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4154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20:13
一种耳机,包括导音通道、设在导音通道内的扬声器,导音通道包括外壳、设在外壳内的导音腔,扬声器设在外壳上。导音腔的设置使得导音通道形成中空结构,从而外部声音通过导音通道可以较清楚地传送至耳机佩戴者的耳道,从而耳机佩戴者在听取耳机声音过程中还能通过导音腔与外界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解决了现有技术的耳机在使用中会对耳道造成堵塞而带来的不便与安全隐患问题,提升了耳机佩戴者在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耳机过程中与外界的沟通能力以及警觉性。

An earpho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耳机
本技术涉及耳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耳机。
技术介绍
耳机一般是指用于佩戴与头部上可听取声音的设备,它一般包括头戴式、耳塞式、入耳式、挂耳式等种类,但是现有使用的耳机均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在使用中,耳机会对耳道造成堵塞,较大程度上屏蔽了外界声音,从而影响耳机佩戴者与外界的沟通联系,使得耳机佩戴者在听取耳机的声音过程中,容易忽略自身周边发生的事情,对耳机佩戴者造成不便与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佩戴耳机中仍可与外界保持良好沟通联系的耳机。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耳机,包括导音通道、设在导音通道内的扬声器,导音通道包括外壳、设在外壳内的导音腔,扬声器设在外壳上。以上技术方案中,本技术的耳机可以适用于无线耳机或有线耳机。导音腔的设置使得导音通道形成中空结构,从而外部声音通过导音通道可以较清楚地传送至耳机佩戴者的耳道,从而耳机佩戴者在听取耳机声音过程中还能通过导音腔与外界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解决了现有技术的耳机在使用中会对耳道造成堵塞而带来的不便与安全隐患问题,提升了耳机佩戴者在使用本技术耳机过程中与外界的沟通能力以及警觉性。作为优选,导音腔外形呈喇叭状。以上技术方案中,喇叭状的导音腔大开口朝向耳道,小开口朝向外界,从而导音腔能够将采集到的外部声音更加清晰的传送至耳机佩戴者的耳道,进一步地提升了耳机佩戴者在听取耳机声音过程中与外界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警觉性,解决了现有技术的耳机在使用中会对耳道造成堵塞而带来的不便与安全隐患问题。作为优选,导音腔贯穿设在外壳内。以上技术方案中,导音腔贯穿设在外壳内,使得外界声音畅通无阻碍地进入耳机佩戴者的耳道,进一步地方便外界声音清晰地传送至耳机佩戴者的耳道,解决了现有技术的耳机在使用中会对耳道造成堵塞而带来的不便与安全隐患问题,提升了耳机佩戴者在使用本技术耳机过程中与外界的沟通能力以及警觉性。作为优选,导音腔两端均设有装饰网。以上技术方案中,一方面,装饰网在保证耳机佩戴者与外界的良好沟通之下,有效地降低了外界飞虫、杂物等异物进入耳机佩戴者耳道的概率,在耳机佩戴者在使用耳机过程中,对耳机佩戴者的耳道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提升了本技术的耳机的使用舒适感和使用质量;另一方面,装饰网提升了本技术的耳机的美观程度。作为优选,外壳包括壳身、分别设在壳身两侧的外壳尾部和入耳式头部,扬声器设在壳身和外壳尾部连接形成的壳体上,导音腔依次贯穿外壳尾部、壳身和入耳式头部。以上技术方案中,扬声器设在壳身和外壳尾部连接形成的壳体上,一方面避免扬声器直接进入耳机佩戴者的耳道,降低扬声器声音过大对耳机佩戴者的耳道造成的损坏;另一方面,在耳机佩戴者与外界进行沟通联系时,降低扬声器声音对其造成干扰,方便外界声音清晰地传送至耳机佩戴者的耳道,提升了耳机佩戴者在使用本技术耳机过程中与外界的沟通能力。作为优选,入耳式头部呈圆台形,圆台形的入耳式头部外壳壁与圆台形入耳式头部的中心线形成的夹角大小为8°到20°。以上技术方案中,圆台形入耳式头部的中心线与外壳的中心线重合。圆台形的入耳式头部可以方便地进入耳机佩戴者的耳道,耳机佩戴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节入耳式头部进入其耳道的长度,并通过入耳式头部与耳道的摩擦力使得本技术的耳机佩戴在耳机佩戴者上。圆台形的入耳式头部外壳壁与圆台形中心线形成的夹角大小为8°到20°,增加了耳机佩戴者在使用本技术耳机中的舒适度,以及方便调节入耳式头部进入耳道的长度,降低其调节过程中对耳道造成的损坏。作为优选,外壳尾部设有进气对流孔。以上技术方案中,进气对流孔与导音腔连通,从而使耳机佩戴者的耳道以及导音腔的气压更加稳定保持在与外界气压一致,对耳机佩戴者的耳道具有保护作用,增加了本技术的耳机的使用舒适感。作为优选,扬声器数量为三个,三个扬声器均匀环设在壳身和外壳尾部连接形成的壳体上。以上技术方案中,三个扬声器面朝导音腔且均匀环设在壳身和外壳尾部连接形成的壳体上,从而使得耳机佩戴者更好更均匀地接收到扬声器的声音,并降低扬声器声音散播至外界的概率,提升了本技术的耳机的使用质量。作为优选,还包括与外壳尾部连接的柱体,柱体设有电控仓,电控仓内设有电池和控制电路。以上技术方案中,电池和控制电路用于对本技术的耳机进行供电并控制本技术的耳机的开关。作为优选,柱体与圆台形入耳式头部的中心线形成的夹角为80°到100°。以上技术方案中,柱体与圆台形入耳式头部的中心线形成的夹角为80°到100°,一方面,此设计更加符合人体脸部构造,使得入耳式头部进入耳道时,柱体贴近脸部并起到辅助人体耳道佩戴耳机的作用,使得本技术的耳机更加稳定地佩戴在人体耳道上;另一方面增加了本技术的耳机的美观度,复合人们大众审美。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耳机佩戴者在听取耳机声音过程中还能通过导音腔与外界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解决了现有技术的耳机在使用中会对耳道造成堵塞而带来的不便与安全隐患问题,提升了耳机佩戴者在使用本技术耳机过程中与外界的沟通能力以及警觉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耳机的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耳机的侧视图。图中:1、扬声器,2、外壳,21、壳身,22、外壳尾部,23、入耳式头部,3、导音腔,4、进气对流孔,5、壳体,6、柱体,7、电控仓,8、装饰网,9、中心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耳机,包括导音通道、设在导音通道内的扬声器1,导音通道包括外壳2、设在外壳2内的导音腔3,扬声器1设在外壳2上。本实施例中,导音腔3外形呈喇叭状。本实施例中,导音腔3贯穿设在外壳2内。本实施例中,导音腔3两端均设有装饰网8。本实施例中,外壳2包括壳身21、分别设在壳身21两侧的外壳尾部22和入耳式头部23,扬声器1设在壳身21和外壳尾部22连接形成的壳体5上,导音腔3依次贯穿外壳尾部22、壳身21和入耳式头部23。本实施例中,入耳式头部23呈圆台形,圆台形入耳式头部23的外壳壁与圆台形入耳式头部23的中心线9形成的夹角大小为8°到20°。本实施例中,外壳尾部22设有进气对流孔4。本实施例中,扬声器1数量为三个,三个扬声器1均匀环设在壳身21和外壳尾部22连接形成的壳体5上。本实施例中,本技术的耳机还包括与外壳尾部22连接的柱体6,柱体6设有电控仓7,电控仓7内设有电池和控制电路。本实施例中,柱体6与圆台形入耳式头部23的中心线9形成的夹角为80°到10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导音通道、设在导音通道内的扬声器(1),导音通道包括外壳(2)、设在外壳(2)内的导音腔(3),扬声器(1)设在外壳(2)上;外壳(2)包括壳身(21)、分别设在壳身(21)两侧的外壳尾部(22)和入耳式头部(23),扬声器(1)设在壳身(21)和外壳尾部(22)连接形成的壳体(5)上,导音腔(3)依次贯穿外壳尾部(22)、壳身(21)和入耳式头部(2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导音通道、设在导音通道内的扬声器(1),导音通道包括外壳(2)、设在外壳(2)内的导音腔(3),扬声器(1)设在外壳(2)上;外壳(2)包括壳身(21)、分别设在壳身(21)两侧的外壳尾部(22)和入耳式头部(23),扬声器(1)设在壳身(21)和外壳尾部(22)连接形成的壳体(5)上,导音腔(3)依次贯穿外壳尾部(22)、壳身(21)和入耳式头部(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导音腔(3)外形呈喇叭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导音腔(3)贯穿设在外壳(2)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导音腔(3)两端均设有装饰网(8)。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一种耳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云陈东余良军方思敏彭怀强陈涛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赛美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