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对折桌的折叠框架,包括两U形框体、两桌腿架和两折叠支撑架,两U形框体的脚部对应铰接,U形框体的两侧边端部之间通过一连接杆固定连接,该两侧边靠近底边处的内侧分别设有向内凸伸的套管,桌腿架由两桌腿固定连接于一顶杆下方而构成,该顶杆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插接于U形框体两侧边内侧的套管中,折叠支撑架包括一直杆和两斜杆,两斜杆的一端分别铰接于桌腿架的两桌腿上,另一端与直杆的一端铰接,直杆的另一端铰接于U形框体两侧边端部之间的连接杆上。该折叠框架在收藏、运输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即使不与桌面进行装配,也可单独稳固地进行收藏、运输。(*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家具类日常生活用品领域,具体地说是指用于对折桌的折叠框架。
技术介绍
为了节约空间,人们常采用折叠桌。现有技术中的折叠桌一般为桌腿可折叠并可扣合于桌面的底面,以便于在不使用时将其桌腿收折,靠置于墙边,不占空间。为了进一步节省空间并更加便于携带,通常其桌面由可互相对折的两部分组成,对折后其面积为桌面面积的一半,并在桌面边缘设置提手,外观类似于一箱体,非常便于携带,可在旅游或野营时使用,此即对折桌。现有技术的对折桌包括两块大小相等的小桌面,两块小桌面一同构成一张完整的桌面,每块小桌面的底面平行的两边缘处分别固设有两根横梁,每根横梁的截面形状为L形或冂形,将其扣合固定于桌面底面边缘凸起的边框上,不同小桌面的对应横梁之间的端部互相铰接,铰接处穿设有一纵梁,从而可实现两小桌面之间互相对折,在每一小桌面的两横梁外端部侧面之间分别可转动地穿设有一纵杆,该纵杆上固设有两桌腿,两桌腿中部之间通过一加强杆连接,另有一支撑杆,其一端呈V字型铰接于同一小桌面的两根横梁上,另一端铰接一V形件的尖端,V型件的两脚铰接于同一小桌面的两桌腿上,从而可实现桌腿折靠于桌面的底面。如上所述,现有的折叠桌具有如下缺点首先,其折叠框架缺乏独立性,横梁必须固定于桌面底面边缘凸起的边框上之后才能相对固定,因而折叠框架无法单独稳固地进行收藏、运输;其次,横梁的端部凸伸于两纵杆之外,单独收藏、运输该折叠框架时易与周围物品发生磨擦、碰撞;第三,折叠后支撑杆与横梁枢接的V形端与两桌腿或两桌腿之间的加强杆产生重叠,且各杆体为圆管状,因而增大了该折叠框架折叠后的厚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对折桌的折叠框架,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对折桌的折叠框架缺乏与桌面的相对独立性,不便单独稳固地进行收藏、运输的缺点。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用于对折桌的折叠框架,包括第一U形框体、第二U形框体、第一桌腿架、第二桌腿架、第一折叠支撑架和第二折叠支撑架,第一U形框体的两脚部和第二U形框体的两脚部对应铰接,第一U形框体的两侧边端部之间通过一连接杆固定连接,该两侧边靠近底边处的内侧分别设有向内凸伸的套管,第一桌腿架由两桌腿固定连接于一顶杆下方而构成,该顶杆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插接于第一U形框体两侧边内侧的套管中,第一折叠支撑架包括一直杆和两斜杆,两斜杆的一端分别铰接于第一桌腿架的两桌腿上,另一端与直杆的一端铰接,直杆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一U形框体两侧边端部之间的连接杆上,第二U形框体、第二桌腿架、第二折叠支撑架的相应结构及连接关系与第一U形框体、第一桌腿架、第一折叠支撑架对称。可见,即使不与桌面装配,该折叠框架也是一个稳固的整体,且折叠后各部件位于两U形框体所处的平面内,与桌面装配时只需将两U形框体固定于两桌面底面的适当位置即可。前述第一折叠支撑架的两斜杆的端部呈弯折状,类似于Z字形,直杆铰接于两斜杆弯折的端部之间,直杆上还套设有可套合于直杆与两斜杆的铰接部外周的锁定环,第二折叠支撑架的相应技术特征及连接关系与第一折叠支撑架对称。当该折叠框架展开时,将锁定环套合于直杆与两斜杆的铰接部上,即可使折叠支撑架的展开状态处于锁定状态,从而可使采用该折叠框架的对折桌处于稳固的使用状态。前述第一折叠支撑架直杆与两斜杆铰接的一端延伸形成一延伸端,该延伸端的一侧设有一可顶靠于斜杆侧边的扣部,第二折叠支撑架的相应技术特征及连接关系与第一折叠支撑架对称。当该折叠框架展开时,该扣部扣合于斜杆上侧边,使得直杆与两斜杆的铰接部只能向上折叠,而无法向下折叠,增加了其使用状态的稳定性。前述第一折叠支撑架直杆的主体及其两端部均呈扁平状,直杆两端部的扁平面与第一U形框体两侧边端部之间的连接杆垂直,使其两端部便于与连接杆、两斜杆铰接,直杆主体的扁平面与直杆两端部的扁平面垂直,使折叠后的折叠框架厚度不会因重叠而加大,第二折叠支撑架的相应技术特征与第一折叠支撑架对称。前述第一桌腿架的两桌腿中部位置之间通过一加强杆连接,该加强杆呈扁平状,其扁平面与两桌腿所形成的平面平行,第二桌腿架的相应结构与第一桌腿架对称。折叠后加强杆与直杆重叠,但均为扁平状,因而不会增加折叠框架的厚度。前述第一U形框体的两脚部、第二U形框体的两脚部均固定连接有铰接件,铰接件的截面为“∩”形,每一铰接件外伸端“∩”形两侧边的下部延伸形成两凸耳,互相连接的两铰接件的外伸端上部互相顶靠,下部的两对凸耳交错重叠,通过一销轴铰接。该铰接部只能向上折叠,而不能向下折叠,因而在其展开时可稳定地支撑。前述第一U形框体或第二U形框体的一侧边上设有一提手。当整个折叠框架折叠后,该提手便于搬运。由上述对本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首先,该折叠框架在收藏、运输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即使不与桌面进行装配,也可单独稳固地进行收藏、运输;其次,该折叠框架折叠后其它部件均处于两U形框体内的平面上,收藏、运输时不会与周围物品发生磨擦、碰撞;第三,折叠后所有部件虽有部分重叠,但并不增加其厚度,其厚度仅相当U形框体截面的直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折叠框架使用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折叠框架折叠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折叠支撑架直杆与两斜杆铰接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折叠支撑架直杆与两斜杆铰接部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两铰接件铰接部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5,用于对折桌的折叠框架,包括第一U形框体1、第二U形框体2、第一桌腿架3、第二桌腿架4、第一折叠支撑架5和第二折叠支撑架6。第一U形框体1的两脚部和第二U形框体2的两脚部对应铰接,第一U形框体1的两脚部分别固定连接有铰接件13、14,第二U形框体的两脚部分别固定连接有铰接件23、24,铰接件13、14、23、24的截面均为“∩”形,参照图1和图5,铰接件13、23外伸端“∩”形两侧边的下部延伸各形成两凸耳131、132和231、232,两铰接件13、23的外伸端上部可互相顶靠,下部的两对凸耳131、132和231、232交错重叠,通过一销轴8铰接,该铰接部只能向上折叠,而不能向下折叠,因而在其展开时可稳定地支撑。两铰接件14、24的相应结构及连接关系与两铰接件13、23相同。第一U形框体1的两侧边端部之间通过一连接杆15固定连接,该两侧边靠近底边处的内侧分别设有向内凸伸的套管11、12,第一桌腿架3由两桌腿32、33固定连接于一顶杆31下方而构成,该顶杆31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插接于第一U形框体1两侧边内侧的套管11、12中;第一折叠支撑架5包括一直杆51和两斜杆52、53,两斜杆52、53的端部呈弯折状,类似于Z字形,直杆51的主体及其两端部均呈扁平状,直杆51两端部的扁平面与第一U形框体1两侧边端部之间的连接杆15垂直,直杆51的一端通过在其扁平面上设一铰接孔套设于连接杆15上而与连接杆15铰接,直杆51的另一端铰接于两斜杆52、53的一端部之间,两斜杆52、53的另一端部分别铰接于两桌腿32、33的上半部。直杆51主体的扁平面与直杆51两端部的扁平面垂直,两桌腿32、33中部位置之间通过一加强杆34连接,该加强杆34呈扁平状,其扁平面与两桌腿32、33所形成的平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对折桌的折叠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U形框体、第二U形框体、第一桌腿架、第二桌腿架、第一折叠支撑架和第二折叠支撑架,第一U形框体的两脚部和第二U形框体的两脚部对应铰接,第一U形框体的两侧边端部之间通过一连接杆固定连接,该两侧边靠近底边处的内侧分别设有向内凸伸的套管,第一桌腿架由两桌腿固定连接于一顶杆下方而构成,该顶杆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插接于第一U形框体两侧边内侧的套管中,第一折叠支撑架包括一直杆和两斜杆,两斜杆的一端分别铰接于第一桌腿架的两桌腿上,另一端与直杆的一端铰接,直杆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一U形框体两侧边端部之间的连接杆上,第二U形框体、第二桌腿架、第二折叠支撑架的相应结构及连接关系与第一U形框体、第一桌腿架、第一折叠支撑架对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永耀,
申请(专利权)人:菲莉集团福建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