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伸疲劳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83821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拉伸疲劳试验装置。所述拉伸疲劳试验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固定棒,所述第一固定棒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反力框架机构,所述反力框架机构包括支撑立柱、第一支承顶板、第一支承底板、第二固定棒、第二螺帽、垫片、限位夹具以及固定板;第一焊接钢板,所述第一焊接钢板套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棒的外部中心处;第二焊接钢板,所述第二焊接钢板设于所述第一支承底板的顶部;待测试验构件,所述待测试验构件焊接于所述第一焊接钢板、所述第二焊接钢板之间;保险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拉伸疲劳试验装置具有操作方便、使用灵活、便于对大构件进行夹持固定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拉伸疲劳试验装置
本技术涉及疲劳试验
,尤其涉及一种拉伸疲劳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在疲劳测试领域,试验构件的疲劳试验通常是在疲劳试验机上完成的,对于一般疲劳机往往只能进行压缩的疲劳试验,而无法进行拉伸疲劳试验,这就极大的限制疲劳机的使用范围。尤其是对于一些大构件,自身具有一定厚度,不易夹持;因此,在拉伸疲劳试验中,桁架构件极易从夹持部位断裂,造成实验的成功率都较低。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拉伸疲劳试验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方便、使用灵活、便于对大构件进行夹持固定的拉伸疲劳试验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拉伸疲劳试验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底部垂直设有支脚,所述支脚锚固在地面上,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顶部开设有通孔;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结构相同;第一固定棒,所述第一固定棒通过所述通孔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且所述第一固定棒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螺帽进行固定;反力框架机构,所述反力框架机构包括支撑立柱、第一支承顶板、第一支承底板、第二固定棒、第二螺帽、垫片、限位夹具以及固定板,所述支撑立柱设有四条,四条所述支撑立柱两两平行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棒的两侧,所述支撑立柱的底端固定有所述第一支承底板,所述支撑立柱的顶端固定有所述第一支承顶板,所述支撑立柱的底部两侧处设有所述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棒穿过两片所述固定板并通过所述第二螺帽进行固定,所述第二螺帽与所述固定板之间设有所述垫片;第一焊接钢板,所述第一焊接钢板设有两片,两片所述第一焊接钢板的顶部对称开设有预留孔位,两片所述第一焊接钢板通过所述预留孔位套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棒的外部中心处;第二焊接钢板,所述第二焊接钢板设有两片,两片所述第二焊接钢板通过所述限位夹具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承底板的顶部,所述第二焊接钢板与所述第一焊接钢板的结构相同,两片所述第二焊接钢板套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棒的外部中心处,且所述第二焊接钢板与所述第一焊接钢板位于同一垂直线上;待测试验构件,所述待测试验构件焊接于所述第一焊接钢板、所述第二焊接钢板之间;保险机构,所述保险机构设于所述反力框架机构的正下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所述待测试验构件的下端与所述反力框架机构相连接,使两者成为整体,共同运动,将所述待测试验构件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一焊接钢板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棒上,通过疲劳试验机对所述反力框架机构提供压力,使所述反力框架机构向下运动,从而使所述待测试验构件受拉力作用,实现待测构件的拉伸疲劳试验,解决了一般疲劳机只能用于大型试件的压缩疲劳试验而无法进行大型试件拉伸疲劳试验的缺陷;通过设置固定棒穿过焊接钢板的方式对所述待测试验构件进行夹持固定,使得结构更为稳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四条所述支撑立柱之间均匀设有檩条,且所述檩条位于所述支撑立柱的顶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所述支撑立柱之间设置所述檩条,以增加所述反力框架机构的稳定性,将所述檩条设于所述支撑立柱的上方,避免所述反力框架机构向下运动时造成阻挡。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预留孔位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固定棒的直径,所述第一固定棒与所述第二固定棒的直径相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所述第一固定棒、所述第二固定棒能够顺利穿过所述预留孔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险机构包括固定柱、第二支承底板、第二支承顶板、弹簧组以及旋钮,所述第二支承底板设于所述第一支承底板的正下方,所述第二支承底板的四周呈矩形阵列分布有所述固定柱,所述第二支承顶板与所述第二支承底板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二支承顶板的四周均穿过所述固定柱与所述固定柱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承顶板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支承底板的面积;所述第二支承底板与所述第二支承顶板之间固定有所述弹簧组,所述第二支承顶板的四周与所述固定柱交接处设有所述旋钮,所述旋钮与所述固定柱之间相互螺纹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所述保险机构,在停机时间,将所述反力框架机构静置于所述第二支承顶板之上,在试件疲劳断裂时,可由所述保险机构作为缓冲,以免所述反力框架机构冲击地面而损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立柱的长度大于所述待测试验构件的长度,且所述支撑立柱与所述固定柱的长度之和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高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所述反力框架机构能够向下运动至与所述保险机构相接触,提高机构合理性。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拉伸疲劳试验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拉伸疲劳试验装置,通过将所述待测试验构件的下端与所述反力框架机构相连接,使两者成为整体,共同运动,将所述待测试验构件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一焊接钢板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棒上,通过疲劳试验机对所述反力框架机构提供压力,使所述反力框架机构向下运动,从而使所述待测试验构件受拉力作用,实现待测构件的拉伸疲劳试验,解决了一般疲劳机只能用于大型试件的压缩疲劳试验而无法进行大型试件拉伸疲劳试验的缺陷;通过设置固定棒穿过焊接钢板的方式对所述待测试验构件进行夹持固定,使得结构更为稳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拉伸疲劳试验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反力框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第一支承底板和固定板的连接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第一焊接钢板、第二焊接钢板以及待测试验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保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第一支撑板,11、支脚,12、通孔,2、第二支撑板,3、第一固定棒,31、第一螺帽,4、反力框架机构,41、支撑立柱,42、第一支承顶板,43、第一支承底板,44、檩条,45、第二固定棒,46、第二螺帽,47、垫片,48、限位夹具,49、固定板,5、第一焊接钢板,61、预留孔位,6、第二焊接钢板,7、待测试验构件,8、保险机构,81、固定柱,82、第二支承底板,83、第二支承顶板,84、弹簧组,85、旋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拉伸疲劳试验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反力框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第一支承底板和固定板的连接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第一焊接钢板、第二焊接钢板以及待测试验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保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拉伸疲劳试验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1,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底部垂直设有支脚11,所述支脚11锚固在地面上,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顶部开设有通孔12;第二支撑板2,所述第二支撑板2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2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结构相同;第一固定棒3,所述第一固定棒3通过所述通孔12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板1、所述第二支撑板2,且所述第一固定棒3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螺帽31进行固定;反力框架机构4,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拉伸疲劳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支撑板(1),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底部垂直设有支脚(11),所述支脚(11)锚固在地面上,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顶部开设有通孔(12);/n第二支撑板(2),所述第二支撑板(2)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2)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结构相同;/n第一固定棒(3),所述第一固定棒(3)通过所述通孔(12)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板(1)、所述第二支撑板(2),且所述第一固定棒(3)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螺帽(31)进行固定;/n反力框架机构(4),所述反力框架机构(4)包括支撑立柱(41)、第一支承顶板(42)、第一支承底板(43)、第二固定棒(45)、第二螺帽(46)、垫片(47)、限位夹具(48)以及固定板(49),所述支撑立柱(41)设有四条,四条所述支撑立柱(41)两两平行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棒(3)的两侧,所述支撑立柱(41)的底端固定有所述第一支承底板(43),所述支撑立柱(41)的顶端固定有所述第一支承顶板(42),所述支撑立柱(41)的底部两侧处设有所述固定板(49),所述第二固定棒(45)穿过两片所述固定板(49)并通过所述第二螺帽(46)进行固定,所述第二螺帽(46)与所述固定板(49)之间设有所述垫片(47);/n第一焊接钢板(5),所述第一焊接钢板(5)设有两片,两片所述第一焊接钢板(5)的顶部对称开设有预留孔位(61),两片所述第一焊接钢板(5)通过所述预留孔位(61)套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棒(3)的外部中心处;/n第二焊接钢板(6),所述第二焊接钢板(6)设有两片,两片所述第二焊接钢板(6)通过所述限位夹具(48)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承底板(43)的顶部,所述第二焊接钢板(6)与所述第一焊接钢板(5)的结构相同,两片所述第二焊接钢板(6)套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棒(45) 的外部中心处,且所述第二焊接钢板(6)与所述第一焊接钢板(5)位于同一垂直线上;/n待测试验构件(7),所述待测试验构件(7)焊接于所述第一焊接钢板(5)、所述第二焊接钢板(6)之间;/n保险机构(8),所述保险机构(8)设于所述反力框架机构(4)的正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伸疲劳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撑板(1),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底部垂直设有支脚(11),所述支脚(11)锚固在地面上,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顶部开设有通孔(12);
第二支撑板(2),所述第二支撑板(2)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2)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结构相同;
第一固定棒(3),所述第一固定棒(3)通过所述通孔(12)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板(1)、所述第二支撑板(2),且所述第一固定棒(3)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螺帽(31)进行固定;
反力框架机构(4),所述反力框架机构(4)包括支撑立柱(41)、第一支承顶板(42)、第一支承底板(43)、第二固定棒(45)、第二螺帽(46)、垫片(47)、限位夹具(48)以及固定板(49),所述支撑立柱(41)设有四条,四条所述支撑立柱(41)两两平行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棒(3)的两侧,所述支撑立柱(41)的底端固定有所述第一支承底板(43),所述支撑立柱(41)的顶端固定有所述第一支承顶板(42),所述支撑立柱(41)的底部两侧处设有所述固定板(49),所述第二固定棒(45)穿过两片所述固定板(49)并通过所述第二螺帽(46)进行固定,所述第二螺帽(46)与所述固定板(49)之间设有所述垫片(47);
第一焊接钢板(5),所述第一焊接钢板(5)设有两片,两片所述第一焊接钢板(5)的顶部对称开设有预留孔位(61),两片所述第一焊接钢板(5)通过所述预留孔位(61)套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棒(3)的外部中心处;
第二焊接钢板(6),所述第二焊接钢板(6)设有两片,两片所述第二焊接钢板(6)通过所述限位夹具(48)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承底板(43)的顶部,所述第二焊接钢板(6)与所述第一焊接钢板(5)的结构相同,两片所述第二焊接钢板(6)套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棒(45)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泽睿宋郁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