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现场污水处理再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82573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5: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现场污水处理再利用装置,其具备占用场地少,处理及存储量大,处理效果良好,易于建筑的优势,包括主水塔,辅助水塔,两者高度相同,主水塔的内径显著大于辅助水塔的内径,相互之间在靠近底部位置连通有输水道,主水塔的内壁上在靠近输水道与其连接端的位置设置有挡壁,主水塔上靠近顶部位置连通有出水管,内壁上还设置有滤水盖,能够阻止杂物通过,输水道能够将辅助水塔内的污水从相对底部注入到主水塔内,受到挡壁的阻拦作用,挡壁左侧水源相对静止,不会发生搅动,可保证污水的静置沉淀,而经过滤水盖的进一步过滤,可由输水管输出使用。

A sewage treatment and reuse device for construction si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施工现场污水处理再利用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污水处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现场污水处理再利用装置。
技术介绍
建筑施工是水源消耗极大的生产项目,包括混凝土浇捣,混凝土养护,砂浆搅拌,场地清洗等均需要用到水源,尤其是混凝土养护,砂浆搅拌等施工项目中水源只作为降温或清洗使用,未形成材料实体,所以水源只会变为污水流失,通常该类污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直接排入到城市排水系统中,给城市排水及污水处理带来负担,所以一方面施工项目缺少水源,需要水源,而另外一方面,施工项目又产生污水,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并且通常建筑施工现场所需水源作为生产用水并不需要其具备太高的纯净度,比如混凝土养护,场地清洗等所需水源只要不是泥沙太多均可使用,所以做到施工现场的水源循环利用是比较现实的,而又由于场地缺乏以及成本限制,不适合专业的污水处理装置投入,便需要研发建筑施工现场污水处理再利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现场污水处理再利用装置,其具备占用场地少,处理及存储量大,处理效果良好,易于建造的优势,包括主水塔,辅助水塔,所述主水塔与辅助水塔均为柱形状,两者内部存在柱形空腔,并且所述主水塔与辅助水塔的高度相同,实际的,主水塔与辅助水塔可以由施工现场砌筑而成,如砖砌或混凝土浇筑的,其为柱形状,储水量大,所述主水塔的内径显著大于辅助水塔的内径,即主水塔的装水容量显著大于辅助水塔,辅助水塔的作用是维持压力平衡,使得污水从主水塔的底部注入,所述主水塔与辅助水塔之间在靠近底部位置连通设置有输水道,所述输水道的两端分别连通主水塔与辅助水塔的内部,并且所述输水道的两端距离主水塔与辅助水塔的底端均存在一端距离,避免沉淀的杂物堵塞输水道,减少清洗的频率,另外,所述主水塔的内壁上在靠近输水道与其连接端的位置设置有挡壁,挡壁的顶端高于输水道与主水塔的连接端,所述主水塔上靠近顶部位置连通有出水管,所述主水塔内壁设置有滤水盖,所述滤水盖处在挡壁上方与出水管连接端下方之间,其能够阻止杂物通过,即处于滤水盖上方的水是相对清澈的,可直接由出水管输出使用,用于施工建设。本技术的使用原理及流程是,施工时产生的污水,如清刷用水,养护用水等,将这类污水抽入到辅助水塔内,由于辅助水塔内径较小,水位进而提高,通过连通的输水道能够将辅助水塔内的污水从相对底部注入到主水塔内,主水塔内径较大,其储水量大,则内部水上下交换相对不明显,且从输水管道流入的污水收到挡壁的阻拦作用,则发生幅度较大水流交换位置只在挡壁的右侧,而挡壁左侧水源相对静止,不会发生搅动,可保证污水的静置沉淀,而经过滤水盖的进一步过滤,则滤水盖上方便得到相对清澈的水源,可由输水管输出使用。本技术的优势是,处理能力强,储水量大,结构材料普通,适合现场进行建造,由于建造成本低,处理得到的水源足够建筑施工使用,如养护混凝土构件,清洗场地,搅拌砂浆等。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明确,所述滤水盖由不透水盖与滤网组成,所述不透水盖由密实不透水材质制作,其四周固定在主水塔的内壁,其中部位置存在贯通口,所述滤网固定覆盖于其贯通口位置,由此水源只能从滤网位置穿过,由于滤网为软质材料,容易破损,缩小其面积可防止使用过程中发生破损。作为上述实施例的改进,所述不透水盖形成的整体结构为倒圆台状,不透水盖与主水塔内壁相连的位置相对处于最上方,其贯通口及设置有滤网的位置相对处于最下方,则漂浮于上方的轻质杂质会分撒到不透水盖的外周,而不会汇集在滤网位置,避免对滤网造成破坏。作为改进实施例,所述主水塔与辅助水塔的底部均设置有洞口,所述洞口上覆盖设置有可打开的清理闸门,方便对主水塔及辅助水塔底部的沉淀杂物进行清理,所述洞口的尺寸可设置为高度0.8m左右,足够施工人员钻入进行详尽清理清洗。作为改进实施例,所述挡壁的底端与主水塔的底端存在一定间距,即挡壁只固定在主水塔的侧壁上,其底端并未延伸至主水塔的底端,避免挡壁右侧的沉积过于淤积,右侧的沉积可部分向左侧转移。作为改进实施例,所述挡壁的顶端设置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为网眼构造,对有输水道流入的污水进行初步过滤,密度较大的会自动沉淀,密度较轻的会受到过滤板的阻拦,所述过滤板的另一端一直延伸至与主水塔的右侧壁相接,对挡壁右侧上部形成完全覆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侧视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一种建筑施工现场污水处理再利用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主水塔1,辅助水塔2,所述主水塔1与辅助水塔2均为柱形状,两者内部存在柱形空腔,并且所述主水塔1与辅助水塔2的高度相同,实际的,主水塔1与辅助水塔2可以由施工现场砌筑而成,如砖砌或混凝土浇筑等,其为柱形状,储水量大,所述主水塔1的内径显著大于辅助水塔2的内径,即主水塔1的装水容量显著大于辅助水塔2,辅助水塔2的作用的维持压力平衡,使得污水从主水塔1的底部注入,所述主水塔1与辅助水塔2之间在靠近底部位置连通设置有输水道3,所述输水道3的两端分别连通主水塔1与辅助水塔2内部,并且所述输水道3的两端距离主水塔1与辅助水塔2的底端均有一端距离,避免沉淀的杂物堵塞输水道3,减少清洗的频率,另外,所述主水塔1的内壁上在靠近输水道3与其连接端的位置设置有挡壁4,挡壁4的顶端高于输水道3与主水塔1的连接端,所述主水塔1上靠近顶部位置连通有出水管5,所述主水塔1内壁设置有滤水盖6,所述滤水盖6处在挡壁4顶端上方与出水管5的连接端下方之间,其能够阻止杂物通过,即处于滤水盖6上方的水是相对清澈的,可直接由出水管5输出使用,用于施工建设。本技术的使用原理及流程是,施工时产生的污水,如清刷用水,养护用水等,将这类污水抽入到辅助水塔2内,由于辅助水塔2内径较小,水位进而提高,通过连通的输水道3能够将辅助水塔2内的污水从相对底部注入到主水塔1内,主水塔1内径较大,其储水量大,则内部水上下交换现象相对不明显,且从输水管道3流入的污水收到挡壁4的阻拦作用,则发生幅度较大水流交换位置只在挡壁4的右侧,而挡壁4左侧水源相对静止,不会发生搅动,可保证污水的静置沉淀,而经过滤水盖6的进一步过滤,则滤水盖上方便得到相对清澈的水源,可由输水管输出使用。本技术的优势是,处理能力强,储水量大,结构材料普通,适合现场进行建造,并且建造成本低,处理得到的水源足够建筑施工使用,如养护混凝土构件,清洗场地,搅拌砂浆等。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明确,所述滤水盖6由不透水盖61与滤网62组成,所述不透水盖61为密实不透水材质制作,其四周固定在主水塔1的内壁,其中部位置存在贯通口,所述滤网62固定覆盖于其贯通口位置,由此水源只能从滤网62位置穿过,由于滤网62为软质材料,容易破损,缩小其面积可防止使用过程中发生破损。作为上述实施例的改进,所述不透水盖61形成的整体结构为倒圆台状,如图1所述,不透水盖61与主水塔1内壁相连的位置相对处于最上方,其贯通口及设置有滤网62的位置相对处于最下方,则漂浮于上方的轻质杂质会分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施工现场污水处理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水塔(1),辅助水塔(2),所述主水塔(1)与辅助水塔(2)均为柱形状,两者内部存在柱形空腔,并且所述主水塔(1)与辅助水塔(2)的高度相同,所述主水塔(1)的内径显著大于辅助水塔(2)的内径,所述主水塔(1)与辅助水塔(2)之间在靠近底部位置连通设置有输水道(3),所述输水道(3)的两端分别连通主水塔(1)与辅助水塔(2)内部,并且所述输水道(3)的两端距离主水塔(1)与辅助水塔(2)的底端均有一端距离,另外,所述主水塔(1)的内壁上在靠近输水道(3)与其连接端的位置设置有挡壁(4),挡壁(4)的顶端高于输水道(3)与主水塔(1)的连接端,所述主水塔(1)上靠近顶部位置连通有出水管(5),所述主水塔(1)内壁设置有滤水盖(6),所述滤水盖(6)处在挡壁(4)顶端上方与出水管(5)的连接端下方之间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施工现场污水处理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水塔(1),辅助水塔(2),所述主水塔(1)与辅助水塔(2)均为柱形状,两者内部存在柱形空腔,并且所述主水塔(1)与辅助水塔(2)的高度相同,所述主水塔(1)的内径显著大于辅助水塔(2)的内径,所述主水塔(1)与辅助水塔(2)之间在靠近底部位置连通设置有输水道(3),所述输水道(3)的两端分别连通主水塔(1)与辅助水塔(2)内部,并且所述输水道(3)的两端距离主水塔(1)与辅助水塔(2)的底端均有一端距离,另外,所述主水塔(1)的内壁上在靠近输水道(3)与其连接端的位置设置有挡壁(4),挡壁(4)的顶端高于输水道(3)与主水塔(1)的连接端,所述主水塔(1)上靠近顶部位置连通有出水管(5),所述主水塔(1)内壁设置有滤水盖(6),所述滤水盖(6)处在挡壁(4)顶端上方与出水管(5)的连接端下方之间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现场污水处理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盖(6)由不透水盖(61)与滤网(62)组成,所述不透水盖(61)为密实不透水材质制作,其四周固定在主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湖州三中混凝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