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容器使用的出水栓,它包括:一中空固定座,其内侧壁形成多个内凸块,一套设于固定座外侧之旋套,一具有三段式阶梯状之外管,其内侧的通管外壁形成多道可与固定座内凸块定位之凸条,外管的中段外缘形成可与固定座内壁的凹环槽相互嵌合之凸环,通管上形成有入水口及出水管,一旋钮后方的内通管是可插置于外管的通管内,且与其入水口及出水管形成对应的入水口及出水口。(*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供容器使用的出水栓,特别涉及一种可防止出水栓漏水的出水栓。现有的容器用出水栓其旋转钮的口径较大,与旋套接触的面积较多,故在旋转旋钮欲使水流出时,需要较费力地旋转旋钮,造成一般人使用上的不方便,特别是对于儿童而言,更具有使用上的不便性;而其另一缺点为其内部水流通的通管,由于进水口与出水口实为相通的管道,因此,当旋钮上的出水口关闭时,由于水压的压力作用,仍会将水压至出水口处,极易造成容器内部的水向外部产生漏水的不良现象;还有一缺点为因旋钮、旋套、通管、进水口与出水口等实质上并无任何定位构造,极易造成使用中定位不良的情况。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容器使用的出水栓,是由一固定座、一旋套、一外管、一旋钮所组成,固定座为中空状,其内侧壁形成多个内凸块,而旋套是套设于固定座外侧,一外管是具有三段式阶梯状,其内侧的通管外壁形成多道凸条,恰使凸条与内凸块间形成定位作用,外管的中段外缘形成凸环,恰使凸环与固定座内壁的凹环槽相互嵌合,并使外管的直径较大部外露出固定座外部,通管内侧及外侧各形成一入水口及一出水管,且通管与外管壁面间形成多道凸肋,一旋钮后方的内通管是可插置于外管的通管内,且与前述入水口及出水管处形成对应的入水口及出水口,旋钮内侧形成一凸块,恰可使凸块介于两凸肋的区间中旋动,以启闭出水栓,以便于以凸环与凹环槽间形成较佳的嵌合效果,且内通管与通管间形成良好防漏作用,因而具备有较佳的防漏效果。本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旋钮内侧具有凸块,可于外管的两凸肋间的区间旋动,以控制出水栓的启闭,并具有良好的定位效果。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凸条与内凸块间形成良好的定位作用,于拨转旋钮时,可防止外管发生不当转动。本技术提供一种供容器使用的出水栓,是由固定座、旋套、外管、旋钮所组成;固定座外侧形成一中空管体,内侧外壁形成螺纹,最内侧则形成一软性固定片,一旋套,是可旋转套接于固定座外部,一外管,是形成三段式阶梯状,其内侧形成通管恰内伸于中空管体内,通管内侧及外侧底部分别形成一入水口及一出水管,外管的最大直径部外凸于中空管体外部,一旋钮,其内侧形成内通管,该内通管是置于通管的内部,内通管底部与通管的入水口及出水管对应处各形成对应的入水口及出水口,其特点在于中空管体内侧壁形成凹环槽,以便于与外管中段外壁形成的凸环相互嵌合;而中空管体内侧壁适当处形成多个内凸块,该内凸块是可与通管外壁形成多道凸条,使凸条恰可卡抵于各内凸块间,形成良好定位效果;通管与外管壁面间形成多道凸肋;一旋钮,其内侧上方形成凸块,恰可使凸块位于对应凸肋间旋动以控制出水栓的启闭。本技术具有以下的优点1.因凹环槽与凸环形成嵌合,可具备防漏效果,另因内通管与通管间亦形成良好的防漏效果,可使出水栓于关闭时,具备有较佳的防漏及防止脱落的双重效果。2.旋钮内侧具有凸块可于外管的两凸肋间的区间旋动,以控制出水栓的启闭,并具有良好的定位效果。3.凸条与内凸块间形成良好的定位作用,于拨转旋钮时,可防止外管发生不当转动。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目的。附图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于出水栓打开时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外管与旋钮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于出水栓关闭时的剖视图。本技术为一种供容器使用的出水栓(如图1所示),此图中可看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主要是由一固定座10、一旋套20、一外管30、一旋钮40所组成;该固定座10外侧为一中空管体11,中空管体11内部具一凹环槽12,中空管体11内侧外壁形成螺纹13,中空管体11最内侧形成一软性固定片14,中空管体11内壁形成多个内凸块15;一旋套20,其内部具螺纹21,当螺纹21与固定座10的螺纹13螺合时,恰使旋套20套设于固定座10外侧;一外管30是具有三段式阶梯状,其内侧的通管31外壁形成多道凸条32,且通管31内侧端呈封闭状,并由凸条32与内凸块15间相互卡抵而形成良好的定位作用,外管30的中段外缘形成一凸环33,恰可使凸环33与固定座10内壁的凹环槽12相互嵌合,具有防漏及防止脱落的双重作用,而外管30的直径较大部外露于固定座10外,通管31前、后底部各形成一入水口34及一出水管35,且通管31与外管30内壁面间更形成多道凸肋36、37;一旋钮40,其后方的内通管41是可插置于外管30的通管31内部,且与前述入水口34及出水管35处形成对应的入水口42及出水口43,旋钮40内壁形成一凸块44,恰可使凸块44介于该外管30的两凸肋36、37的区间中旋动,以启闭出水栓。再者,本技术于使用时(如图2中所示),一可盛装如矿泉水等的容器50,容器50近底部一侧开设一贯孔51,将该容器50置于一纸箱60内部,该纸箱60对应于贯孔51位置亦形成一相对贯孔61,组装时,将固定座10的软性固定片14由容器50内部贯孔51向外穿出,使软性固定片14固设于容器50内壁面,而使中空管体11由贯孔51、61向外凸伸,再将旋套20、外管30、旋钮40等依序组装于固定座10外侧处,即形成一完整的出水栓。再如图2、图3、图4中所示,当凸块44位于凸肋36的侧边时,此时则使旋钮40内通管41的入水口42及出水口43与通管31的入水口34及出水管35呈相互对应状态,此时,则使于容器50内部的水因水压作用,而由容器50内压向固定座10的中空管体11内,而经由通管31的入水口34及内通管41的入水口42进入内通管41内部,再继续经由内通管41的出水口43及外管30的出水管35处而流出外部,该水则可供人们饮用。再如图4、图5中所示,转动旋钮40使其呈水平状态时,此时凸块44则靠抵于另一凸肋37侧缘,而使旋钮40的内通管41的入水口42及出水口43并未与外管30的入水口34及出水管35呈对应状态,此时,则使出水栓呈关闭状态;而本技术该中空管体11的凹环槽12与外管30的凸环33是呈相互嵌合状态,再因内通管41与通管31间的构造更具备双重防漏作用,以达到较佳的防漏作用。权利要求1.一种供容器使用的出水栓,是由固定座、旋套、外管、旋钮所组成;固定座外侧形成一中空管体,内侧外壁形成螺纹,最内侧则形成一软性固定片,一旋套,是可旋转套接于固定座外部,一外管,是形成三段式阶梯状,其内侧形成通管恰内伸于中空管体内,通管内侧及外侧底部分别形成一入水口及一出水管,外管的最大直径部外凸于中空管体外部,一旋钮,其内侧形成内通管,该内通管是置于通管的内部,内通管底部与通管的入水口及出水管对应处各形成对应的入水口及出水口,其特征在于中空管体内侧壁形成凹环槽,以便于与外管中段外壁形成的凸环相互嵌合;而中空管体内侧壁适当处形成多个内凸块,该内凸块是可与通管外壁形成多道凸条,使凸条恰可卡抵于各内凸块间,形成良好定位效果;通管与外管壁面间形成多道凸肋;一旋钮,其内侧上方形成凸块,恰可使凸块位于对应凸肋间旋动以控制出水栓的启闭。专利摘要一种供容器使用的出水栓,它包括一中空固定座,其内侧壁形成多个内凸块,一套设于固定座外侧之旋套,一具有三段式阶梯状之外管,其内侧的通管外壁形成多道可与固定座内凸块定位之凸条,外管的中段外缘形成可与固定座内壁的凹环槽相互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供容器使用的出水栓,是由固定座、旋套、外管、旋钮所组成;固定座外侧形成一中空管体,内侧外壁形成螺纹,最内侧则形成一软性固定片,一旋套,是可旋转套接于固定座外部,一外管,是形成三段式阶梯状,其内侧形成通管恰内伸于中空管体内,通管内侧及外侧底部分别形成一入水口及一出水管,外管的最大直径部外凸于中空管体外部,一旋钮,其内侧形成内通管,该内通管是置于通管的内部,内通管底部与通管的入水口及出水管对应处各形成对应的入水口及出水口,其特征在于:中空管体内侧壁形成凹环槽,以便于与外管 中段外壁形成的凸环相互嵌合;而中空管体内侧壁适当处形成多个内凸块,该内凸块是可与通管外壁形成多道凸条,使凸条恰可卡抵于各内凸块间,形成良好定位效果;通管与外管壁面间形成多道凸肋;一旋钮,其内侧上方形成凸块,恰可使凸块位于对应凸肋间旋动以控制出水栓的启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鸿珍,
申请(专利权)人:罗鸿珍,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