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型电机差速器结构,包括差速器外壳,所述差速器外壳的一侧螺栓连接有差速器端盖,所述差速器外壳的内腔设有差速器转子,所述差速器外壳远离差速器端盖的一端的内侧嵌合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侧面嵌套有第一行星轮,所述第一行星轮的内侧啮合有第一太阳轮,所述第一太阳轮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一定位螺栓,所述差速器端盖靠近差速器外壳的一侧嵌合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侧面嵌套有第二行星轮,所述第二行星轮的内侧啮合有第二太阳轮。本发明专利技术差速器结构简单,外形小巧,便于使用,通过第一定位螺栓和第二定位螺栓可以使差速器结构输出扭矩和转速,可以等同于联轴器,功能多。
A differential structure of small mo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型电机差速器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机差速器
,具体为一种小型电机差速器结构。
技术介绍
电动机按规格大小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直流电动机,其中,中心高为400mm及以下或电枢铁芯外径为368mm及以下的电动机为小型电动机,差速器是一种改变小型电动机输出轴转速的装置,降低了小型电动机输出轴的转速,提高了输出轴的扭矩;目前的差速器结构复杂,功能单一,只能输出扭矩或者转速,差速器结构体积较大,占用安装空间,不利于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小型电机差速器结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小型电机差速器结构,包括差速器外壳,所述差速器外壳的一侧螺栓连接有差速器端盖,所述差速器外壳的内腔设有差速器转子,所述差速器外壳远离差速器端盖的一端的内侧嵌合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侧面嵌套有第一行星轮,所述第一行星轮的内侧啮合有第一太阳轮,所述第一太阳轮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一定位螺栓,所述差速器端盖靠近差速器外壳的一侧嵌合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侧面嵌套有第二行星轮,所述第二行星轮的内侧啮合有第二太阳轮,所述第二太阳轮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二定位螺栓。其中,所述差速器端盖的侧面开设有螺栓孔,所述差速器外壳的侧面对应螺栓孔的位置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栓孔和螺纹孔中嵌合有紧固螺栓。其中,所述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的数量均为四组,所述差速器转子的内壁对应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的位置开设有内螺纹,且差速器转子上的内螺纹与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上的外螺纹相互契合。其中,所述第一太阳轮和第二太阳轮的外侧一端均开设有圆柱孔,且圆柱孔的内壁上设有挡块。其中,所述第一定位螺栓和第二定位螺栓的大小相同,数量均为2-4根,所述差速器转子的内壁对应第一定位螺栓和第二定位螺栓的位置开设有螺栓孔,且螺栓孔与第一定位螺栓和第二定位螺栓相互契合。其中,所述差速器转子可以在差速器外壳的内腔中自由转动,所述差速器转子侧面的截面形状为工字型,所述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对此设置在差速器转子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一太阳轮和第二太阳轮的外侧一面分别凹陷在差速器外壳和差速器端盖的一侧。其中,所述差速器外壳的侧表面焊接有螺孔底座,所述螺孔底座的顶面对称开设有四个螺孔。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中,差速器端盖通过紧固螺栓可以固定在差速器外壳的侧面,保证差速器外壳的内部结构稳定,四组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可以支撑差速器转子,使差速器转子可以在差速器外壳的内腔中稳定转动,差速器结构简单,外形小巧,便于使用。2、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定位螺栓和第二定位螺栓可以分别固定第一太阳轮和第二太阳轮,当第二定位螺栓嵌入差速器转子内壁上的螺栓孔中时,第二太阳轮和差速器转子锁死,在第一太阳轮输入转动力后,第二太阳轮的转速降低,可以输出扭矩,当第一定位螺栓嵌入差速器转子内壁上的螺栓孔中时,第一太阳轮和差速器转子锁死,在第一太阳轮输入转动力后,第二太阳轮的转速提高,可以输出转速,当第一定位螺栓和第二定位螺栓同时嵌入差速器转子内壁上的螺栓孔中时,差速器可以当做联轴器使用。3、本专利技术中,差速器外壳通过螺孔底座可以牢固安装在安装面上,第一太阳轮和第二太阳轮的外侧一面分别凹陷在差速器外壳和差速器端盖的一侧,使差速器外壳可以保护第一太阳轮和第二太阳轮,使第一太阳轮和第二太阳轮不易受到机械碰撞,提高了差速器的安全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侧面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差速器外壳;2、差速器端盖;3、差速器转子;4、第一太阳轮;5、紧固螺栓;6、第一定位螺栓;7、第一转轴;8、第一行星轮;9、第二转轴;10、第二行星轮;11、第二太阳轮;12、第二定位螺栓;13、螺孔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参照图1-3,一种小型电机差速器结构,包括差速器外壳1,差速器外壳1的一侧螺栓连接有差速器端盖2,差速器外壳1的内腔设有差速器转子3,差速器外壳1远离差速器端盖2的一端的内侧嵌合有第一转轴7,第一转轴7的侧面嵌套有第一行星轮8,第一行星轮8的内侧啮合有第一太阳轮4,第一太阳轮4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一定位螺栓6,差速器端盖2靠近差速器外壳1的一侧嵌合有第二转轴9,第二转轴9的侧面嵌套有第二行星轮10,第二行星轮10的内侧啮合有第二太阳轮11,第二太阳轮11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二定位螺栓12,差速器端盖2的侧面开设有螺栓孔,差速器外壳1的侧面对应螺栓孔的位置开设有螺纹孔,螺栓孔和螺纹孔中嵌合有紧固螺栓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差速器端盖2通过紧固螺栓5可以固定在差速器外壳1的侧面,保证差速器外壳1的内部结构稳定,四组第一行星轮8和第二行星轮10可以支撑差速器转子3,使差速器转子3可以在差速器外壳1的内腔中稳定转动。第一行星轮8和第二行星轮10的数量均为四组,差速器转子3的内壁对应第一行星轮8和第二行星轮10的位置开设有内螺纹,且差速器转子3上的内螺纹与第一行星轮8和第二行星轮10上的外螺纹相互契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行星轮8可以将动力输送差速器转子3,差速器转子3可以将动力输送至第二行星轮10。第一太阳轮4和第二太阳轮11的外侧一端均开设有圆柱孔,且圆柱孔的内壁上设有挡块,第一定位螺栓6和第二定位螺栓12的大小相同,数量均为2-4根,差速器转子3的内壁对应第一定位螺栓6和第二定位螺栓12的位置开设有螺栓孔,且螺栓孔与第一定位螺栓6和第二定位螺栓12相互契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定位螺栓6和第二定位螺栓12可以分别固定第一太阳轮4和第二太阳轮11,当第二定位螺栓12嵌入差速器转子3内壁上的螺栓孔中时,第二太阳轮11和差速器转子3锁死,在第一太阳轮4输入转动力后,第二太阳轮11的转速降低,可以输出扭矩,当第一定位螺栓6嵌入差速器转子3内壁上的螺栓孔中时,第一太阳轮4和差速器转子3锁死,在第一太阳轮4输入转动力后,第二太阳轮11的转速提高,当第一定位螺栓6和第二定位螺栓12同时嵌入差速器转子3内壁上的螺栓孔中时,差速器可以当做联轴器使用。差速器转子3可以在差速器外壳1的内腔中自由转动,差速器转子3侧面的截面形状为工字型,第一行星轮8和第二行星轮10对此设置在差速器转子3的两侧,第一太阳轮4和第二太阳轮11的外侧一面分别凹陷在差速器外壳1和差速器端盖2的一侧,差速器外壳1的侧表面焊接有螺孔底座13,螺孔底座13的顶面对称开设有四个螺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差速器外壳1通过螺孔底座13可以牢固安装在安装面上,第一太阳轮4和第二太阳轮11的外侧一面分别凹陷在差速器外壳1和差速器端盖2的一侧,使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型电机差速器结构,包括差速器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外壳(1)的一侧螺栓连接有差速器端盖(2),所述差速器外壳(1)的内腔设有差速器转子(3),所述差速器外壳(1)远离差速器端盖(2)的一端的内侧嵌合有第一转轴(7),所述第一转轴(7)的侧面嵌套有第一行星轮(8),所述第一行星轮(8)的内侧啮合有第一太阳轮(4),所述第一太阳轮(4)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一定位螺栓(6),所述差速器端盖(2)靠近差速器外壳(1)的一侧嵌合有第二转轴(9),所述第二转轴(9)的侧面嵌套有第二行星轮(10),所述第二行星轮(10)的内侧啮合有第二太阳轮(11),所述第二太阳轮(11)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二定位螺栓(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电机差速器结构,包括差速器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外壳(1)的一侧螺栓连接有差速器端盖(2),所述差速器外壳(1)的内腔设有差速器转子(3),所述差速器外壳(1)远离差速器端盖(2)的一端的内侧嵌合有第一转轴(7),所述第一转轴(7)的侧面嵌套有第一行星轮(8),所述第一行星轮(8)的内侧啮合有第一太阳轮(4),所述第一太阳轮(4)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一定位螺栓(6),所述差速器端盖(2)靠近差速器外壳(1)的一侧嵌合有第二转轴(9),所述第二转轴(9)的侧面嵌套有第二行星轮(10),所述第二行星轮(10)的内侧啮合有第二太阳轮(11),所述第二太阳轮(11)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二定位螺栓(1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电机差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端盖(2)的侧面开设有螺栓孔,所述差速器外壳(1)的侧面对应螺栓孔的位置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栓孔和螺纹孔中嵌合有紧固螺栓(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电机差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轮(8)和第二行星轮(10)的数量均为四组,所述差速器转子(3)的内壁对应第一行星轮(8)和第二行星轮(10)的位置开设有内螺纹,且差速器转子(3)上的内螺纹与第一行星轮(8)和第二行星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延达,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延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