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向流滤池水量均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807476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09: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上向流滤池水量均衡方法,包括自适应调节步骤,所述自适应调节步骤包括:S1、获取各所述滤池本体的进水口处的压力值F;S2、根据各所述滤池本体的进水口处的压力值,分别标记各所述滤池本体的压力等级为:1、2、…、k、…、n-1、n,其中,F

A water balance method of upflow fil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上向流滤池水量均衡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上向流滤池水量均衡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上向流过滤方式在给水和污水处理中都有着非常显著的优点,但滤池均匀配水即水量负荷控制问题一直影响着这种过滤方式的广泛应用。滤池运行时采用多格并联的方式,因此需要保证总的待处理水均匀的分配到每格滤池中去,这样才能保证每格滤池都在设计的水量负荷下工作,如果待处理水分配不均匀,就会发生某格滤池处理水量增加过多,超过设计允许水量负荷的情况,这时候将发生滤池穿透现象,严重影响出水水质,因此,滤池水量负荷控制是过滤工艺应用中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大多数滤池采用控制算法保持液位恒定,当有较大幅度的扰动或大幅度改变给定值时,由于此时有较大的偏差,以及系统有惯性和滞后性,往往会产生较大的超调量和长时间的波动,从而会导致滤池水量分配不均匀的现象,久而久之会出现滤料冲洗不及时而出现滤料板结,引起滤料层穿透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向流滤池水量均衡方法,该上向流滤池水量均衡方法,易于对各滤池的进水量进行调节,避免了个别滤池本体因滤速过大而出现滤料层水力穿透的现象,同时能够有效减少调节阀门开启的频率,延长调节阀门寿命,同时避免了传统方法反馈滞后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上向流滤池水量均衡方法,所述上向流滤池包括若干滤池本体,所述滤池本体被滤料层分隔形成互相连通的已过滤区和位于所述已过滤区下方的待过滤区,各所述滤池本体的进水口处均安装有调节阀门,其特征在于,包括自适应调节步骤,所述自适应调节步骤包括:S1、获取各所述滤池本体的进水口处的压力值F;S2、根据各所述滤池本体的进水口处的压力值,分别标记各所述滤池本体的压力等级为:1、2、…、k、…、n-1、n,其中,F1>F2…>Fk>…>Fn-1>Fn,k及n均为正整数;S3、调节各调节阀门的开度V,使V1<V2…<Vk<…<Vn-1<Vn;S4、返回S1进行循环。优选的,步骤S3具体包括:将V1调节为预置值Vmin,将Vn调节为预置值Vmax,将Vk按照Vk=Vmin+(k-1)×d进行调节,其中,Vmax>Vmin,d为开度调节幅度,且0<d<1。优选的,Vmin和Vmax的取值范围为:30%≤Vmin<Vmax≤80%。优选的,所述开度调节幅度d的取值范围为:1%≤d≤5%。优选的,所述自适应调节步骤的循环周期为1min-10min。优选的,所述上向流滤池水量均衡方法还包括反冲调节步骤,所述反冲调节步骤包括:获取各所述已过滤区的压力值、各所述滤池本体进水口处的压力值,将获取到的各所述已过滤区的压力值、各所述滤池本体进水口处的压力值做差获取各所述滤池本体的过滤压力差;获取用于检测各所述已过滤区压力的压力检测装置与用于检测各所述滤池本体进水口处压力的压力检测装置的安装高度,将用于检测各所述已过滤区压力的压力检测装置与用于检测各所述滤池本体进水口处压力的压力检测装置的安装高度做差获取各滤池本体的高程差;分别将各滤池本体的所述过滤压力差与所述高程差做差得到各滤池本体的水头损失;当滤池本体的水头损失达到预设的最大阈值时,对滤池本体进行反冲洗。优选的,在所述对滤池本体进行反冲洗后还包括以下步骤:将进行反冲洗的所述滤池本体所对应的调节阀门的开度调小至大于或等于Vmin。优选的,在所述调节循环的步骤前还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所述调节阀门的流量特性系数、所述调节阀门的种类及预置的关系表,调节所述调节阀门的开度至初始开度;其中,所述关系表中记录有至少一种调节阀门的流量特性系数与调节阀门的初始开度的对应关系。优选的,所述调节阀门的流量特性系数通过以下步骤获得:根据上向流滤池的总进水量与滤池本体的数量之商获取各滤池本体的平均过滤流量;将所述平均过滤流量与所述调节阀门的最大流量求商得到所述流量特性系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上向流滤池水量均衡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上向流滤池水量均衡方法,通过将检测压力值最大的滤池本体所对应的进水口处的调节阀门的开度调整为最小,将检测压力最小的滤池本体所对应的进水口处的调节阀门的开度调整为最大,其他滤池本体按照压力由大至小的顺序调整它们的进水口处的阀门开度依次增大,循环进行实时监测和阀门开度的调整,由此避免了滤料层承受压力过大,造成滤料层损坏,同时避免了滤池本体内的水量不足造成滤料层裸露干涸的状况发生;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上向流滤池水量均衡方法,采用压力值取代传统的液位值作为改变调节阀门开度的判断依据,采用的压力值反馈更加直接、快速和准确,同时简化了控制系统,降低了投资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上向流滤池的俯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上向流滤池的截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上向流滤池水量均衡方法的流程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流量特性系数、调节阀门种类与调节阀门开度的对应关系图。图中:1、滤池,2、滤料层,3、第一压力检测装置,4、调节阀门,5、自动控制系统,6、进水总管,7、进水支管,8、第二压力检测装置,9出水渠,10、溢流墙,11、出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上向流滤池,包括滤池1、进水总管6和自动控制系统5,滤池1包括若干滤池本体,各滤池本体内均设有滤料层2,滤料层2将滤池本体分隔形成已过滤区和位于已过滤区下方并与已过滤区相连通的待过滤区,各待过滤区均设有与进水总管6相连的进水口,各进水口均设有调节阀门4,且各已过滤区内均设有第一压力检测装置3,调节阀门4以及第一压力检测装置3均与自动控制系统5电连接。若干已过滤区内分别设有第一压力检测装置3,且第一压力检测装置3以及设置于各进水口的调节阀门4均与自动控制系统5电连接,当第一压力检测装置3检测到已过滤区内的压力超过设定值,即可通过自动控制系统5调整对应的滤池本体待过滤区进水口处的调节阀门4,从而确保滤料层2所承受的压力值不会过大,对该滤池1的滤料层2进行保护,采用压力值控制取代传统的液位值控制,相比之下反馈更加直接、快速和准确,同时简化了控制系统,降低了投资成本。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结合阀门与流量的特性曲线,确定初始状态的调节阀门4的开启度,使得阀门开启度处于合理范围,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断的修正阀门开启度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从而对滤料层2进行保护。同时可以有效的防止上向流滤池进水波动而导致阀门频繁启闭,同时能够避免上向流滤池进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上向流滤池水量均衡方法,所述上向流滤池包括若干滤池本体,所述滤池本体被滤料层分隔形成互相连通的已过滤区和位于所述已过滤区下方的待过滤区,各所述滤池本体的进水口处均安装有调节阀门,其特征在于,包括自适应调节步骤,所述自适应调节步骤包括:/nS1、获取各所述滤池本体的进水口处的压力值F;/nS2、根据各所述滤池本体的进水口处的压力值,分别标记各所述滤池本体的压力等级为:1、2、…、k、…、n-1、n,其中,F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向流滤池水量均衡方法,所述上向流滤池包括若干滤池本体,所述滤池本体被滤料层分隔形成互相连通的已过滤区和位于所述已过滤区下方的待过滤区,各所述滤池本体的进水口处均安装有调节阀门,其特征在于,包括自适应调节步骤,所述自适应调节步骤包括:
S1、获取各所述滤池本体的进水口处的压力值F;
S2、根据各所述滤池本体的进水口处的压力值,分别标记各所述滤池本体的压力等级为:1、2、…、k、…、n-1、n,其中,F1>F2…>Fk>…>Fn-1>Fn,k及n均为正整数;
S3、调节各调节阀门的开度V,使V1<V2…<Vk<…<Vn-1<Vn;
S4、返回S1进行循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向流滤池水量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具体包括:
将V1调节为预置值Vmin,将Vn调节为预置值Vmax,将Vk按照Vk=Vmin+(k-1)×d进行调节,
其中,Vmax>Vmin,d为开度调节幅度,且0<d<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向流滤池水量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Vmin和Vmax的取值范围为:30%≤Vmin<Vmax≤8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向流滤池水量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度调节幅度d的取值范围为:1%≤d≤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向流滤池水量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调节步骤的循环周期为1min-10mi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向流滤池水量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向流滤池水量均衡方法还包括反冲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昌明伍波彭金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清泉水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