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高压水除锈坞底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3092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7:23
一种超高压水除锈坞底小车,包括车体以及设置在车体上的除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是采用履带作为行走机构的履带车,车体上设有一可升降的工作平台,除锈装置采用超高压水除锈,且同时具有除锈及回收功能,除锈装置通过升降机构可升降、且可前后左右四个自由度调节地安装在工作平台上,工作平台上还设有控制操作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方便,采用机械替代人工操作,大大节省劳动力,有效解决了船舶进坞外板除锈、除漆等问题,同时成本低,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150。

An ultra-high pressure water derusting dock bottom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高压水除锈坞底小车
本技术涉及属于船舶修船相关领域,涉及一种除锈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超高压水除锈坞底小车,用于船舶进坞外板除锈、除漆。
技术介绍
船舶长期航行,船体水线以下的船体表面,特别是船底会生锈和生长海藻、贝类等,致使船体水下部分和船底表面脏污和粗糙,船舶污底将会增加船舶航行的阻力,降低航速。船舶进坞后需要对船体结构外板进行除污、除锈和涂漆处理。长期以来国内修船行业在船舶表面去漆除锈上通常使用喷砂的方法,船舶进坞修理时,首先用髙压淡水冲洗掉船体上因海水而沾上的盐分,然后再用喷砂法〔或称抛丸法,俗你"打砂“),将锈皮和已剥离的漆皮打掉,经油漆代表、船舶机务代表或船方验收,认为符合要求后才能对船体表面进行油漆。这种方法需要人工操作,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粉尘污染严重。因此目前出现了高压水喷射除锈技术,仅采用水作为工作介质,因此没有灰尘产生,且除锈快速、经济,但是除锈后需对废水、铁锈、油漆等进行回收处理,以减少污染。经查,现有专利号为CN201720781799的中国专利《一种超高压水除锈车》,包括车体、高压除锈装置、真空回收系统,车体前方设往复运动机构,高压除锈装置安装在往复运动机构上;所述高压除锈装置包括喷头与喷头外的密封罩壳,喷头通过超高压软管连通至超高压泵,密封罩壳通过回收管连通至真空回收系统。这种除锈车即可除锈又可回收污水污垢,但是其不适合船舶坞底的除锈。目前国内市场上没有专门负责加工用于船舶进坞外板除锈、除漆的执行机构的厂家,国外设备同类产品价格高达三百多万,但目前国内该产品基本处于空白,但随着国家层面关于环保的重视,该类技术的研发已经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灵活方便的超高压水除锈坞底小车,用以解决船舶进坞外板除锈、除漆。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超高压水除锈坞底小车,包括车体以及设置在车体上的除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是采用履带作为行走机构的履带车,车体上设有一可升降的工作平台,除锈装置采用超高压水除锈,且同时具有除锈及回收功能,除锈装置通过升降机构可升降、且可前后左右四个自由度调节地安装在工作平台上,工作平台上还设有控制操作机构,作为改进,所述车体上设有用于支撑并驱动工作平台上下升降的液压升降装置,控制操作机构设置在工作平台的后侧,控制操作机构上设有用于控制液压升降装置的操作手柄。作为改进,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一气缸、升降座以及套管滑道,套管滑道为左右二个,分别竖直设置在工作平台上、位于除锈装置的下方左右两侧,升降座可升降地架设在二个套管滑道上,升降座的上端与除锈装置的底部相连接,气缸竖直设置在工作平台上,气缸的上端与升降座的底部相抵。进一步,所述升降座呈U形,是由一横杆以及左右二个直杆组成,直杆为与套管滑道相配合的中空结构,升降座通过左右直杆可滑动地套设在套管滑道上,气缸的上端与横杆的下端中部相抵固定。进一步,所述除锈装置包括安装在支架上的除锈头,升降座的二个直杆的上端通过左右销轴与支架的底部左右两端相连接,支架通过前后销轴与除锈头的前后两端相连接。再进一步,所述除锈头的前后分别设有四个弹簧与升降座的二个直杆的前后两侧相连接。再进一步,所述除锈装置还包括高压连接管以及将废渣回收的回收连接管,除锈头的上端面外缘上设有可调节的滚轮。进一步,所述液压升降装置的升降最大范围在1.1米~1.8米之间。再进一步,所述气缸采用60~65mm缸径,气缸的行程不小于150mm,控制操作机构上还设有控制气缸的操作手柄。最后,所述车体上设有控制操作机构,履带车采用无极变速控制,最慢速度控制在3米/分钟,最快速度达到7公里/小时,且具有三个档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设计一履带车,符合全地形行走,履带车上设置可升降的工作平台,除锈装置通过升降机构按照在工作平台上,升降机构配备6个自由度,分别为上/下/前/后/左/右功能,满足船舶外板不同状况;工作时,履带车的液压升降作为该执行机构的粗调节,升降机构中的气缸作为该执行机构的精调节,并且通过气缸让除锈装置与船舶外底板紧密贴合;为了保证除锈头在无外力的作用下,依然能水平竖立在升降机构上,除锈头的前后分别设置四个弹簧与升降机构连接。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方便,采用机械替代人工操作,大大节省劳动力,有效解决了船舶进坞外板除锈、除漆等问题,同时成本低,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150。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3所示,一种超高压水除锈坞底小车,包括车体1以及设置在车体1上的液压升降装置2、除锈装置3和控制操作机构4,车体1是采用履带11作为行走机构的履带车,符合全地形行走,使用汽油机作为动力源,采用无极变速控制,并通过大小齿轮比,最慢速度可以控制在3米/分钟,最快速度可以达到7公里/小时,并且该小车配备3个档位,满足使用者快满要求。车体1上设有一可升降的工作平台12,液压升降装置2设置在车体1上设有用于支撑并驱动工作平台12上下升降,液压升降装置2最低满足1.1米使用要求,最高满足1.8米使用要求。除锈装置3采用超高压水除锈,且同时具有除锈及回收功能,除锈装置3通过升降机构可升降、且可前后左右四个自由度调节地安装在工作平台12上,控制操作机构4设置在工作平台12的后侧,控制操作机构4上设有用于控制液压升降装置2的操作手柄、控制升降机构的操作手柄、以及控制除锈装置的操作手柄;升降机构包括一气缸5、升降座7以及套管滑道6,气缸5采用63mm缸径的气缸,行程满足150mm的升降要求,气缸5在5KG的气压下能产生155KG的顶升力量,顶部除锈装置3重量不超过60公斤,完全满足除锈装置3与外底板10紧密贴合的要求;套管滑道6为左右二个,分别竖直设置在工作平台12上、位于除锈装置3的下方左右两侧,升降座7可升降地架设在二个套管滑道6上,升降座7的上端与除锈装置3的底部相连接,气缸5竖直设置在工作平台12上,气缸5的上端与升降座7的底部相抵;升降座7呈U形,是由一横杆以及左右二个直杆组成,直杆为与套管滑道6相配合的中空钢管,升降座7通过左右直杆可滑动地套设在套管滑道6上,气缸5的上端与横杆的下端中部相抵固定,气缸5上连接有压缩空气连接管51。除锈装置3包括安装在支架35上的除锈头31,升降座7的二个直杆的上端通过左右销轴81与支架35的底部左右两端相连接,支架35通过前后销轴82与除锈头31的前后两端相连接,以提供除锈装置3前后左右四个自由度;为了保证除锈头31在无外力的作用下,依然能水平竖立在升降机构上,除锈头31的前后分别设有四个弹簧9与升降座7的二个直杆的前后两侧相连接,除锈装置3还包括高压连接管33以及将废渣回收的回收连接管34,除锈头31的上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高压水除锈坞底小车,包括车体以及设置在车体上的除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是采用履带作为行走机构的履带车,车体上设有一可升降的工作平台,除锈装置采用超高压水除锈,且同时具有除锈及回收功能,除锈装置通过升降机构可升降、且可前后左右四个自由度调节地安装在工作平台上,工作平台上还设有控制操作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高压水除锈坞底小车,包括车体以及设置在车体上的除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是采用履带作为行走机构的履带车,车体上设有一可升降的工作平台,除锈装置采用超高压水除锈,且同时具有除锈及回收功能,除锈装置通过升降机构可升降、且可前后左右四个自由度调节地安装在工作平台上,工作平台上还设有控制操作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压水除锈坞底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上设有用于支撑并驱动工作平台上下升降的液压升降装置,控制操作机构设置在工作平台的后侧,控制操作机构上设有用于控制液压升降装置的操作手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高压水除锈坞底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一气缸、升降座以及套管滑道,套管滑道为左右二个,分别竖直设置在工作平台上、位于除锈装置的下方左右两侧,升降座可升降地架设在二个套管滑道上,升降座的上端与除锈装置的底部相连接,气缸竖直设置在工作平台上,气缸的上端与升降座的底部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高压水除锈坞底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座呈U形,是由一横杆以及左右二个直杆组成,直杆为与套管滑道相配合的中空结构,升降座通过左右直杆可滑动地套设在套管滑道上,气缸的上端与横杆的下端中部相抵固定。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宇翁海龙陈长青
申请(专利权)人: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