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管衔接组件结构,包含有: 一第一衔接单元,是具有一个弧形半管部,该半管部的两侧具有延伸部,且各延伸部设有凸起的卡榫; 一第二衔接单元,是具有一个弧形半管部,该半管部的两侧具有延伸部,且各延伸部设有榫孔供该卡榫卡装。(*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衔接组件,尤其是指用于衔接在两支水管端部间的水管衔接组件。
技术介绍
一般对于流体的传送而言,可以利用水管将流体运送到预定位置。而为了使水管受到保护,所以水管会被埋在地面下或是壁面内。然而,在实际的经验中显示,被埋在地面下或壁面内的水管仍是会有破裂的情形。当水管有破裂时,则必需挖开地面或壁面,再对该破裂处进行修护的动作。请参阅图1所示,一般水管的修护方式是将破裂处截断,如此一来先前的水管会变成二个管部11、12,再取一段接管13套接在二个管部11、12的端部之间,如此二个管部11、12便可以再度连通。由于该接管13是套在二个管部11、12的端部之间,所以该接管在套接前,一般施工者会先以火焰将接管13的一端烘软后再套在管部11上。同样的,将该接管13的另一端烘软后再套接在该管部12的端部上。以火烘软接管13再行组接于二个管部11、12上的施工方式明显相当不方便。而且在该接管13已套接该管部11后,要再使该接管13套接该管部12时,必须将该接管13及该管部12扳动一个角度后(例如向上扬起),才能使该管部12顺利被置于该接管13内,如此的施工方式相当不方便,且必需在地面或壁面上挖开一个较大的孔洞,才能使该各管部11、12及该接管13有充裕的活动空间来互相衔接,施工上较为费时及费工。当然,施工者可以沿着该管部11、12的长向的方向施力,使该管部11、12位移,然后再套入该接管13。但因为管部11、12的长向的都是被包覆在地面或是壁面,所以沿着长向位移的效果都已受到限制不容易造成位移,所以施工者仍然需要在地面或壁面挖开一个较大的孔洞,以使得该管部11、12能于倾斜方向位移,致使该接管13能顺利接设在该管部11、12的端部之间,惟此施工明显不方便,而且费力。新型内容有鉴于以往要修护水管时,都必须挖开一个较大面积的孔洞后,才能够在费力又不方便组设的条件下,将一接管接设在二个管部之间,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管衔接组件,以使二管部能够简便且快速的被衔接连通,而且施工时,不必挖设太大的孔洞。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管衔接组件结构,包含有一第一衔接单元,是具有一个弧形半管部,该半管部的两侧具有延伸部,且各延伸部设有凸起的卡榫;一第二衔接单元,是具有一个弧形半管部,该半管部的两侧具有延伸部,且各延伸部设有榫孔供该卡榫卡装;该卡榫是为勾状构造。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乃包含有一个第一衔接单元及一个第二衔接单元,且两个衔接单元是可以用扣合方式组合。如此将该第一衔接单元与该第二衔接单元组配在该二个管部的端部间,且使该第一衔接单元与该第二衔接单元扣合,即完成二个管部的衔接,因此明显具有简便且快速的施工效果。可以提高该第一衔接单元与该第二衔接单元组合后的密封性与防漏性。再者,由于该第一衔接单元及该第二衔接单元是被制成半管形态,所以在与二个管部对应组设时,不必移动该管部,因此可以不必在地面或壁面挖开一个大洞供该管部移动,具有较佳的施工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常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组合外观图。图5是本技术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另一组合分解图。图7是本技术的另一组合外观图。11、管部 12、管部13、接管 20、衔接组件 21、第一衔接单元22、第二衔接单元 23、半管部 24、半管部 25、延伸部26、延伸部27、卡榫 28、榫孔32、管部 34、管部 具体实施方式根据本技术所揭露的结构及其实施方式,举较佳的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请参阅图2、图3所示,本技术所揭示的衔接组件20包含有一个第一衔接单元21及一个第二衔接单元22。该第一衔接单元21是被制成半管形态,中间为弧形的半管部23,在该半管部23的两侧延伸设有延伸部25,且各延伸部25的表面上凸设有勾状的卡榫27。该第二衔接单元22是被制成半管形态,中间为弧形的半管部24,在该半管部24的两侧延伸设有延伸部26,且各延伸部26的表面上开设有可供该卡榫27置入定位的榫孔28。使用时,将地面或壁面挖开一个孔洞(未显示)足以露出水管,并且将破裂处截断。请参阅第图4、图5所示,被截断的水管形成二个管部32、34,而该第二衔接单元22可以先置设在二个管部32、34的底面,并且利用弧形的半管部24与该管部32、34的圆弧外表面结合。又该第一衔接单元21可以再组设在二个管部32、34上,以弧形的半管部23与该管部32、34的圆弧表面结合,且该第一衔接单元21与该第二衔接单元22相对。接着便可以将该第一衔接单元21所设的卡榫27卡装在该第二衔接单元22所设的榫孔28中,使得该第一衔接单元21与该第二衔接单元22可以利用该卡榫27与该榫孔28的扣接而结合,如此二个管部32、34便可以藉由该第一衔接单元21与该第二衔接单元22的组合而形成衔接连通状。值得注意的是,该第二衔接单元22在安装时,是可以沿着该管部32、34的圆弧面而穿置到二个管部32、34的底面,而不需要过度的扳动该管部32、34,因此在施工上不列需过度费力,而且该第一衔接单元21与该第二单元22扣接时,更可以完全不需扳动该管部32、34.是以与先前技术比较,本技术在施工的操作上,明显更为简便、快速而且省力。此外,在利用本技术衔接二个管部32、34时,二个管部32、34,而且该第二衔接单元22又是沿着管部32、34的圆周面移动,因此不需在地面或壁面上挖出一个大洞,是以在施工上可以更为简便。请参阅图6、图7所示,本技术的第一衔接单元21及第二衔接单元22可以被制作成L形。该第一衔接单元21及该第二衔接单元22可以用来接设在成直角对应的管部32、34之间。在上述的组接状态中,可以在该第一衔接单元21与该第二衔接单元22的延伸部25、26表面涂覆黏着剂,如此不但可以提高该第一衔接单元21与该第二衔接单元22的接合效果,也可以因此提高该第一衔接单元21与该第二衔接单元22组合后的密封性与防漏性。权利要求1.一种水管衔接组件结构,包含有一第一衔接单元,是具有一个弧形半管部,该半管部的两侧具有延伸部,且各延伸部设有凸起的卡榫;一第二衔接单元,是具有一个弧形半管部,该半管部的两侧具有延伸部,且各延伸部设有榫孔供该卡榫卡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管衔接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卡榫是为勾状构造。专利摘要一种水管衔接组件结构,是包含有一个第一衔接单元及一个第二衔接单元。该第一衔接单元具有一个半管部,且该半管部的两侧具有延伸部,而各延伸部上设有卡榫。该第二衔接单元具有一个半管部,且该半管部的两侧具有延伸部,而各延伸部上设有榫孔。该第一衔接单元及该第二衔接单元可组设在二个水管的端部之间,且利用卡榫及榫孔的扣合作用,使该第一衔接单元与该第二衔接单元结合,据此使二个水管的衔接施工更为简便快速。又对于埋在壁面或地面的水管间的衔接,可以因此而减少凿开面积,使施工更为方便。文档编号F16L21/06GK2615472SQ03242338公开日2004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3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03年3月24日专利技术者杨浤源 申请人:杨浤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浤源,
申请(专利权)人:杨浤源,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