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承渔线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4217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7 21: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轴承渔线轮。双轴承渔线轮(100)能够向前方放出渔线,具有渔线轮主体(2)、离合器操作部件(20)、离合器板(30)和固定部件(40)。离合器操作部件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渔线轮主体。离合器板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渔线轮主体,且具有延伸部(30b)和形成于该延伸部的通孔(30c),其中延伸部沿轴向延伸且以能够与离合器操作部件一体移动的方式固定于该离合器操作部件。固定部件通过离合器板的通孔将离合器操作部件固定于离合器板的延伸部。离合器板的通孔在其与固定部件之间在轴向上被设置有位置调整余地。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使离合器操作部件相对于渔线轮主体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轴承渔线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钓鱼用渔线轮,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向前方放出渔线的双轴承渔线轮。
技术介绍
在双轴承渔线轮中设置有离合器操作部件,该离合器操作部件用于切换操作从手柄向卷线筒的旋转力的传递和切断。离合器操作部件通过离合器板连结于离合器控制机构。另外,离合器操作部件在渔线轮主体的后部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且与渔线轮主体的两侧板隔开微小的间隙而配置(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153659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离合器操作部件与渔线轮主体的两侧板之间的间隙越小,越能抑制渔线向该间隙的侵入,从而不容易发生卡线(缠线)。但是,现有技术的离合器操作部件为:在用螺钉将离合器操作部件固定于离合器板时,无法调整该离合器操作部件的固定位置。因此,在使离合器操作部件与渔线轮主体的两侧板之间的间隙较小的情况下,存在因尺寸误差导致离合器操作部件偏离,而使离合器操作部件强力地接触一方的侧板的担忧。另外,存在离合器操作部件与两侧板之间的间隙变得左右不均衡的担忧,在该情况下,外观性变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在于能够将离合器操作部件相对于渔线轮主体配置在适当的位置。【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双轴承渔线轮能够向前方放出渔线,具有渔线轮主体、离合器操作部件、离合器板和固定部件。离合器操作部件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渔线轮主体。离合器板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渔线轮主体,且具有延伸部和形成于该延伸部的通孔,其中所述延伸部沿轴向延伸且以能够与离合器操作部件一体移动的方式固定于该离合器操作部件。固定部件通过离合器板的通孔将离合器操作部件固定于离合器板的延伸部。离合器板的通孔在其与固定部件之间在轴向上被设置有位置调整余地。在该双轴承渔线轮中,由于离合器板的通孔在其与固定部件之间在轴向上被设置有位置调整余地,因此,当通过通孔用固定部件将离合器操作部件固定于离合器板的延伸部时,能够调整离合器操作部件相对于渔线轮主体在轴向上的位置并将其进行固定。据此,即使在例如产生尺寸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调整离合器操作部件在轴向上的位置并将其固定于离合器板,从而能够将离合器操作部件相对于渔线轮主体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优选为,通孔为大致椭圆形状。优选为,固定部件为具有头部和轴部的螺钉部件,其中所述轴部的直径小于头部的直径,且所述轴部在其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部。离合器操作部件具有与外螺纹部旋合的内螺纹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将离合器操作部件简单且牢固地固定于离合器板的延伸部。优选为,渔线轮主体具有第一侧板和与第一侧板在轴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第二侧板,离合器操作部件配置于沿轴向的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且能够相对于第一侧板沿上下方向滑动。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将离合器操作部件相对于渔线轮主体的第一侧板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优选为,离合器操作部件能够相对于第二侧板沿上下方向滑动。在该情况下,即使使离合器操作部件与渔线轮主体的两侧板之间的间隙较小,也能够防止因尺寸误差导致离合器操作部件偏离,而使离合器操作部件强力地接触一方的侧板。另外,能够防止离合器操作部件与两侧板之间的间隙变得左右不均衡。优选为,还具有阻隔壁部,该阻隔壁部设置于离合器操作部件和渔线轮主体中的一方,用于防止渔线侵入到离合器操作部件与渔线轮主体的第一侧板之间。在该情况下,能够将离合器操作部件相对于渔线轮主体的第一侧板配置在适当的位置,并且能够通过阻隔壁部来防止离合器操作部件与渔线轮主体之间的卡线。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将离合器操作部件相对于渔线轮主体配置在适当的位置。附图说明图1是采用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双轴承渔线轮的俯视图。图2是框架、离合器操作部件和离合器板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双轴承渔线轮的局部俯视图。图4是离合器操作部件的侧视图。图5是从内侧观察离合器操作部件的立体图。图6是离合器板的后视图。【附图标记说明】2:渔线轮主体;6a:第一侧板;6b:第二侧板;20:离合器操作部件;20c:内螺纹部;21:第一阻隔壁部(阻隔壁部的一例);22:第二阻隔壁部(阻隔壁部的一例);30:离合器板;30b:延伸部;30c:通孔;40:固定部件;40a:头部;40b:轴部;40c:外螺纹部;100:双轴承渔线轮。具体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当进行钓鱼时,将放出渔线的方向称为前,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另外,左右是指从后方观察双轴承渔线轮100时的左右。另外,将卷线筒轴10(参照图2)延伸的方向称为轴向。采用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双轴承渔线轮100能够向前方放出渔线。如图1至图3所示,双轴承渔线轮100具有渔线轮主体2、卷线筒3、手柄4、离合器操作部件20、离合器板30和固定部件40。如图1和图2所示,渔线轮主体2具有框架6、第一侧罩7a和第二侧罩7b。框架6具有第一侧板6a、第二侧板6b和多个连结部6c。第一侧板6a配置于框架6的右侧。第一侧板6a具有安装在第一侧板6a的后部的内周面上的第一引导板16a。第二侧板6b与第一侧板6a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框架6的左侧。第二侧板6b具有安装在第二侧板6b的后部的内周面上的第二引导板16b。此外,第一引导板16a和第二引导板16b也可以与框架6形成为一体。第一引导板16a和第二引导板16b具有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引导槽16f。多个连结部6c沿轴向延伸且连结第一侧板6a和第二侧板6b。第一侧罩7a覆盖框架6的第一侧板6a的右侧方。第二侧罩7b覆盖框架6的第二侧板6b的左侧方。卷线筒3在第一侧板6a和第二侧板6b之间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渔线轮主体2。详细而言,卷线筒3固定于沿轴向贯穿卷线筒3的中央的卷线筒轴10,且与卷线筒轴10一体地旋转。卷线筒轴10通过配置在渔线轮主体2的未图示的一对轴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渔线轮主体2。手柄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渔线轮主体2。手柄4的旋转通过未图示的旋转传递机构被传递给卷线筒3。由于旋转传递机构为与现有技术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离合器操作部件20〉离合器操作部件20是用于切换操作伴随手柄4的旋转操作的向卷线筒3的旋转力的传递和切断的部件。离合器操作部件20配置在比卷线筒3靠后方的位置,且在轴向上,于第一侧板6a与第二侧板6b之间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渔线轮主体2。图4是离合器操作部件20的侧视图,离合器操作部件20能够在用实线表示的第一位置和用虚线表示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离合器操作部件20位于第一位置时,手柄4的旋转力被传递给卷线筒3。另一方面,当离合器操作部件20位于第二位置时,手柄4的旋转力不被传递给卷线筒3。此外,离合器操作部件20构成为,如果当离合器操作部件20位于第二位置时手柄4向卷线方向旋转的话,离合器操作部件20通过未图示的离合器复位机构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轴承渔线轮,其能够向前方放出渔线,其特征在于,/n具有:/n渔线轮主体;/n离合器操作部件,其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渔线轮主体;/n离合器板,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渔线轮主体,且具有延伸部和形成于该延伸部的通孔,其中所述延伸部沿轴向延伸且以能够与所述离合器操作部件一体移动的方式固定于该离合器操作部件;和/n固定部件,其通过所述离合器板的所述通孔将所述离合器操作部件固定于所述离合器板的所述延伸部,/n所述离合器板的所述通孔在其与所述固定部件之间在轴向上被设置有位置调整余地。/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611 JP 2018-1109951.一种双轴承渔线轮,其能够向前方放出渔线,其特征在于,
具有:
渔线轮主体;
离合器操作部件,其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渔线轮主体;
离合器板,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渔线轮主体,且具有延伸部和形成于该延伸部的通孔,其中所述延伸部沿轴向延伸且以能够与所述离合器操作部件一体移动的方式固定于该离合器操作部件;和
固定部件,其通过所述离合器板的所述通孔将所述离合器操作部件固定于所述离合器板的所述延伸部,
所述离合器板的所述通孔在其与所述固定部件之间在轴向上被设置有位置调整余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为大致椭圆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布·苏必亚·宾·阿罕默德莫哈末·沙姆斯·约翰·宾·伊斯梅尔白哈骐·宾·萨布图马何德·索鲁里·纳滋瑞·宾·马斯塔帕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野马来西亚配件厂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马来西亚;MY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