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大学专利>正文

利用索锚和坑外地连墙控制隧道变形的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84576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7 22: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利用索锚和坑外地连墙控制隧道变形的方法,根据基坑开挖的深度和基坑支护情况,预估坑外隧道的变形,然后设计坑外地连墙的位置,并利用隧道管片内的注浆孔向坑外地连墙打设索锚,将索锚端头固定在地连墙内,并在隧道内部设置位移监测装置和千斤顶,根据基坑外土体的不同性状,隧道埋深,隧道现有变形值设计索锚的数量和布局及地连墙的尺寸,根据基坑开挖引起隧道的变形量,实时动态地调整隧道内千斤顶的张拉控制力来实现坑外隧道变形的主动控制,以防止隧道产生过大变形而对隧道自身安全、地铁运营产生影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而且该方法成本低廉,便于操作,施工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利用索锚和坑外地连墙控制隧道变形的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地基及基础工程施工
,涉及一种利用索锚控制基坑外隧道变形的主动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进度不断加快,大型综合多功能建筑群不断涌现,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日趋完善。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邻侧土体的卸荷作用导致基坑围护结构产生相应变形,从而引起相邻建筑基础或者坑外隧道等随着土体一同产生相应位移变形。例如,现有运营地铁隧道多为预制混凝土管片和高强螺栓连接的盾构隧道,对变形较为敏感。过大的变形不仅会导致管片间连接的张开、错台、轨道翘曲变形,影响地铁列车的运行,严重者甚至会因管片间变形张开量过大造成的漏水漏沙现象导致隧道进一步发生大变形和损坏。因此在新项目建设期间对基坑外隧道的变形进行严格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采用控制基坑外隧道的变形的方法有被动控制方法和注浆主动控制方法,但由于技术水平,经济条件等的限制,对于控制坑外隧道变形措施效率仍然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被动控制方法主要是通过注浆来增加土的强度,弹性模量等改善土的性状的方法,减小基坑开挖对隧道变形的影响,这种方法常常因为缺乏目的性注浆而会导致过大的浪费,经济效果不够理想,同时对于隧道的变形控制效果也不够理想。第二,注浆主动控制方法是根据隧道变形来实时动态注浆来控制隧道的变形,但是目前这种注浆方法由于不能控制注浆后浆液的流向而无法得到预期的注浆体体积,位置和形状,尤其当地下水流速较大时,浆液往往被地下水冲走,难以在固定区域凝固硬化,且易出现跑浆、沿注浆管和相邻结构窜浆现象,浆液的扩散会对周边工程的建设造成潜在的影响,对临近地下水和土壤由一定的污染性,不利于环境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是针对常规控制基坑外隧道变形的被动控制方法和注浆主动控制无法实时动态控制隧道变形等技术问题,基于此,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利用索锚和地连墙对基坑外隧道进行变形控制的主动控制方法。可以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坑外隧道的的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监测的变形值,利用地连墙的支撑力和隧道内千斤顶的张拉控制力对隧道变形进行控制,实现变形控制的实时主动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利用索锚和坑外地连墙控制隧道变形的装置,包括坑外地连墙,所述坑外地连墙设置在隧道的远离基坑支护墙的一侧;所述坑外地连墙与隧道之间设有多套拉力控制及变形监测装置,每套拉力控制及变形监测装置包括2~3根索锚、与索锚数量相同的千斤顶和四个位移监测装置;每套拉力控制及变形监测装置中,所述索锚连接在隧道与所述坑外地连墙之间,所述千斤顶设置在索锚的位于所述隧道的锚固端;两个位移监测装置设置在隧道的轨道道床两侧,另外两个位移监测装置设置在隧道的两侧的中腰位置。进一步讲,本专利技术的利用索锚和坑外地连墙控制隧道变形的的装置,其中,每套拉力控制及变形监测装置中,索锚的数量为2或3根;索锚的数量为2根时,两个索锚与坑外地连墙按照三角形布局,两个索锚与坑外地连墙的夹角为45度~80度;索锚的数量为3根时,其中一根索锚与坑外地连墙垂直,其余两根索锚与坑外地连墙按照三角形布局、且该两根索锚与坑外地连墙的夹角为45度~80度。所述坑外地连墙上设有第一索锚端头,所述隧道的管片上设有第二索锚端头,所述索锚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索锚端头和所述第二索锚端头连接。所述第二索锚端头设置在管片的注浆孔内。所述坑外地连墙的类型是钢筋混凝土墙、固化灰浆墙和钢制墙中的一种。所述坑外地连墙与所述隧道中心的距离为2~5倍隧道直径;所述坑外地连墙的高度约为3~5倍隧道直径,所述坑外地连墙的长度大于等于基坑的开挖长度,所述坑外地连墙的厚度应满足锚固约束力要求。所述第二索锚端头处设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位于所述千斤顶与所述第二索锚端头之间。所述隧道的管片接头处设有止水垫。同时,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利用上述所述的控制隧道变形的装置,实现基坑外隧道变形的主动控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坑外地连墙的定位,根据基坑外隧道的埋深、距离基坑的水平距离、基坑的开挖深度和基坑的支护情况预估该隧道的变形趋势,确定坑外地连墙的位置;步骤二、索锚施工,利用隧道管片上的注浆孔,向所述坑外地连墙的索锚端头进行套管和索锚的施工,所述索锚的数量和布局根据预估的隧道的变形趋势和变形值进行设计和确定;步骤三、坑外地连墙施工,待索锚打设至设计位置,进行坑外地连墙的施工,坑外地连墙的类型根据实际工程需要选用钢筋混凝土墙或是固化灰浆墙或是钢制墙;所述坑外地连墙的长度与基坑的开挖长度相同,所述坑外地连墙的高度和厚度满足的条件是,根据预估隧道的变形值需要提供的支撑反力下的强度和刚度的要求确定;在坑外地连墙远离隧道侧安设索锚端头,将索锚锚固在所述坑外地连墙中;步骤四、安设隧道位移监测装置,在隧道内部安设位移监测装置;步骤五、安设千斤顶并进行隧道变形控制,在所述隧道的锚固端安装千斤顶以提供索锚的张拉控制力,控制力大小根据隧道内位移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动态调整。上述的利用索锚和坑外地连墙控制隧道变形的方法中,沿隧道走向每隔4米布置一套拉力控制及变形监测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本专利技术可实现基坑外隧道变形的主动控制:由于可以根据隧道的变形情况,人为选择地连墙的位置,索锚的布置形态和数量,根据隧道变形的监测值,实时动态调整千斤顶的张拉控制力,实现基坑外隧道变形的主动控制。(二)本专利技术可实现对周边环境影响小:因为施工过程对原来地层的扰动较小,从而可以实现在对周边建筑物影响很小的情况下,控制坑外隧道的变形。(三)本专利技术可实现绿色环保:由于施工全过程未涉及注浆,对原有地层和既有建构筑物影响小,能实现施工过程绿色环保,符合环境友好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控制隧道变形装置的立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控制隧道变形装置的平面布局示意图。图中:1-隧道,2-索锚,3-坑外地连墙,4-第二索锚端头,5-第一索锚端头,6-基坑支护墙,7-基坑支护梁,8-千斤顶,9-位移监测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效果,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本专利技术的设计思路是,利用索锚和地连墙来主动控制基坑外隧道变形,即通过设置坑外地连墙,并在坑外地连墙和隧道之间设置索锚,在隧道端锚固头处设置千斤顶,在隧道内设置位移监测装置,通过对基坑施工引起支护墙的变形情况和基坑支护梁的施工情况导致的坑外隧道的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利用坑外地连墙提供的约束力和隧道内千斤顶的张拉控制力,实现对隧道变形的主动控制,以保证隧道结构的设计要求和安全。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利用索锚和坑外地连墙控制隧道变形的装置,包括坑外地连墙3,所述坑外地连墙3设置在隧道1的远离基坑支护墙6的一侧,所述坑外地连墙3的位置和尺寸可以根据基坑开挖引起临近隧道1的变形值进行设计和调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索锚和坑外地连墙控制隧道变形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坑外地连墙(3),所述坑外地连墙(3)设置在隧道(1)的远离基坑支护墙(6)的一侧;所述坑外地连墙(3)与隧道(1)之间设有多套拉力控制及变形监测装置,每套拉力控制及变形监测装置包括2~3根索锚(2)、与索锚数量相同的千斤顶(8)和四个位移监测装置(9);每套拉力控制及变形监测装置中,所述索锚(2)连接在隧道(1)与所述坑外地连墙(3)之间,所述千斤顶(8)设置在索锚(2)的位于所述隧道(1)的锚固端;两个位移监测装置设置在隧道(1)的轨道道床两侧,另外两个位移监测装置(9)设置在隧道(1)的两侧的中腰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索锚和坑外地连墙控制隧道变形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坑外地连墙(3),所述坑外地连墙(3)设置在隧道(1)的远离基坑支护墙(6)的一侧;所述坑外地连墙(3)与隧道(1)之间设有多套拉力控制及变形监测装置,每套拉力控制及变形监测装置包括2~3根索锚(2)、与索锚数量相同的千斤顶(8)和四个位移监测装置(9);每套拉力控制及变形监测装置中,所述索锚(2)连接在隧道(1)与所述坑外地连墙(3)之间,所述千斤顶(8)设置在索锚(2)的位于所述隧道(1)的锚固端;两个位移监测装置设置在隧道(1)的轨道道床两侧,另外两个位移监测装置(9)设置在隧道(1)的两侧的中腰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索锚和坑外地连墙控制隧道变形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套拉力控制及变形监测装置中,索锚(2)的数量为2或3根;
索锚(2)的数量为2根时,两个索锚(2)与坑外地连墙(3)按照三角形布局,两个索锚(2)与坑外地连墙(3)的夹角为45度~80度;
索锚(2)的数量为3根时,其中一根索锚(2)与坑外地连墙(3)垂直,其余两根索锚(2)与坑外地连墙(3)按照三角形布局、且该两根索锚(2)与坑外地连墙(3)的夹角为45度~8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索锚和坑外地连墙控制隧道变形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坑外地连墙(3)上设有第一索锚端头(5),所述隧道(1)的管片上设有第二索锚端头(4),所述索锚(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索锚端头(5)和所述第二索锚端头(4)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索锚和坑外地连墙控制隧道变形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索锚端头(4)设置在管片的注浆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索锚和坑外地连墙控制隧道变形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坑外地连墙(3)的类型是钢筋混凝土墙、固化灰浆墙和钢制墙中的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索锚和坑外地连墙控制隧道变形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坑外地连墙(3)与所述隧道(1)中心的距离为2~5倍隧道直径;所述坑外地连墙(3)的高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刁钰高泽东郑刚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