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以及机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5790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7 05: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4),其具有第一离合器(K1)和第二离合器(K2)用于将驱动单元(2)与第一子变速器和第二子变速器连接,其特征在于,第一离合器(K1)与两个变速器输入轴连接。除此以外,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components and motor vehicles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assembly (4), which has a first clutch (K1) and a second clutch (K2) for connecting a drive unit (2) with a first sub transmission and a second sub transmissio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first clutch (K1) is connected with two transmission input shafts. In addition,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motor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以及机动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其具有用于将驱动单元与第一子变速器和第二子变速器连接的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
技术介绍
在大多数双离合器变速器中,内燃机与双离合器的输入部分连接,并且双离合器的输出侧与共轴地支承的变速器输入轴连接。但是也已知的是,为了建立交叠切换将这两个离合器设置在该变速器本身中。有时,用于在活动齿轮与轴之间建立连接的同步装置也是指切换离合器。它们与离合器的不同之处在于,离合器可传递驱动单元输出的全部扭矩。与此相对,同步装置在离合器打开时工作、也就是说在没有转矩从驱动单元传递到变速器上时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由此出发,本申请的任务是,给出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该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相对于预给定安装空间能被更灵活地操纵。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所述第一离合器与两个变速器输入轴连接。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区分各离合器,然而不用于区分先后顺序。第一离合器按照定义是这样的离合器,该离合器与两个变速器输入轴连接。另一个离合器是第二离合器。通过将这两个离合器之一与两个变速器输入轴连接可使第二离合器在空间上与第一离合器隔开间距地设置。由此,尤其可在离合器钟状件的区域中为其它变速器元件提供空间。有利地,所述第二离合器可设置在两个齿轮组平面之间。在此,作为齿轮组平面通常提到如下轴向区域,一个或两个挡位的各齿轮占据该轴向区域。在各齿轮组平面之间存在如下轴向间距,例如切换元件可设置在该轴向间距中。在此,所述第二离合器可设置在奇数挡的齿轮组之间。替代地,所述第二离合器可设置在偶数挡的齿轮组之间。还替代地,所述第二离合器可设置在偶数挡的齿轮组与奇数挡的齿轮组之间。所述构型之中的每个构型具有自有的优点和缺点。在此,在偶数齿轮组与奇数齿轮组之间的配置结构是优选的。独立于各齿轮组的严格配置结构,所述第二离合器可设置在空心的变速器输入轴的端部上。通常,这也是所述第二离合器处于偶数齿轮组平面与奇数齿轮组平面之间的部位。在此,倒挡原则上被视为偶数挡,只要倒挡的一个齿轮处于一个具有偶数挡的变速器输入轴上,这在此便至少是适用的。但是该配设关系不总是能单义地实现,因为部分情况下将两个变速器输入轴或两个副轴考虑用于形成倒挡。因此,在另一个替代方案中可规定:所述第二离合器处于倒挡的这一齿轮组平面与另一个齿轮组平面之间,该另一个齿轮组平面可具有偶数挡或奇数挡。替代于设置在两个齿轮组平面之间,所述第二离合器可在变速器端部侧设置在各齿轮组平面之后。换言之,所述第二离合器可设置在齿轮组壳体的背离马达的端部上。有利地,所述第二离合器可包围一个轴。在设置在各齿轮组平面之间的情况下也可行的是,所述第二离合器设置在多个轴之间。但是,通常存在于离合器的中间的空心空间可通过将所述第二离合器推到一个轴上而被充分利用。在此,这包括如下构型:所述第二离合器被推到空心的变速器输入轴上并且由此包围两个轴。在另一个构型中,所述第二离合器可包围多个轴,在此是指平行的、不共轴的各轴。在极端情况下,所述第二离合器可处于变速器壳体的内侧上,可是由于在此所达到的直径使在周缘上均匀的操纵变得困难。因此,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离合器仅包围一个轴。除了用于将驱动单元(通常是内燃发动机)与各变速器输入轴连接的离合器以外,该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也可具有第三离合器,该第三离合器将所述驱动单元与该变速器分离。该第三离合器按照力流设置在第一驱动单元与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之间并且总是当存在第二驱动单元(尤其是呈电动马达形式)时而设置。在此,电动马达可在P2配置方案或P3配置方案下存在,也就是说该电动马达要么作用在各变速器输入轴上要么作用在变速器本身上。第三离合器(该第三离合器经常被称为“K0”)便被用来为了纯电动运行而将内燃发动机与变速器解耦并且因此使内燃发动机或更一般地第一驱动单元在纯电动运行时的功率损失最小。有利地,所述第三离合器设置在离合器钟状件中。离合器钟状件如已经说明的那样是变速器壳体的如下部分,通常所述一个或多个离合器设置在该部分中。在此,所述第三离合器和所述第一离合器可径向嵌套地设置。亦即所述第一离合器可位于所述第三离合器之内或反之亦然,其中,沿轴向方向至少部分地重叠。替代地,所述第一离合器和所述第三离合器也可轴向相继地设置。在此优选地,所述第三离合器径向地设置在第一离合器之内。优选地,所述第一离合器的输入侧直接与所述第三离合器的输出端连接。此外,所述第一离合器(亦即离合器钟状件中的离合器)的输入侧可与一个变速器输入轴连接并且输出侧可与另一个变速器输入轴连接。由此,第二驱动单元、尤其是电动马达可作用于或者说驱动两个变速器输入轴。有利地,所述第三离合器的输出端可与所述第一离合器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二离合器的输入端连接。在此,与在具有齿轮组的变速器壳体部分之内的第二离合器的连接能经由各变速器构件和例如第一离合器实现。有利地,所述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是混合动力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有利地,所述第一离合器和/或第二离合器和/或第三离合器构造为多片式离合器。还优选地,它们湿式运转。优选地,所述第一离合器可设计为起动离合器。有利地,所述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以副轴结构方式设计。为了澄清,因为所有双离合器变速器均以副轴结构方式(Vorgelegebauweise)设计。有利地,各变速器输入轴可共轴地设置,并且所述第一离合器在输入侧与内变速器输入轴连接。此外优选地,所述第一离合器可在输出侧与外变速器输入轴连接。由此,可行的是,通过闭合所述第一离合器来驱动第一子变速器,而第二子变速器的变速器输入轴在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入在力流中时被驱动。在此,这不取决于所述第一离合器是打开还是闭合,而是取决于,在动力传动系中是否仍存在另一个离合器,如下文还示出的。由此,可行的是,所述第一离合器虽然与两个变速器输入轴连接,然而第一子变速器和第二子变速器能独立于此地接入到力流中。优选地,所述第一离合器可配设给这样的子变速器,所述子变速器具有奇数挡。与此相应地,所述奇数挡优选处于共轴的外变速器输入轴上。优选地,所述第一离合器则是起动离合器。也就是说,所述第一离合器的设计适用于让机动车起动。优选地,所述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可具有第二驱动单元。第一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仅能附接到第一驱动单元上,而优选设计为电动马达的第二驱动单元可直接包含在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上或中。尤其是,电动马达能够设置在第一离合器的区域中,因为在那里由于第二离合器的偏离的定位而提供空间。有利地,所述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可具有用于使第一驱动单元与动力传动系分离的分离离合器。所述分离离合器用于使机动车能以电动马达的方式运行,而没有由内燃机导致的拖曳损失。除此以外,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的机动车。该机动车的特征在于,所述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如所说明的那样构造。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特征和细节由下文对实施例和各图的说明得出。附图中:图1示出一种机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4),其具有第一离合器(K1)和第二离合器(K2)用于将驱动单元(2)与第一子变速器和第二子变速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合器(K1)与两个变速器输入轴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313 DE 102017204127.71.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4),其具有第一离合器(K1)和第二离合器(K2)用于将驱动单元(2)与第一子变速器和第二子变速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合器(K1)与两个变速器输入轴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离合器(K2)设置在变速器壳体(6)的接纳齿轮组(42)的部分(8)之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离合器(K2)设置在两个齿轮组平面(38、4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离合器(K2)设置在奇数挡的齿轮组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离合器(K2)设置在偶数挡的齿轮组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离合器(K2)设置在偶数挡的齿轮组与奇数挡的齿轮组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离合器(K2)在变速器端部侧设置在各齿轮组平面(38、40)之后。


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罗斯克J·卡尔滕巴赫T·罗泽迈尔J·帕夫拉克维奇R·库贝尔齐克
申请(专利权)人: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