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重庆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脉冲配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71654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4 02:47
本发明专利技术保护一种脉冲式配水装置,包括配水箱和管式自动进出水器。管式自动进出水器包括进水管、软管、出水管和挡水结构。出水管设于配水箱底部,开孔穿出;进水管通过软管与出水管,重力小于或等于其所受的浮力。挡水结构设置在进水管中,可随进水管位置变化而开闭。在一个存水期内,进水管随箱内液面上升而上浮,当上浮至最高高度,挡水结构闭合,液面高过进水管的前端管口,流入进水管进行短暂存水,使得进水管自重增加而开始下沉,挡水结构开启,当进水管下沉至配水箱底部,液面低于进水管的管口,完成一个排水期,如此循环,形成脉冲式配水。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效率高,性能稳定,可实现水力自动调节,调节人工湿地进水流量、控制进水周期。

A pulse water distribution device

The invention protects a pulse type water distribution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water distribution tank and a pipe type automatic water inlet and outlet device. The pipe type automatic water inlet and outlet device includes water inlet pipe, hose, water outlet pipe and water retaining structure. The water outlet pipe is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the water distribution tank, and the hole is perforated; the water inlet pipe passes through the hose and the water outlet pipe, and the gravity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the buoyancy it receives. The water retaining structure is arranged in the water inlet pipe, which can be opened and closed as the position of the water inlet pipe changes. In a water storage period, the water inlet pipe rises with the rise of the liquid level in the tank. When it rises to the highest height, the water retaining structure is closed, and the liquid level is higher than the front-end nozzle of the water inlet pipe, and flows into the water inlet pipe for temporary water storage, so that the self weight of the water inlet pipe increases and the water retaining structure starts to sink. When the water inlet pipe sinks to the bottom of the water distribution tank and the liquid level is lower than the nozzle of the water inlet pipe, a drainage period is completed In this way, pulse water distribution is formed.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high efficiency and stable performance, and can realize automatic hydraulic regulation, adjust the inflow flow of artificial wetland and control the inflow peri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脉冲配水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污染处理装置
,具体是水污染处理的配水技术。
技术介绍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逐渐增加。针对农村住户分散,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分散、水量和水质波动大、水质污染严重(尤其是农村厕所污水)等特点,人工湿地等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因其造价和运行费用低、运行管理方面、净化效果好等优点而广泛应用。这些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进水的周期性和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处理设施的污染负荷和处理效果。利用脉冲配水的间歇进水方式,不但能够克服农村生活污水水量和水质波动大的缺点,并且人工湿地单元配合间隙式运行模式,在排水期空气随着湿地内水位下降通过通气管进入基质层,形成好氧基质环境,提高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现有脉冲配水装置一般是采用复杂的液位传感装置及电磁控制阀门控制,利用水泵或闸门等动力装置,通过人工操作或程序远程控制进行周期性配水,通常系统比较复杂,这样就导致了故障率高,维修管理困难,不适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也有部分虹吸式脉冲配水系统,虽然没有复杂的液位传感装置及电磁控制阀门控制,但是在进水为小流量的情况下往往产生连续的溢流而不能形成虹吸,从而失去脉冲配水的功能,不能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式的脉冲式配水装置,结构简单、安全稳定、无须复杂的液位传感装置及电磁控制阀门控制、不受进水流量影响、无须人工操作即可实现周期性进水,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脉冲式配水装置,包括配水箱和装于箱内的管式自动进出水器;所述配水箱设有进水口。所述管式自动进出水器包括进水管、软管、出水管和可开闭挡水结构。所述出水管设于配水箱底部,从配水箱底部的开孔穿出。所述进水管通过软管与出水管,为自由可移动状态,所述进水管的重力小于或等于其所受的浮力,进水管上浮的最高高度受软管限制,其上浮的最高高度低于配水箱进水的最高水位。所述可开闭挡水结构设置在进水管中,可随进水管位置变化而开闭。在配水箱一个存水期内,进水管随箱内液面上升而上浮,当上浮至最高高度后,液面高过进水管的管口,挡水结构闭合,箱内水开始流入进水管,在进水管前部形成存水空间,进行短暂存水,使得进水管自重增加而开始下沉,挡水结构开启,污水即通过进水管、软管和出水管排出配水装置,当进水管下沉至配水箱底部,液面低于进水管的管口,完成一个排水期,进水管又开始随液位上浮,开始下一个存水期,如此循环,形成脉冲式配水。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可开闭挡水结构包括挡板和限位器。以进水管水平状态为基准,所述挡板下端为挡水部,上端与进水管的内壁上侧连接,并保证能够前后自由转动。限位器固定在进水管内壁下侧,并位于挡板后方,朝挡板方向倾斜,与挡板配合形成一定的存水空间。在进水管进水初期,进水管处于斜向上漂浮状态,挡板受自身重力作用是向后倾斜的,挡板的挡水部周边和限位器贴合,即挡水结构关闭,短暂阻断进水流向出水管,开始短暂存水。进水管因存水增加重量,开始下沉,使进水超过挡水部高度,流向出水管,装置开始排水,存水状态结束。同时在进水管下沉过程中,挡板受自身重力作用,逐渐由倾斜状态变成垂直状态,与限位器脱开,挡水结构开启,迅速排水;在进水管下沉至水平状态后,液面低于进水管的管口,完成一个排水期。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器具有与挡板闭合时倾角相同角度的倾角,以保证在水箱达到最高水位时,挡板与限位器贴合,形成短暂的存水空间。优选地,所述挡板和限位器闭合时,相对于进水管管壁的倾角为60~80度。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水管为弯管结构,其进口向上弯折,弯折角度为110~150度,在箱体中水位达到最高时,液面与进水前端管口基本平齐,实现快速进水。优选地,所述挡板在进水管的进口弯折处之后5~10cm处。优选地,所述进水管的管径大于进水管软管和出水管的管径,管径比例为2:1~3:1。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软管为波纹管,能够保证进水管顺利上浮至低于液面上升的最高水位的位置。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管式自动进水器的长度和进水管的进口弯折角度决定脉冲进水的周期。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污染原水进入脉冲配水装置的配水箱,管式自动进水器随液面上升,当水位达一定高度后在管式自动进水器内完成进水、短暂存水、排水过程,管式自动进水器再次随水位下降沉至箱底,实现调节污水进水量波动。具体是,在存水期,管式自动进水器随着配水装置内液面上升而上浮,当液面上升至最高水位时,污水通过进水弯管流入装置,使得管式自动进水器自重增加,此时浮力与重力的平衡被打破,管式自动进水器开始快速下沉,污水便通过软管不断排出;当管式自动进水器沉至底部,配水装置内液面下降至最低水位,此时排水期结束,下一个存水周期开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用在人工湿地系统中,利用浮力进行机械式脉冲配水的结构,实现了将连续性进水转化为周期性进水的目的。本专利技术利用装置本身浮力以及巧妙设置挡水结构,可实现水力自动调节,调节人工湿地进水流量、控制进水周期,其结构简单,整体效率高,不需要动力,性能稳定,无需人工操作就可实现周期性配水,并且也便于模块化设计及安装,低能耗、低成本、占地小,基本无日常管理。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脉冲式配水装置的结构图(液位最低状态);图2是本专利技术脉冲式配水装置的结构图(液位最高状态);图中,1为配水箱;2为进水口;3为进水管;4为软管;5为出水管;6为挡板;7为限位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和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脉冲式配水装置包括配水箱1和装于箱内的管式自动进出水器。配水箱1上设有配水箱进水口2,用于接入污水,如农村化粪池的污水。管式自动进水器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水管3、波纹软管4和出水管5。出水管5设于配水箱底部,从配水箱底部的开孔穿出箱体,开孔处保证密封。出水管5最佳的位置是水平或接近于水平设置,便于顺利排水。进水管3和出水管5之间通过波纹软管4连接,这样可以保证进水管3在受到水的浮力时自由移动。并且软管4能够保证进水管顺利上浮至低于液面上升的最高水位的位置。进水管3总体的重力要设计得小于水的浮力,两者差值约为进水管3短暂存水时,水的重力的75%~90%,以保证在存水期时,进水管具有足够的浮力能够上浮,同时实现存水周期结束后,具有足够的重量能够迅速沉到进水箱底端。但是进水管上浮的最高高度要受软管延伸的长度限制,应设计为其上浮的最高高度低于配水箱进水的最高水位,这样,在配水箱一个存水期内,开始时,进水管会随箱内液面上升而上浮,当上浮至最高高度后,液面会逐渐高于进水管,参见图2,箱内污水就开始流入进水管,使得进水管自重增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脉冲式配水装置,包括配水箱(1)和装于箱内的管式自动进出水器;所述配水箱设进水口(2);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式自动进出水器包括进水管(3)、软管(4)、出水管(5)和可开闭挡水结构;所述出水管(5)设于配水箱底部,从配水箱底部的开孔穿出;所述进水管(3)通过软管(4)与出水管(5),为自由可移动状态,所述进水管的重力小于或等于其所受的浮力,进水管受软管限制,其上浮的最高高度低于配水箱进水的最高水位;所述可开闭挡水结构设置在进水管(3)中,可随进水管(3)位置变化而开闭;在配水箱一个存水期内,进水管随箱内液面上升而上浮,当上浮至最高高度,挡水结构闭合,液面高过进水管(3)的管口,箱内水开始流入进水管,在进水管(3)前部形成存水空间,进行短暂存水,使得进水管自重增加而开始下沉,挡水结构开启,污水即通过进水管(3)、软管(4)和出水管(5)排出配水装置,当进水管下沉至配水箱底部,液面低于进水管(3)的管口,完成一个排水期,进水管又开始随液位上浮,开始下一个存水期,如此循环,形成脉冲式配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脉冲式配水装置,包括配水箱(1)和装于箱内的管式自动进出水器;所述配水箱设进水口(2);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式自动进出水器包括进水管(3)、软管(4)、出水管(5)和可开闭挡水结构;所述出水管(5)设于配水箱底部,从配水箱底部的开孔穿出;所述进水管(3)通过软管(4)与出水管(5),为自由可移动状态,所述进水管的重力小于或等于其所受的浮力,进水管受软管限制,其上浮的最高高度低于配水箱进水的最高水位;所述可开闭挡水结构设置在进水管(3)中,可随进水管(3)位置变化而开闭;在配水箱一个存水期内,进水管随箱内液面上升而上浮,当上浮至最高高度,挡水结构闭合,液面高过进水管(3)的管口,箱内水开始流入进水管,在进水管(3)前部形成存水空间,进行短暂存水,使得进水管自重增加而开始下沉,挡水结构开启,污水即通过进水管(3)、软管(4)和出水管(5)排出配水装置,当进水管下沉至配水箱底部,液面低于进水管(3)的管口,完成一个排水期,进水管又开始随液位上浮,开始下一个存水期,如此循环,形成脉冲式配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冲式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开闭挡水结构包括挡板(6)和限位器(7);所述挡板(6)下端为挡水部,上端与进水管(3)的内壁上侧连接,并能够在没有限位器(7)的情况下自由来回翻转;所述限位器(7)固定在进水管(3)内壁下侧,并位于挡板(6)后方,朝挡板(6)方向倾斜,与挡板(6)的挡水部配合;在进水管(3)进水初期,进水管(3)处于斜向上漂浮状态,挡板(6)受自身重力作用向后倾斜一定角度,挡水部周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俊刘文博肖海文艾海男梁建军古励陶光卿饶逸飞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