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2346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管接头,包括一内部呈中空的管接件、一套设于所述管接件上的套管件、及一以可拆卸的方式设于所述套管件一端外的封口件,所述管接件具有一与其内部相通的第一接口,且所述管接件上至少开设有一其内部相通的通孔,并间隔设有二防漏垫圈而令所述通孔位于其二者之间,而套管件具有一环套以及一设于所述环套外壁上的第二接口,且所述环套是套设于所述管接件上而使其内壁与所述二防漏垫圈紧迫接触,并令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管接件内部相通连。(*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管接头,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水冷循环系统上,可更换、及可通过旋转来改变冷水管路走向的管接头。
技术介绍
现今已有许多采用水冷方式提供热源进行散热的水冷循环系统,其主要是于一水箱内注入如冷水等冷却液体,并利用冷水管路将所述水箱与一中空的冷板相连通,同时,通过一泵(pump)将所述水箱内的冷却液体经由冷水管路传递至冷板内,而所述冷板则用以与热源作面与面的接触,故可令冷却液体将热源所产生的热量带走,藉此维持适当的温度环境。然而,使用此种水冷循环系统时,其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即在于其冷水管路的更新与维修不易,常常为了避免冷却液体的外漏,而将冷水管路与冷板等装置的入/出水口通过管接头而焊接固定,因而造成无法更换的窘境,同时更面临冷水管路无法以旋转来改变其管路走向,而造成所述水冷循环系统在整体的配置上将受到冷水管路走向的限制等问题。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为改善并解决上述的缺失,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管接头,其是可便于拆换与维修,同时兼具可因应不同的水流量来更换管接头的便利性,并可改变冷水管路的走向,以使水冷循环系统在整体的配置上不再受到管路走向的限制。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是提供一种管接头,其是应用于一水冷循环系统上,并组装于所述水冷循环系统的各出/入水口与冷水管路之间;包括一内部呈中空的管接件、一套设于所述管接件上的套管件、及一以可拆卸的方式设于所述套管件一端外的封口件,所述管接件具有一与其内部相通的第一接口,且所述管接件上至少开设有一与其内部相通的通孔,并间隔设有二防漏垫圈而令所述通孔位于其二者之间处,而套管件具有一环套以及一设于所述环套外壁上的第二接口,且所述环套是套设于所述管接件上而使其内壁与所述二防漏垫圈紧迫接触,并令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管接件内部相通连。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应用于水冷循环系统上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4是本技术的平面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套管件经旋转而改变方向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套管件与冷水管路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本技术管接件与封口件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附图标记说明管接头1;管接件10;第一接口100;通孔101;环槽102;防漏垫圈103;止挡环104;螺孔105;扣孔106;环形流道107;套管件11;环套110;第二接口111;套孔112;环形肋条113;外螺纹114;封口件12;穿孔120;锁设组件121;扣入部122;水冷循环系统2;冷板20;出/入水口200;冷水管路21;束紧带210;螺帽211。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是分别为本技术应用于水冷循环系统上的立体示意图、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本技术是提供一种管接头,其是应用于一水冷循环系统2上,并组装于所述水冷循环系统2的冷板20出/入水口200(或其它出/入水口处)与冷水管路21之间;所述管接头1包括一管接件10、一套管件11及一封口件12所组成;其中所述管接件10内部呈中空状,用以供冷水等液体流经通过,其一端呈封闭状,另一端则具有一与其内部相通的第一接口100(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接口100是用以与上述冷板20的出/入水口200相对接,并可进一步焊接固定。而所述管接件10上另开设有至少一通孔101,通孔101亦与管接件10内部相通,且于所述管接件10上凹设有二环槽102,所述二环槽102是间隔设置并令通孔101位于其二者之间处,并于所述二环槽102内分别嵌入一防漏垫圈103。另,所述管接件10于近第一接口100外环处上是设有一止挡环104。所述套管件11具有一环套110、以及一竖立设于所述环套110外壁上的第二接口111,其中的环套110具有一贯通其二端的套孔112,以供管接件10呈封闭状的所述端可穿入套孔112中,并使所述套管件11一端抵靠于管接件10的止挡环104处,以令所述套管件11套设于所述管接件10外,且所述套管件11内壁是紧迫于二防漏垫圈103上(如图4所示)。另,所述套管件11的第二接口111是与套孔112相通,故当套管件11套设于管接件10外时,第二接口111即可透过套孔112而与管接件10内部相通连,或甚至令第二接口111与管接件10的通孔101相对应即可,进而可供所述第二接口111与上述冷水管路21相对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口111外是设有复数轴向间隔排列的环形肋条113,以供冷水管路21套置于所述第二接口111上后,再以一束紧带210(如图3所示)迫紧而密接,以达防漏的效果。此外,如图6所示,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接口111外可设有外螺纹114,而冷水管路21的管口则设有一螺帽211,以螺帽211螺接于第二接口111上的外螺纹114,以达相同的效果。所述封口件12是盖置于套管件11的套孔112一端外,并位于管接件10远离第一接口100的一端处,以配合管接件10的止挡环104而将套管件11定位于管接件10上;在本实施例中,管接件10呈封闭状的所述端端面上是设有一螺孔105,另所述封口件12上亦设有一相对的穿孔120,供一锁设组件121(如螺丝)穿过所述封口件12的穿孔120后,再锁设于管接件10的螺孔105上。而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封口件12亦可于其上设有一扣入部122,并于管接件10呈封闭状的所述端端面上设有一相对应的扣孔106,通过扣入部122与扣孔106相扣合而使封口件12可固定于管接件10上。如此,即可令所述封口件12以可拆卸的方式设于套管件11的套孔112一端外,以便于拆解来因应不同的水流量更换管接头1、或便于其维修等等。是以,通过上述的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技术的管接头。据此,如图4所示,当冷水管路21将冷水引入时,冷水可经由第二接口111进入所述管接头1内部,再经由第一接口100进入冷板20内;反的,则由冷板20另一出/入水口200将冷水以前述相反顺序排出,以达冷水接触热源后的散热效果。请一并参阅图5所示,由于套管件11是套设于管接件10外,且所述套管件11的套孔112为一圆孔,故可令所述套管件11于管接件10上呈360度的旋转,以使第二接口111可朝向其它方向,进而得以改变冷水管路21的走向,使水冷循环系统2在整体的配置上不再受到管路走向的限制;同时,为便于套管件11在旋转时,第二接口111仍能与管接件10内部保持相通的状态,故亦可于所述管接件10与套管件11之间形成一环形流道107,且所述环形流道107是连通于第二接口111与管接件10的通孔101之间。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即拘限本技术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皆包括于本技术的范围内,合予陈明。权利要求1.一种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管接件,其内部呈中空状,并具有一与其内部相通的第一接口,且所述管接件上至少开设有一与其内部相通的通孔,并间隔设有二防漏垫圈而令所述通孔位于其二者之间;一套管件,具有一环套以及一设于所述环套外壁上的第二接口,且所述环套是套设于所述管接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管接件,其内部呈中空状,并具有一与其内部相通的第一接口,且所述管接件上至少开设有一与其内部相通的通孔,并间隔设有二防漏垫圈而令所述通孔位于其二者之间;一套管件,具有一环套以及一设于所述环套外壁上的第二接口,且所述环套是套设于所述管接件上而使其内壁与所述二防漏垫圈紧迫接触,并令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管接件内部相通连;及一封口件,以可拆卸的方式设于所述套管件一端外,并位于所述管接件远离所述第一接口的一端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家俊
申请(专利权)人: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