的推进面与地面相接触并滚动时,由于金属材质的特性,极易对地面造成磨损破坏,本技术为了防止推进面在工作过程中对地面进行磨损破坏,在推进面及地面之间设置一层橡胶保护件,使橡胶保护件代替推进面与地面接触,从而大大减小了对地面的破坏,使本技术对应的汽车在正常上路情况下不会造成道路破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沿杆长方向的至少一端呈缩口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汽车在行驶时不可避免的将会遇到障碍物,对于大型障碍物,为了安全驾驶选择有效绕过,而对于较小的障碍物,则可选择从上方直接跨过,本技术为了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在遇见较小的障碍物能轻松跨过,在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的至少一端缩口设置,使得障碍物在遇见缩口设置的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时,将会沿着缩口方向被挤开,从而消除障碍物使得路面平整。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装配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减震组件的部分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受力分析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螺旋杆车底盘总成,包括呈长方体形的底盘本体1,底盘本体1底部位于左右两侧分别平行且对称设置有与底盘本体1转动连接的第一杆体2及第二杆体3,其中第一杆体2外周沿自身轴向从如图1的下端至上端设置有沿顺时针方向螺旋排布的第一螺旋部21,第二杆体3外周沿自身轴向从如图1的下端至上端设置有沿逆时针方向螺旋排布的第二螺旋部31,且第一螺纹部21与第二螺纹部31同样相对底盘本体1对称设置,其中如图1的下端为实际车的底盘本体1的后端,而图1中的上端为实际车的底盘本体1的前端,另外,第一螺旋部21及第二螺旋部31的外周设置有推进面4,当第一杆体2及第二杆体3置于地面上时,推进面4与地面接触,通过推进面4对第一杆体2、第二杆体3以及底盘本体1起到支撑作用。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一杆体2的杆长两端分别与底盘本体1之间设置有第一铰接杆11,且底盘本体1通过插设圆销5的方式与两根第一铰接杆11铰接,第一杆体2通过沿杆长方向延伸有转动轴6,并通过转动轴6与第一铰接杆11铰接,同理第二杆体3的杆长两端分别与底盘本体1之间设置有第二铰接杆12,且底盘本体1通过插设圆销5的方式与两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地形螺旋杆车底盘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本体,所述底盘本体底部位于左右两侧分别平行设置有与底盘本体转动连接的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外周沿自身轴向设置有螺旋排布的第一螺旋部,所述第二杆体外周沿自身轴向设置有螺旋排布的第二螺旋部,所述第一螺旋部与第二螺旋部螺旋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螺旋部及第二螺旋部外周设置有作为与地面接触的推进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螺旋杆车底盘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本体,所述底盘本体底部位于左右两侧分别平行设置有与底盘本体转动连接的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外周沿自身轴向设置有螺旋排布的第一螺旋部,所述第二杆体外周沿自身轴向设置有螺旋排布的第二螺旋部,所述第一螺旋部与第二螺旋部螺旋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螺旋部及第二螺旋部外周设置有作为与地面接触的推进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地形螺旋杆车底盘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体与底盘本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两者铰接的第一铰接杆,所述第二杆体与底盘本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两者铰接的第二铰接杆,所述的第一铰接杆与第二铰接杆呈八字形排布,所述第一铰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蒋建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