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五室RTO的焚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83682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8: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五室RTO的焚烧系统,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五室RTO,能源利用率和节约能源方面较三室RTO焚烧系统效果更好,由于RTO进口和出口各安装有3个排风机,总处理量可达3×25000m3/h,再加上各路阀门之间的配合,处理废气的能力大大提升,可以同时处理烘干室排出的废气及水射器排出的废气,污水池也可以接一路管道至喷淋塔风机。

A five chamber RTO based inciner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五室RTO的焚烧系统
本技术涉及五室RTO废气焚烧
,具体为一种基于五室RTO的焚烧系统。
技术介绍
RTO,是一种高效有机废气治理设备。与传统的催化燃烧、直燃式热氧化炉相比,具有热效率高、运行成本低、能处理大风量中低浓度废气等特点,浓度稍高时,还可进行二次余热回收,大大降低生产运营成本。RTO,蓄热式氧化炉,其原理是在高温下将废气中的有机物氧化成对应的二氧化碳和水,从而净化废气,并回收废气分解时所释放出来的热量,RTO主体结构由燃烧室、蓄热室和切换阀等组成。根据客户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热能回收方式和切换阀方式。蓄热燃烧技术是一种在高温低氧空气状况下燃烧的技术,又称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全名称为高温低氧空气燃烧技术,也作HTAC技术,也有称之为无焰燃烧技术,蓄热式燃烧技术从根本上提高了加热炉的能源利用率,特别是对低热值燃料的合理利用,既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又节约了能源,成为满足当前资源和环境要求的先进技术,另外,蓄热式燃烧技术的采用又强化了加热炉内的炉气循环,均匀炉子的温度场,提高了加热质量,效果也非常显著。传统焚烧系统一般基于三室RTO,由于三室的限制,所以能源利用率和节约能源方面还提升空间,因此,亟待一种改进的技术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五室RTO的焚烧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五室RTO的焚烧系统,包括烘干室废气管路、喷水网过滤装置、喷淋塔风机、二级喷淋塔、自来水进水口、多管净压隔爆装置、缓冲罐、水射器废气管路、2#进风根阀、1#新风阀、3#风机进阀、4#风机进阀、5#风机进阀、排风机A、6#风机出阀、7#风机出阀、8#风机出阀、9#进风根阀、10#旁通阀、五室RTO、38#氮气阀、28#超高温自控自卸阀、余热利用锅炉、30#高温排放阀、31#锅炉根阀、29#RTO进风切换阀、换热器、待排仓、32#排风机进阀、33#排风机进阀、34#排风机进阀、排风机B、35#排风机出阀、36#排风机出阀、37#排风机出阀及排风筒,所述烘干室废气管路与喷水网过滤装置相连,所述喷水网过滤装置一侧与喷淋塔风机一端相连,所述喷淋塔风机另一端与二级喷淋塔一端相连,所述自来水进水口分别与喷水网过滤装置及二级喷淋塔相连,所述二级喷淋塔另一端与多管净压隔爆装置一端相连,所述多管净压隔爆装置另一端与缓冲罐一端相连,所述水射器废气管路分别与多管净压隔爆装置及喷淋塔风机相连,所述缓冲罐另一端通过阻火器与2#进风根阀一端相连,所述2#进风根阀另一端与分别与1#新风阀及3#风机进阀、4#风机进阀、5#风机进阀相连,所述3#风机进阀、4#风机进阀、5#风机进阀分别安装在三个排风机A一侧上,三个所述排风机A另一侧分别安装有6#风机出阀、7#风机出阀、8#风机出阀,所述6#风机出阀、7#风机出阀、8#风机出阀远离排风机A一端分别与9#进风根阀及10#旁通阀一端相连,所述10#旁通阀另一端通过第一三通与五室RTO相连,所述38#氮气阀接在第一三通剩余一个端口上,所述五室RTO顶端与28#超高温自控自卸阀一端相连,所述28#超高温自控自卸阀另一端与第二三通相连,所述余热利用锅炉一端通过30#高温排放阀与第二三通端相连,所述余热利用锅炉另一端通过31#锅炉根阀与第三三通相连,所述29#RTO进风切换阀一端与第二三通剩余一端相连,所述29#RTO进风切换阀另一端通过与第三三通相连,所述换热器一端接在第三三通剩余一个端口上,所述五室RTO远离连接10#旁通阀一端及换热器远离第三三通一端均与待排仓相连,所述待排仓还通过32#排风机进阀、33#排风机进阀、34#排风机进阀与三个排风机B一侧相连,三个所述排风机B另一侧分别通过35#排风机出阀、36#排风机出阀、37#排风机出阀与排风筒相连,所述9#进风根阀远离排风机A一端与排风桶相连。优选的,所述五室RTO内部设置有五个腔室,所述五室RTO内部设置有11#RTO进风切换阀、12#RTO进风切换阀、13#RTO进风切换阀、14#RTO进风切换阀、15#RTO进风切换阀、16#RTO出风切换阀、17#RTO出风切换阀、18#RTO出风切换阀、19#RTO出风切换阀、20#RTO出风切换阀、21#RTO冷风吹扫阀、22#RTO冷风吹扫阀、23#RTO冷风吹扫阀、24#RTO冷风吹扫阀、25#RTO冷风吹扫阀,所述11#RTO进风切换阀、16#RTO出风切换阀及21#RTO冷风吹扫阀位于同一个腔室内,所述12#RTO进风切换阀、17#RTO出风切换阀及22#RTO冷风吹扫阀位于同一个腔室内,所述13#RTO进风切换阀、18#RTO出风切换阀及23#RTO冷风吹扫阀位于同一个腔室内,所述14#RTO进风切换阀、19#RTO出风切换阀及24#RTO冷风吹扫阀位于同一个腔室内,所述15#RTO进风切换阀、20#RTO出风切换阀及25#RTO冷风吹扫阀位于同一个腔室内,所述21#RTO冷风吹扫阀、22#RTO冷风吹扫阀、23#RTO冷风吹扫阀、24#RTO冷风吹扫阀及25#RTO冷风吹扫阀还与26#冷风机切换阀及27#冷风机切换阀相连,所述五室RTO一侧设置有进口阀门,所述五室RTO另一端设置有出口阀门,所述进口阀门与11#RTO进风切换阀、12#RTO进风切换阀、13#RTO进风切换阀、14#RTO进风切换阀、15#RTO进风切换阀相连,所述出口阀门与16#RTO出风切换阀、17#RTO出风切换阀、18#RTO出风切换阀、19#RTO出风切换阀、20#RTO出风切换阀相连,所述五室RTO上表面安装有四个燃烧机,相互间隔的两台所述燃烧机与一台燃烧风机相连,剩余两台燃烧机与剩余的一台燃烧风机相连。优选的,所述烘干室废气管路的排放量为至少为8000m3/h。优选的,每个所述排风机A及每个排风机B的排风量均为25000m3/h。优选的,所述水射器废气管路与多管净压隔爆装置之间设置有若干阻火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焚烧系统中采用五室RTO,能源利用率和节约能源方面较三室RTO焚烧系统效果更好。(2)由于RTO进口和出口各安装有3个排风机,总处理量可达3×25000m3/h,再加上各路阀门之间的配合,处理废气的能力大大提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烘干室废气管路1、喷水网过滤装置2、喷淋塔风机3、二级喷淋塔4、自来水进水口5、多管净压隔爆装置6、缓冲罐7、水射器废气管路8、2#进风根阀9、1#新风阀10、3#风机进阀11、4#风机进阀12、5#风机进阀13、排风机A14、6#风机出阀15、7#风机出阀16、8#风机出阀17、9#进风根阀18、10#旁通阀19、五室RTO20、38#氮气阀21、28#超高温自控自卸阀22、余热利用锅炉23、30#高温排放阀24、31#锅炉根阀25、29#RTO进风切换阀26、换热器27、待排仓28、32#排风机进阀29、3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五室RTO的焚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烘干室废气管路(1)、喷水网过滤装置(2)、喷淋塔风机(3)、二级喷淋塔(4)、自来水进水口(5)、多管净压隔爆装置(6)、缓冲罐(7)、水射器废气管路(8)、2#进风根阀(9)、1#新风阀(10)、3#风机进阀(11)、4#风机进阀(12)、5#风机进阀(13)、排风机A(14)、6#风机出阀(15)、7#风机出阀(16)、8#风机出阀(17)、9#进风根阀(18)、10#旁通阀(19)、五室RTO(20)、38#氮气阀(21)、28#超高温自控自卸阀(22)、余热利用锅炉(23)、30#高温排放阀(24)、31#锅炉根阀(25)、29#RTO进风切换阀(26)、换热器(27)、待排仓(28)、32#排风机进阀(29)、33#排风机进阀(30)、34#排风机进阀(31)、排风机B(32)、35#排风机出阀(33)、36#排风机出阀(34)、37#排风机出阀(35)及排风筒(36),所述烘干室废气管路(1)与喷水网过滤装置(2)相连,所述喷水网过滤装置(2)一侧与喷淋塔风机(3)一端相连,所述喷淋塔风机(3)另一端与二级喷淋塔(4)一端相连,所述自来水进水口(5)分别与喷水网过滤装置(2)及二级喷淋塔(4)相连,所述二级喷淋塔(4)另一端与多管净压隔爆装置(6)一端相连,所述多管净压隔爆装置(6)另一端与缓冲罐(7)一端相连,所述水射器废气管路(8)分别与多管净压隔爆装置(6)及喷淋塔风机(3)相连,所述缓冲罐(7)另一端通过阻火器与2#进风根阀(9)一端相连,所述2#进风根阀(9)另一端与分别与1#新风阀(10)及3#风机进阀(11)、4#风机进阀(12)、5#风机进阀(13)相连,所述3#风机进阀(11)、4#风机进阀(12)、5#风机进阀(13)分别安装在三个排风机A(14)一侧上,三个所述排风机A(14)另一侧分别安装有6#风机出阀(15)、7#风机出阀(16)、8#风机出阀(17),所述6#风机出阀(15)、7#风机出阀(16)、8#风机出阀(17)远离排风机A(14)一端分别与9#进风根阀(18)及10#旁通阀(19)一端相连,所述10#旁通阀(19)另一端通过第一三通与五室RTO(20)相连,所述38#氮气阀(21)接在第一三通剩余一个端口上,所述五室RTO(20)顶端与28#超高温自控自卸阀(22)一端相连,所述28#超高温自控自卸阀(22)另一端与第二三通相连,所述余热利用锅炉(23)一端通过30#高温排放阀(24)与第二三通端相连,所述余热利用锅炉(23)另一端通过31#锅炉根阀(25)与第三三通相连,所述29#RTO进风切换阀(26)一端与第二三通剩余一端相连,所述29#RTO进风切换阀(26)另一端通过与第三三通相连,所述换热器(27)一端接在第三三通剩余一个端口上,所述五室RTO(20)远离连接10#旁通阀(19)一端及换热器(27)远离第三三通一端均与待排仓(28)相连,所述待排仓(28)还通过32#排风机进阀(29)、33#排风机进阀(30)、34#排风机进阀(31)与三个排风机B(32)一侧相连,三个所述排风机B(32)另一侧分别通过35#排风机出阀(33)、36#排风机出阀(34)、37#排风机出阀(35)与排风筒(36)相连,所述9#进风根阀(18)远离排风机A(14)一端与排风桶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五室RTO的焚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烘干室废气管路(1)、喷水网过滤装置(2)、喷淋塔风机(3)、二级喷淋塔(4)、自来水进水口(5)、多管净压隔爆装置(6)、缓冲罐(7)、水射器废气管路(8)、2#进风根阀(9)、1#新风阀(10)、3#风机进阀(11)、4#风机进阀(12)、5#风机进阀(13)、排风机A(14)、6#风机出阀(15)、7#风机出阀(16)、8#风机出阀(17)、9#进风根阀(18)、10#旁通阀(19)、五室RTO(20)、38#氮气阀(21)、28#超高温自控自卸阀(22)、余热利用锅炉(23)、30#高温排放阀(24)、31#锅炉根阀(25)、29#RTO进风切换阀(26)、换热器(27)、待排仓(28)、32#排风机进阀(29)、33#排风机进阀(30)、34#排风机进阀(31)、排风机B(32)、35#排风机出阀(33)、36#排风机出阀(34)、37#排风机出阀(35)及排风筒(36),所述烘干室废气管路(1)与喷水网过滤装置(2)相连,所述喷水网过滤装置(2)一侧与喷淋塔风机(3)一端相连,所述喷淋塔风机(3)另一端与二级喷淋塔(4)一端相连,所述自来水进水口(5)分别与喷水网过滤装置(2)及二级喷淋塔(4)相连,所述二级喷淋塔(4)另一端与多管净压隔爆装置(6)一端相连,所述多管净压隔爆装置(6)另一端与缓冲罐(7)一端相连,所述水射器废气管路(8)分别与多管净压隔爆装置(6)及喷淋塔风机(3)相连,所述缓冲罐(7)另一端通过阻火器与2#进风根阀(9)一端相连,所述2#进风根阀(9)另一端与分别与1#新风阀(10)及3#风机进阀(11)、4#风机进阀(12)、5#风机进阀(13)相连,所述3#风机进阀(11)、4#风机进阀(12)、5#风机进阀(13)分别安装在三个排风机A(14)一侧上,三个所述排风机A(14)另一侧分别安装有6#风机出阀(15)、7#风机出阀(16)、8#风机出阀(17),所述6#风机出阀(15)、7#风机出阀(16)、8#风机出阀(17)远离排风机A(14)一端分别与9#进风根阀(18)及10#旁通阀(19)一端相连,所述10#旁通阀(19)另一端通过第一三通与五室RTO(20)相连,所述38#氮气阀(21)接在第一三通剩余一个端口上,所述五室RTO(20)顶端与28#超高温自控自卸阀(22)一端相连,所述28#超高温自控自卸阀(22)另一端与第二三通相连,所述余热利用锅炉(23)一端通过30#高温排放阀(24)与第二三通端相连,所述余热利用锅炉(23)另一端通过31#锅炉根阀(25)与第三三通相连,所述29#RTO进风切换阀(26)一端与第二三通剩余一端相连,所述29#RTO进风切换阀(26)另一端通过与第三三通相连,所述换热器(27)一端接在第三三通剩余一个端口上,所述五室RTO(20)远离连接10#旁通阀(19)一端及换热器(27)远离第三三通一端均与待排仓(28)相连,所述待排仓(28)还通过32#排风机进阀(29)、33#排风机进阀(30)、34#排风机进阀(31)与三个排风机B(32)一侧相连,三个所述排风机B(32)另一侧分别通过35#排风机出阀(33)、36#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定多陈金贵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道明化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