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模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3438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8: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建筑模板结构,包括两个模板单元和若干对拉螺栓;模板单元包括:面板;若干主龙骨,各主龙骨均包括外壳和内衬,外壳包括槽型板和支板,支板设于槽型板的槽口端,并位于槽型板的两个侧板部的外壁面,内衬嵌装于槽型板内,各主龙骨并排且间隔设置,并至少以各自的支板与面板相贴合;若干次龙骨,各次龙骨与各主龙骨交错设置,并与各主龙骨相抵;使用状态下,两模板单元相对设置,二者之间浇筑有墙体,对拉螺栓能够穿过两模板单元相对应的两次龙骨,以压紧次龙骨、主龙骨、面板以及墙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建筑模板结构的面板不易受压变形、弯曲,且整个模板支撑体系的结构强度较高。

A kind of building formwork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模板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工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模板结构。
技术介绍
建筑模板结构是一种临时性支护结构,按设计要求制作,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按规定的位置、几何尺寸成形,保持其正确位置,并承受建筑模板自重及作用在其上的外部荷载。现有的建筑模板结构形式较为单一。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新的建筑模板结构,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模板结构,该建筑模板结构的面板不易受压变形、弯曲,且整个模板支撑体系的结构强度较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模板结构,包括两个模板单元和若干对拉螺栓;所述模板单元包括:面板;若干主龙骨,各所述主龙骨均包括外壳和内衬,所述外壳包括槽型板和支板,所述支板设于所述槽型板的槽口端,并位于所述槽型板的两个侧板部的外壁面,所述内衬嵌装于所述槽型板内,各所述主龙骨并排且间隔设置,并至少以各自的所述支板与所述面板相贴合;若干次龙骨,各所述次龙骨与各所述主龙骨交错设置,并与各所述主龙骨相抵;使用状态下,两所述模板单元相对设置,二者之间浇筑有墙体,所述对拉螺栓能够穿过两所述模板单元相对应的两所述次龙骨,以压紧所述次龙骨、所述主龙骨、所述面板以及所述墙体。采用这种结构,由于外壳至少通过支板与面板相贴合,相比于直接以槽型板的侧板部与面板相贴合,主龙骨与面板之间的局部贴合面积增大,可以减小局部的压强,使得面板不易受压变形、弯曲,为该建筑模板结构的反复使用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有利于保证整个模板支撑体系的整体稳定性;设置于外壳内的内衬可以提升主龙骨的强度,提高整个模板支撑体系的抗冲击能力、抗变形能力,可保证墙体的质量。此外,对拉螺栓与次龙骨的配合,可以对该建筑模板结构进行加固,以提升整个体系的结构刚度,能够较大程度地避免混凝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胀模现象;而且,由于对拉螺栓不直接穿过主龙骨,还可保证主龙骨的强度以及使用寿命。可选地,所述外壳为钢板。可选地,所述内衬为木方。可选地,所述支板包括贴合板部和加强板部,二者呈夹角设置,且所述支板以所述贴合板部与所述面板相贴合。可选地,所述次龙骨包括并排设置的两压梁;所述对拉螺栓包括螺杆、卡子和螺母,所述螺杆能够自两所述压梁之间通过,所述卡子外套于所述螺杆,且与两所述压梁卡接,所述螺母拧接于所述螺杆,并能够压紧所述卡子。可选地,所述压梁为钢管。可选地,所述卡子具有两个弧形的卡口,所述卡口与所述压梁的外壁面相适配。可选地,还包括垫板,所述垫板设置于所述卡子与所述螺母之间。可选地,各所述主龙骨沿纵向延伸,各所述次龙骨沿横向延伸。可选地,各所述主龙骨等间隔布置,各所述次龙骨等间隔布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建筑模板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视图;图3为卡子、垫板以及螺母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模板单元、11面板、12主龙骨、121外壳、121a槽型板、121b支板、121b-1贴合板部、121b-2加强板部、122内衬、13次龙骨、131压梁;2对拉螺栓、21螺杆、22卡子、221卡口、23螺母、24垫板;3墙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文中所述“若干”是指数量不确定的多个,通常为两个以上;且当采用“若干”表示某几个部件的数量时,并不表示这几个部件在数量上的相互关系。请参考图1-3,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建筑模板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视图,图3为卡子、垫板以及螺母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模板结构,包括两个模板单元1和若干对拉螺栓2,在使用时,两模板单元1可以相对设置,二者之间可以浇筑墙体3,具体可以为混凝土墙体,对拉螺栓2可以穿过两模板单元1、墙体3,以通过两模板单元1压紧墙体3,进而形成具有特定尺寸的混凝土构件。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提供建筑模板结构,其模板单元1包括:面板11;若干主龙骨12,各主龙骨12均包括外壳121和内衬122,外壳121包括槽型板121a和支板121b,支板121b设于槽型板121a的槽口端,并位于槽型板121a的两个侧板部的外壁面,内衬122嵌装于槽型板121a内,各主龙骨12并排且间隔设置,并至少以各自的支板121b与面板11相贴合;若干次龙骨13,各次龙骨13与各主龙骨12交错设置,并与各主龙骨12相抵。在使用状态下,混凝土的墙体3可以浇筑在相对设置的两面板11之间,对拉螺栓2能够穿过两模板单元1相对应的两次龙骨13,以压紧次龙骨13,并通过次龙骨13压紧主龙骨12、主龙骨12压紧面板11、面板11压紧墙体3。采用这种结构,由于外壳121至少通过支板121b与面板11相贴合,相比于直接以槽型板121a的侧板部与面板11相贴合,主龙骨12与面板11之间的局部贴合面积增大,可以减小局部的压强,使得面板11不易受压变形、弯曲,为该建筑模板结构的反复使用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有利于保证整个模板支撑体系的整体稳定性;设置于外壳121内的内衬122可以提升主龙骨12的强度,提高整个模板支撑体系的抗冲击能力、抗变形能力,可保证墙体3的质量。此外,对拉螺栓2与次龙骨13的配合,可以对该建筑模板结构进行加固,以提升整个体系的结构刚度,能够较大程度地避免混凝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胀模现象;而且,由于对拉螺栓2不直接穿过主龙骨12,还可保证主龙骨12的强度以及使用寿命。上述外壳121具体可以采用钢板,以保证强度,而内衬122则可以采用木方,以对外壳121的内腔进行支撑,同时,也能够较好地吸收应力形变。支板121b可以包括贴合板部121b-1和加强板部121b-2,二者可以呈夹角设置,即形成类似角钢的结构,加强板部121b-2可以对贴合板部121b-1进行加强,且有利于保证贴合板部121b-1的板面平整,以便在贴合板部121b-1与面板11相贴合时能够更好地对面板11进行作用。在加强板部121b-2与贴合板部121b-1之间可以采用圆角等形式进行平滑过渡,以避免尖锐端部的形成,进而可以对面板11的表面结构进行保护。在上述方案中,外壳121的截面可以呈几字型,外壳121可以直接采用现有的几字钢进行制备。除此之外,支板121b也可以仅包括贴合板部121b-1,槽型板121a的侧板部也相当于该贴合板部121b-1的加强部,也能够对贴合板部121b-1进行加强。次龙骨13具体可以包括并排设置的两压梁131。结合图3,对拉螺栓2可以包括螺杆21、卡子22和螺母23,螺杆21能够自两压梁131之间通过,并穿过面板11、墙体3,卡子22可以外套于螺杆21,且与两压梁131卡接,以固定两压梁131的位置;螺母23可以拧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模板结构,包括两个模板单元(1)和若干对拉螺栓(2),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单元(1)包括:/n面板(11);/n若干主龙骨(12),各所述主龙骨(12)均包括外壳(121)和内衬(122),所述外壳(121)包括槽型板(121a)和支板(121b),所述支板(121b)设于所述槽型板(121a)的槽口端,并位于所述槽型板(121a)的两个侧板部的外壁面,所述内衬(122)嵌装于所述槽型板(121a)内,各所述主龙骨(12)并排且间隔设置,并至少以各自的所述支板(121b)与所述面板(11)相贴合;/n若干次龙骨(13),各所述次龙骨(13)与各所述主龙骨(12)交错设置,并与各所述主龙骨(12)相抵;/n使用状态下,两所述模板单元(1)相对设置,二者之间浇筑有墙体(3),所述对拉螺栓(2)能够穿过两所述模板单元(1)相对应的两所述次龙骨(13),以压紧所述次龙骨(13)、所述主龙骨(12)、所述面板(11)以及所述墙体(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模板结构,包括两个模板单元(1)和若干对拉螺栓(2),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单元(1)包括:
面板(11);
若干主龙骨(12),各所述主龙骨(12)均包括外壳(121)和内衬(122),所述外壳(121)包括槽型板(121a)和支板(121b),所述支板(121b)设于所述槽型板(121a)的槽口端,并位于所述槽型板(121a)的两个侧板部的外壁面,所述内衬(122)嵌装于所述槽型板(121a)内,各所述主龙骨(12)并排且间隔设置,并至少以各自的所述支板(121b)与所述面板(11)相贴合;
若干次龙骨(13),各所述次龙骨(13)与各所述主龙骨(12)交错设置,并与各所述主龙骨(12)相抵;
使用状态下,两所述模板单元(1)相对设置,二者之间浇筑有墙体(3),所述对拉螺栓(2)能够穿过两所述模板单元(1)相对应的两所述次龙骨(13),以压紧所述次龙骨(13)、所述主龙骨(12)、所述面板(11)以及所述墙体(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建筑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21)为钢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建筑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122)为木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建筑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板(121b)包括贴合板部(121b-1)和加强板部(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胜辉胡占领刘仕源曹跃冲赵华温释硕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建工建筑产业化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