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间距基桩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73998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4 1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间距基桩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系统。包括用于施加水平荷载的拉力加载装置以及用于测量水平荷载的拉力传感器,所述的拉力加载装置与拉力传感器之间通过钩绳配合相连,所述拉力传感器及拉力加载装置的另一侧分别通过拉力挂钩及拉力绳与第一桩体及第二桩体相连,第一桩体及第二桩体的外侧分别设有基准梁,所述的基准梁上设有位移计,所述的基准梁固定在基准桩上,所述的拉力传感器及位移计分别与静载试验仪相连,还包括用于放置仪器设备的试验平台。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拉力加载的方式施加水平荷载,并通过拉力挂钩和拉力绳形成柔性连接,整个系统的稳定性高,试验效率高。

A horizontal static load test system for single pile with large spacing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horizontal static load test system for a single pile with large spacing. It includes a tension loading device for applying horizontal load and a tension sensor for measuring horizontal load. The tension loading device and the tension sensor are connected through a hook rope. The other side of the tension sensor and the tension loading device are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pile and the second pile through a tension hook and a tension rope respectively. The outer side of the first pile and the second pile is divided The reference beam is fixed on the reference pile, the tension sensor and the displacement meter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static load tester, and the test platform for placing th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is also included.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above technical scheme that the utility model applies the horizontal load by the way of tension loading, and forms the flexible connection through the tension hook and the tension rope, so the stability of the whole system is high and the test efficiency is hig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间距基桩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大间距基桩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系统。
技术介绍
“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可以进行鱼虾养殖,光伏阵列还可以为养鱼提供良好的遮挡作用,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一般情况下,鱼塘底部会有一定厚度的淤泥(淤泥质土)或软化土,同时水上光伏面板需要高出水面一定高度,桩基础成为该类光伏面板基础的主要基础类型之一。太阳能发电站一般占地广,支架基础数量众多,而且一般工期较短,应优先采用快捷方便的施工工艺,即优先采用预制桩基础。水面光伏面板桩基础设计时,荷载除了应考虑永久荷载外,还应根据建设地点、使用情况考虑风荷载、雪荷载和施工检修荷载。整体上说,该类型桩基础承受的竖向和水平荷载均较小,且相对于竖向荷载来说,水平荷载对桩基础设计的影响相对较大,多数情况下水平承载力是桩基础设计的控制性因素,特别是对于悬臂高度较大的大间距桩基础(大间距桩是指基桩中心距大于10倍桩径)。目前,桩基的水平承载力可以通过经验公式估算和水平静载试验测试两种方法获得,而水平静载试验是确定桩基水平承载力最为可靠的方法。现有的水平静载试验是通过压力加载的方式实现,当基桩间距较大时,压力加载会出现试验系统稳定性差和试验成本大幅增加等问题。如何简单高效地进行大间距基桩单桩水平静载试验成为试桩和工程检测阶段的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间距基桩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系统,该系统通过改变传统水平荷载的施加方式,解决了大间距基桩进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的实际困难,且具有稳定性高,试验效率高等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用于施加水平荷载的拉力加载装置以及用于测量水平荷载的拉力传感器,所述的拉力加载装置与拉力传感器之间通过钩绳配合相连,所述拉力传感器及拉力加载装置的另一侧分别通过拉力挂钩及拉力绳与第一桩体及第二桩体相连,第一桩体及第二桩体的外侧分别设有基准梁,所述的基准梁上设有位移计,所述的基准梁固定在基准桩上,所述的拉力传感器及位移计分别与静载试验仪相连,还包括用于放置仪器设备的试验平台。所述的拉力挂钩包括钩体和钩身,所述的钩体与钩身转动连接。所述的基准桩设置两根,所述的基准梁呈水平方向固定在基准桩上。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采用拉力加载的方式施加水平荷载,并通过拉力挂钩和拉力绳形成柔性连接,整个系统的稳定性高,试验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附图中的标记为:拉力加载装置1、拉力传感器2、拉力挂钩3、拉力绳4、第一桩体5、第二桩体6、基准梁7、位移计8、基准桩9、静载试验仪10、试验平台1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大间距基桩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系统,包括用于施加水平荷载的拉力加载装置1以及用于测量水平荷载的拉力传感器2,拉力加载装置1与拉力传感器2之间通过钩绳配合相连,拉力传感器2及拉力加载装置1的另一侧分别通过拉力挂钩3及拉力绳4与第一桩体5及第二桩体6相连,在进行试验时,可以根据试验的要求将第一桩体5及第二桩体6同时做为试验桩进行试验,也可以将其中的一个桩体做为试验桩,另一个桩体做为反力桩进行试验。第一桩体5及第二桩体6的外侧分别设有基准梁7,基准梁7上设有位移计8,基准梁7固定在基准桩9上,拉力传感器2及位移计8分别与静载试验仪10相连,还包括用于放置仪器设备的试验平台11。具体的,即拉力传感器2的一端通过拉力挂钩3及拉力绳4连接第一桩体5,拉力传感器2的另一端通过钩绳的配合连接拉力加载装置1,拉力加载装置1再通过拉力挂钩3及拉力绳4连接第二桩体6;基准桩9设置两根,基准梁7呈水平方向固定在基准桩9上,位移计8固定在基准梁7上,基准桩9与第一桩体5或第二桩体6之间的间距需满足国标要求。进一步的,拉力挂钩3包括钩体和钩身,钩体与钩身转动连接,也就是拉力挂钩3的钩体和钩身可以自由转动,这样可以保证系统拉力的施加方向始终水平并通过第一桩体5和第二桩体6的轴线,不随试验桩的倾斜而扭转或改变。进一步的,拉力加载装置采用机械拉力加载设备,人工加载卸载,简化了拉力加载设备,减轻了系统的重量。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如下:试验时,采用拉力加载装置施加水平荷载,采用拉力传感器测量水平荷载,通过拉力绳和拉力挂钩连接试验桩,利用固定在基准梁上的位移计测量试验桩的变形,最终通过静载试验仪进行试验的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试验控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采用拉力为加载方式,其加卸载的稳定性高于传统采用压力加载的方式;2)本技术的仪器设备轻便,且试验条件适应性较强,有效降低了试验平台施工的要求和成本,大大提高了试验效率;3)本技术的综合特点在高悬臂大间距基桩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中效益特别明显,可广泛应用于“渔光互补”光伏面板区等大间距基桩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中。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间距基桩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施加水平荷载的拉力加载装置(1)以及用于测量水平荷载的拉力传感器(2),所述的拉力加载装置(1)与拉力传感器(2)之间通过钩绳配合相连,所述拉力传感器(2)及拉力加载装置(1)的另一侧分别通过拉力挂钩(3)及拉力绳(4)与第一桩体(5)及第二桩体(6)相连,第一桩体(5)及第二桩体(6)的外侧分别设有基准梁(7),所述的基准梁(7)上设有位移计(8),所述的基准梁(7)固定在基准桩(9)上,所述的拉力传感器(2)及位移计(8)分别与静载试验仪(10)相连,还包括用于放置仪器设备的试验平台(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间距基桩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施加水平荷载的拉力加载装置(1)以及用于测量水平荷载的拉力传感器(2),所述的拉力加载装置(1)与拉力传感器(2)之间通过钩绳配合相连,所述拉力传感器(2)及拉力加载装置(1)的另一侧分别通过拉力挂钩(3)及拉力绳(4)与第一桩体(5)及第二桩体(6)相连,第一桩体(5)及第二桩体(6)的外侧分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庆伟蒯振亚张明瑞周立国胡孔飞禹峰汪志涛何礼秋路辉李金华孙礼健杨锋朱小丹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