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鲍小伟专利>正文

一种无盲区进(放)料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7946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无盲区进(放)料阀。其可以有效地减少“跑、冒、滴、漏”现象,节省产品成本,而且能提高阀门的使用寿命。其包括阀壳、阀芯、连接螺帽、阀套、螺杆、螺母、O型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壳与阀套由连接螺帽组成外壳,阀芯、螺杆、摇臂连接组成一个外壳料口开、闭活动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容器阀体
,具体为一种无盲区进(放)料阀。(二)
技术介绍
在容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现有精细化工行业越来越追求添加微量元素进行反应,因此加料的过程中,在容器底部阀门和中间阀门的端口管内,都会有部分原料滞留,不能充分化学反应或混合,对产品质量造成一定影响。有一种上(下)展阀,能解决原料在阀门端口管内的滞留现象。但缺点是-体形偏大;用石棉盘根作为密封填料,容易泄漏;此阀的密封面采用同质材料,接触面硬碰硬,容易磨损或碰伤。因此,目前市场上供应的进(放)料阀的"跑、冒、滴、漏"等质量问题均或多或少的存在,严重的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三)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盲区进(放)料阀,其可以有效地减少"跑、冒、滴、漏"现象,节省产品成本,而且能提高阀门的使用寿命。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其包括阀壳、阀芯、连接螺帽、阀套、螺杆、螺母、0型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壳与阀套由连接螺帽组成外壳,阀芯、螺杆、摇臂连接组成一个外壳料口开、闭活动部件。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套装有密封,所述密封有两道,所述两道密封位于所述料口的两侧。将本专利技术用于容器,进料或放料时,只要移动阀芯,使料口与容器相通即可,而阀芯与外壳之间是面接触,且设置有密封,可以大幅度地减少"跑、冒、滴、漏"现象,节省产品成本,而面接触可以减轻磨损,提高阀门的使用寿命。(四) 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主视图的剖视图。(五) 具体实施例方式见图l,本专利技术包括阀壳l、陶芯2、连接螺帽3、阀套4、螺杆5、螺母8,阀壳1与阀套4由连接螺帽3组成外壳,阀芯2、螺杆5、摇臂6连接组成一个外壳料口10开、闭活动部件。阀芯2套装有密封9,密封9有两道,两道密封9位于料口 10的两侧,7为垫圈。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当摇臂6 (柄)左或右转时,阀芯2沿阀壳1水平方向进或退活动,实现料口 10的开启或关闭。阀芯2上的两只0型密封圈9具有有效的密封功能。如果容器内温度偏高,可选择硅橡胶材质或氟橡胶材质的0型密封圈。为缩短开、闭时间,螺杆、螺母8采用T型螺纹结构。螺母8选择耐磨的锡青铜材质,以区别螺杆5的材质,否则容易咬死或乱牙。权利要求1、一种无盲区进(放)料阀,其包括阀壳、阀芯、连接螺帽、阀套、螺杆、螺母、O型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壳与阀套由连接螺帽组成外壳,阀芯、螺杆、摇臂连接组成一个外壳料口开、闭活动部件。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无盲区进(放)料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 套装有密封,所述密封有两道。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无盲区进(放)料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两道 密封位于所述料口的两侧。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为一种无盲区进(放)料阀。其可以有效地减少“跑、冒、滴、漏”现象,节省产品成本,而且能提高阀门的使用寿命。其包括阀壳、阀芯、连接螺帽、阀套、螺杆、螺母、O型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壳与阀套由连接螺帽组成外壳,阀芯、螺杆、摇臂连接组成一个外壳料口开、闭活动部件。文档编号F16K13/00GK101463915SQ200710191860公开日2009年6月24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19日专利技术者鲍小伟 申请人:鲍小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盲区进(放)料阀,其包括阀壳、阀芯、连接螺帽、阀套、螺杆、螺母、O型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壳与阀套由连接螺帽组成外壳,阀芯、螺杆、摇臂连接组成一个外壳料口开、闭活动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鲍小伟
申请(专利权)人:鲍小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