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77968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1 01: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冲击工具,包括冲击主体、握持主体以及减振结构。冲击主体包括第一连接部,握持本体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相对、间隔设置,非作业状态时两者之间的距离为一般间隔距离。减振结构包括弹性件和限位件,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部及第一连接部抵接,冲击工具处于非作业状态时,弹性件为零预压的自然长度,限位件用于限制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的最大间隔距离,最大间隔距离大于一般间隔距离。上述冲击工具正常作业时,冲击主体和握持本体相互靠近或远离预留了更大的振动空间。上述设计降低了冲击主体振动时握持本体的振幅,进而减小了冲击工具的握持部对操作者造成的作业疲劳、疼痛以及伤害。

Impact tool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impact tool, which comprises an impact main body, a holding main body and a damping structure. The impact main body includes a first connecting part, the gripping body includes a second connecting part, the second connecting part and the first connecting part are opposite and spaced,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is a general spacing distance in the non operation state. The vibration damping structure includes an elastic part and a limiting part. The two ends of the elastic part are butted with the second connecting part and the first connecting part respectively. When the impact tool is in a non working state, the elastic part is the natural length of zero preload. The limiting part is used to limit the maximum distance between the second connecting part and the first connecting part, and the maximum distance is greater than the general distance. During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above impact tools, the impact body and the holding body are close to each other or far away from each other to reserve a larger vibration space. The above-mentioned design reduces the amplitude of the gripping body when the impact main body vibrates, thereby reducing the operation fatigue, pain and injury caused by the gripping part of the impact tool to the oper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冲击工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冲击加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冲击工具。
技术介绍
电动、气动等各种类型的冲击工具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冲击工具自身产生持续的冲击以对混凝土等对象实施破碎、拆除等作业。在冲击工具的使用过程中,操作者需握持冲击工具的握持部,冲击工具产生的持续冲击以反作用力的方式传递给操作者。传统的冲击工具在使用过程中,握持部在冲击反作用力下产生剧烈的振动,从而加速操作者的作业疲劳、疼痛甚至对操作者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冲击工具在作业过程中握持部振动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对握持部有效减振的冲击工具。一种冲击工具,包括:冲击主体,包括第一连接部;握持本体,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间隔设置;减振结构,包括弹性件和限位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及所述第一连接部抵接,所述冲击工具处于非作业状态时,所述弹性件为零预压的自然长度,且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及所述第一连接部抵接,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的距离为一般间隔距离,所述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的最大间隔距离,所述最大间隔距离大于所述一般间隔距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冲击主体在正常作业状态下的最大振幅为主体振幅,所述握持本体在正常作业状态下的最大振幅为握持振幅;所述主体振幅与所述握持振幅之和小于等于所述一般间隔距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振幅与所述握持振幅之和小于等于所述最大间隔距离与所述一般间隔距离的差值。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滑动穿射于所述握持本体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所述冲击主体的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限位件包括两个限位块,两个所述限位块分别设置于所述限位件相对的两端;所述握持本体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所述冲击主体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别与所述限位件两端的所述限位块抵接时,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为最大间隔距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滑动穿射于所述冲击主体的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限位件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限位件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握持本体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限位件的所述第一端;所述冲击主体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限位块抵接时,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为最大间隔距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滑动穿射于所述握持本体的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限位件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限位件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冲击主体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限位件的所述第二端;所述握持本体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限位块抵接时,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为最大间隔距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为贯通的中空结构,所述限位件穿射于所述弹性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位于所述冲击工具冲击方向的延伸线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冲击主体还包括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沿与冲击方向垂直的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握持本体还包括第四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沿与冲击方向垂直的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通过所述减振结构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冲击工具正常作业时的输出频率为振源频率,所述振源频率与所述冲击工具固有频率的比值大于2.5。冲击工具在正常作业状态下冲击主体和握持本体都会产生振动,间隔设置的冲击主体和握持本体之间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上述冲击工具,减振结构中的弹性件处于非作业状态时为零预压的自然长度,以及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最大间隔距离大于一般间隔距离,为冲击工具正常作业时,冲击主体和握持本体相互靠近或远离预留了更大的振动空间。上述设计降低了冲击主体振动时握持本体的振幅,进而减小了冲击工具的握持部对操作者造成的作业疲劳、疼痛以及伤害。在操作者通过握持本体提起冲击工具时,限位件还能起到连接握持本体和冲击主体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冲击工具非作业状态局部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冲击工具作业状态局部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冲击工具最大间隔距离状态局部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限位件与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时冲击工具局部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限位件与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时冲击工具局部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冲击工具局部剖面示意图。其中:100-冲击主体110-第一连接部111-第一环形壁112-第一卡槽113-第一连接环120-第三连接部200握持本体210-第二连接部211-第二环形壁212-第二卡槽213-第二连接环220-第四连接部300-减振结构310-弹性件320-限位件321-限位块A-握持本体的振动区间B-冲击主体的振动区间C1-一般间隔距离C2-最大间隔距离H-非作业状态下第一连接环与第二连接环相远离的两端面之间的距离L-螺栓的头部与螺母相对端面之间的距离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冲击工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实施例附图中各种不同对象按便于列举说明的比例绘制,而非按实际组件的比例绘制。传统的冲击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剧烈的振动,从而加速操作者的作业疲劳、疼痛甚至对操作者造成伤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振效果良好的冲击工具。可以理解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冲击工具可以是锤、镐、凿等类的工具,其动力可以是电动或者气动等。本专利技术并不具体限制冲击工具的类型。可选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冲击工具包括电锤。如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冲击工具,包括冲击主体100、握持本体200以及减振结构300。其中,冲击主体100包括第一连接部110。握持本体200包括第二连接部210,第二连接部210与第一连接部110相对、间隔设置。减振结构300包括弹性件310和限位件320,弹性件310的两端能够分别与第二连接部210及第一连接部110抵接,冲击工具处于非作业状态时,弹性件310为零预压的自然长度,且弹性件31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部210及第一连接部110抵接,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n冲击主体,包括第一连接部;/n握持本体,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间隔设置;/n减振结构,包括弹性件和限位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及所述第一连接部抵接,所述冲击工具处于非作业状态时,所述弹性件为零预压的自然长度,且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及所述第一连接部抵接,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的距离为一般间隔距离,所述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的最大间隔距离,所述最大间隔距离大于所述一般间隔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冲击主体,包括第一连接部;
握持本体,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间隔设置;
减振结构,包括弹性件和限位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及所述第一连接部抵接,所述冲击工具处于非作业状态时,所述弹性件为零预压的自然长度,且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及所述第一连接部抵接,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的距离为一般间隔距离,所述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的最大间隔距离,所述最大间隔距离大于所述一般间隔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主体在正常作业状态下的最大振幅为主体振幅,所述握持本体在正常作业状态下的最大振幅为握持振幅;所述主体振幅与所述握持振幅之和小于等于所述一般间隔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振幅与所述握持振幅之和小于等于所述最大间隔距离与所述一般间隔距离的差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滑动穿射于所述握持本体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所述冲击主体的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限位件包括两个限位块,两个所述限位块分别设置于所述限位件相对的两端;所述握持本体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所述冲击主体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别与所述限位件两端的所述限位块抵接时,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为最大间隔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滑动穿射于所述冲击主体的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解文辉杨文刘正伟王良均朱伯元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