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受力旋转张紧的电缆引下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4090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2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受力旋转张紧的电缆引下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管,腰鼓管,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固定管底通过第一角铁架固定在十字底座上,固定管壁设环形槽,环形槽卡接滑环,滑环套接卡扣环及钢索;固定管顶设锥形槽,腰鼓管下部套接在锥形槽,腰鼓管上部通过第二角铁架与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分别连接;第一横担端部设电缆终端头,第二横担端部设避雷器,电缆终端头和避雷器底部均设钢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可旋转的腰鼓管作为各横担的安装地,并采用可旋转的钢索作为各终端的张紧支点,构造了一种“工字型”的电缆引下平台,其结构灵活性高,能够应对各种不平衡外力,且外观协调美观,施工便利,无需组立新塔,占地面积小,成本低。

A kind of cable downlead platform under stress, rotation and ten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受力旋转张紧的电缆引下平台
本技术涉及输电线路
,尤其涉及一种受力旋转张紧的电缆引下平台。
技术介绍
现有高压线路走廊越来越紧张,T接和开端线路越来越多,传统的电缆开断/T接工程,都需要在老线路档内新建1基电缆引下杆塔,受限其位置要求,可能需要拆除1至3基老杆塔,才能满足电缆引下的要求,改造成本较大。新建电缆引下杆塔一般处于老线路下方,基础施工大部分需要线路停电才能实施,加上后期的杆塔组立和电缆附件施工,需要原线路多次停电,配合施工,停电调度难度较大。电缆附件在安装和实验时,受天气等因素影响,时间跨度较大,很有可能发生在规定停电时间内无法按期施工完成的情况,造成停电时间延长,或者二次停电,造成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受力旋转张紧的电缆引下平台。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受力旋转张紧的电缆引下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管,腰鼓管,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固定管的底部通过第一角铁架固定在十字底座上,固定管的管壁上设有环形槽,环形槽内活动卡接有滑环,滑环上套接有六个卡扣环,卡扣环与钢索连接;腰鼓管具体是由两端的细管及中部的腰鼓形空腔组成,固定管的顶部设有锥形槽,腰鼓管的下部套接在锥形槽及固定管内,腰鼓管上部的细管通过第二角铁架与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分别连接;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均为十字形横担,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的一端分别与腰鼓管贴合,第一横担的另外三端均设有电缆终端头,第二横担的另外三端均设有避雷器,电缆终端头和避雷器的底部分别连接有钢索。优选地,钢索的一端固定焊接在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的底面上,钢索的另一端设置环形接头,环形接头套在卡扣环上,本技术采用三环套接的方式,即环形接头-卡扣环-滑环,滑环可在环形槽内转动,卡扣环可在滑环的轨道上滑动,环形接头可在卡扣环上滑移,使得钢索能够随张力大小自由拉伸或收缩,钢索另一端,即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上任一端的受力不均时,通过钢索-环形接头-卡扣环-滑环的转移,将不平衡力均匀地分布到固定管上,提高受力的均匀性,使本技术结构更加稳固。优选地,第一角铁架的侧部焊接在固定管管壁上,第一角铁架的底面部份通过螺栓固定在十字底座上。优选地,第二角铁架的侧部焊接在腰鼓管管壁上,第二角铁架的顶面部分通过螺栓分别与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连接。优选地,第二角铁架的上方设有定位片,定位片焊接在腰鼓管的管壁上,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均位于第二角铁架与定位片之间。优选地,固定管的管壁还设有接地箱,电缆的一端与电缆终端头连接,电缆的另一端与接地箱相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在腰鼓管的上部架设两个对称的十字形横担,及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构造了一种“工字型”的电缆引下平台,并将腰鼓管的下部卡接在固定管顶部的锥形槽内,腰鼓管与固定管活动套接,固定管的身部设有环形槽,并通过三环套接的方式,即环形接头-卡扣环-滑环,连接有钢索,钢索连接在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的端部位置,使整个结构灵活性高,能够应对各种不平衡外力的不利影响。如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上任一端的受力不均时,通过钢索-环形接头-卡扣环-滑环的转移,将不平衡力均匀地分布到固定管上,提高受力的均匀性,使本技术结构更加稳固;尤其是风速较高或冰雪积压的时候,各个钢索的不平衡力能够带动滑环在固定管的环形槽内转动,并带动腰鼓管在固定管顶部的锥形槽内转动,此两种转动的转速不一致,故而受力较大的钢索自动张紧,能够减弱风力或积雪对结构稳固性的破坏,待不平衡力消失后,钢索自动放松,带动腰鼓管主动旋转,恢复原状,从而造成整体结构始终处于受力均匀的稳态,大大提高本技术的结构稳固性。2.另外,本技术尤其适用于将架空线路的电力线引接入地电缆,能够使架空线路的引下线之间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且其外观更加协调美观,施工便利,不组立新塔情况,在老线路下面安装一个“工字型”电缆引下平台,节省塔材,节约占地面积,节约了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受力旋转张紧的电缆引下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固定管与腰鼓管的具体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滑环与钢索的三环套接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横担及第二横担的平面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一横担及第二横担的侧面图;图中:1固定管、2腰鼓管、3第一横担、4第二横担、5第一角铁架、6十字底座、7环形槽、8滑环、9卡扣环、10钢索、11锥形槽、12第二角铁架、13电缆终端头、14避雷器、15环形接头、16定位片、17接地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5,一种受力旋转张紧的电缆引下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管1,腰鼓管2,第一横担3和第二横担4,固定管1的底部通过第一角铁架5固定在十字底座6上,固定管1的管壁上设有环形槽7,环形槽7内活动卡接有滑环8,滑环8上套接有六个卡扣环9,卡扣环9与钢索10连接;腰鼓管2具体是由两端的细管及中部的腰鼓形空腔组成,固定管1的顶部设有锥形槽11,腰鼓管2的下部套接在锥形槽11及固定管1内,腰鼓管2上部的细管通过第二角铁架12与第一横担3和第二横担4分别连接;第一横担3和第二横担4均为十字形横担,第一横担3和第二横担4的一端分别与腰鼓管2贴合,第一横担3的另外三端均设有电缆终端头13,第二横担4的另外三端均设有避雷器14,电缆终端头13和避雷器14的底部分别连接有钢索10。参照图3,钢索10的一端固定焊接在第一横担3和第二横担4的底面上,钢索10的另一端设置环形接头15,环形接头15套在卡扣环9上,本技术采用三环套接的方式,即环形接头15-卡扣环9-滑环8,滑环8可在环形槽7内转动,卡扣环9可在滑环8的轨道上滑动,环形接头15可在卡扣环9上滑移,使得钢索10能够随张力大小自由拉伸或收缩,钢索10另一端,即第一横担3和第二横担4上任一端的受力不均时,通过钢索10-环形接头15-卡扣环9-滑环8的转移,将不平衡力均匀地分布到固定管1上,提高受力的均匀性,使本技术结构更加稳固。参照图1-2,第一角铁架5的侧部焊接在固定管1管壁上,第一角铁架5的底面部份通过螺栓固定在十字底座6上,便于固定管1快速固定在十字底座6上,提高本技术的安装速度。参照图1-2,第二角铁架12的侧部焊接在腰鼓管2管壁上,第二角铁架12的顶面部分通过螺栓分别与第一横担3和第二横担4连接,便于第一横担3和第二横担4快速固定在腰鼓管2,进一步提高本技术的安装速度。参照图1,第二角铁架12的上方设有定位片16,定位片16焊接在腰鼓管2的管壁上,第一横担3和第二横担4均位于第二角铁架12与定位片16之间,定位片16用于阻挡第一横担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受力旋转张紧的电缆引下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管(1),腰鼓管(2),第一横担(3)和第二横担(4),所述固定管(1)的底部通过第一角铁架(5)固定在十字底座(6)上,所述固定管(1)的管壁上设有环形槽(7),所述环形槽(7)内活动卡接有滑环(8),所述滑环(8)上套接有六个卡扣环(9),所述卡扣环(9)与钢索(10)连接;/n所述腰鼓管(2)具体是由两端的细管及中部的腰鼓形空腔组成,所述固定管(1)的顶部设有锥形槽(11),所述腰鼓管(2)的下部套接在锥形槽(11)及固定管(1)内,所述腰鼓管(2)上部的细管通过第二角铁架(12)与第一横担(3)和第二横担(4)分别连接;/n所述第一横担(3)和第二横担(4)均为十字形横担,所述第一横担(3)和第二横担(4)的一端分别与腰鼓管(2)贴合,所述第一横担(3)的另外三端均设有电缆终端头(13),所述第二横担(4)的另外三端均设有避雷器(14),所述电缆终端头(13)和避雷器(14)的底部分别连接有钢索(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受力旋转张紧的电缆引下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管(1),腰鼓管(2),第一横担(3)和第二横担(4),所述固定管(1)的底部通过第一角铁架(5)固定在十字底座(6)上,所述固定管(1)的管壁上设有环形槽(7),所述环形槽(7)内活动卡接有滑环(8),所述滑环(8)上套接有六个卡扣环(9),所述卡扣环(9)与钢索(10)连接;
所述腰鼓管(2)具体是由两端的细管及中部的腰鼓形空腔组成,所述固定管(1)的顶部设有锥形槽(11),所述腰鼓管(2)的下部套接在锥形槽(11)及固定管(1)内,所述腰鼓管(2)上部的细管通过第二角铁架(12)与第一横担(3)和第二横担(4)分别连接;
所述第一横担(3)和第二横担(4)均为十字形横担,所述第一横担(3)和第二横担(4)的一端分别与腰鼓管(2)贴合,所述第一横担(3)的另外三端均设有电缆终端头(13),所述第二横担(4)的另外三端均设有避雷器(14),所述电缆终端头(13)和避雷器(14)的底部分别连接有钢索(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受力旋转张紧的电缆引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索(10)的一端固定焊接在第一横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成黄战胡益明段海庭傅起翔孔不凡杨云海温剑波李扬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安徽宏源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