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装置、摄像用控制方法及程序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65098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6 18:46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包括:透镜侧抑制部,通过使设置于可换式成像透镜内的防振透镜移动至根据检测施加于装置的振动的检测部检测出的检测结果确定的位置来抑制振动对被摄体像带来的影响,所述可换式成像透镜安装在具有接收表示被摄体的反射光作为被摄体像的成像元件的摄像装置主体;成像元件侧抑制部,通过移动成像元件来抑制伴随防振透镜的移动的视角的偏离;及控制部,根据伴随基于成像元件侧抑制部的成像元件的移动的最大视角的偏离量即成像元件侧最大偏离量,对透镜侧抑制部进行限制基于透镜侧抑制部的防振透镜的可移动范围的控制。

Camera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procedure for camera

The imaging device of the invention includes: a lens side suppression part, which suppresses the impact of vibration on the object image by moving the anti vibration lens set in the interchangeable imaging lens to a position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detection result detected by the detection part detecting the vibration applied to the device, and the interchangeable imaging lens is installed in the reflected light with the received representative object as the object image The main body of the imaging device of the imaging element; the suppression part at the imaging element side, by moving the imaging element to suppress the deviation of the angle of view accompanying the movement of the anti vibration lens; and the control part, according to the deviation of the maximum angle of view accompanying the movement of the imaging element based on the suppression part at the imaging element side, that is, the maximum deviation of the imaging element side, restrict the suppression part at the lens side based on the suppression part at the lens side Control of the movable range of the anti vibration le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摄像装置、摄像用控制方法及程序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涉及一种摄像装置、摄像用控制方法及程序。
技术介绍
摄像装置中设置有接收表示被摄体的反射光作为被摄体像的成像元件。若产生因用户的手的振动传递到摄像装置而使摄像装置振动的现象即手抖动,则会伴随手抖动而产生被摄体像从特定的位置(例如,在未产生手抖动的状态下获得的被摄体像的位置)偏离的现象即像抖动。像抖动可由用户经由通过成像元件拍摄而得的图像来视觉识别。另外,像抖动不仅是因手抖动而产生的现象,例如,在摄像装置设置于车辆上的情况下,有时也会因车辆的振动传递到摄像装置而产生像抖动。作为抑制像抖动的摄像装置,已知有具有OIS(OpticalImageStabilizer,光学防抖)功能及BIS(BodyImageStabilizer,机身图像稳定)功能的摄像装置(以下,称为“以往已知的摄像装置”)。在此,OIS功能是指,为了抑制像抖动等而使装载于成像透镜的防振透镜移动的功能。并且,在此,BIS功能是指,为了抑制像抖动等而使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等成像元件移动的功能。在以往已知的摄像装置中,通过OIS功能来抑制在显示即时预览图像时产生的像抖动。另外,在此,即时预览图像还称为实时取景图像,其为以连续帧方式拍摄被摄体而得的连续帧图像,并且连续显示于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等显示器件的画面上。然而,在OIS功能中,使防振透镜移动会使被摄体光折射,因此使防振透镜静止时的像差不同于使防振透镜移动时的像差,其结果,有可能使拍摄而得的图像的画质降低。因此,为了抑制画质降低,优选不使防振透镜从基准位置移动。在此,基准位置是指,未对摄像装置施加振动的状态下的防振透镜的位置,换言之,是指防振透镜的中心与光轴一致时的防振透镜的位置。在日本特开2016-167801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15-194712号公报中记载的摄像装置中,在显示即时预览图像时,若满足开始正式曝光的条件,则会在从停止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至开始正式曝光为止的期间对防振透镜定中心。然后,通过BIS功能抑制由防振透镜的定中心引起的视角偏离。另外,“防振透镜的定中心”是指,使防振透镜返回到基准位置的动作。并且,在此,“视角偏离”是指,显示于显示器件中的图像的视角偏离。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课题然而,在日本特开2016-167801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15-194712号公报中记载的摄像装置中,在成像透镜上装有OIS功能且成像透镜被更换的情况下,有时会在由OIS功能引起的视角偏离量与由BIS功能引起的视角偏离量之间产生差异。由OIS功能引起的视角偏离量是指,防振透镜通过OIS功能以全行程移动时的视角偏离的量。并且,由BIS功能引起的视角偏离量是指,成像元件通过BIS功能以全行程移动时的视角偏离的量。如此,若在由OIS功能引起的视角偏离量与由BIS功能引起的视角偏离量之间产生差异,则对防振透镜定中心导致的视角偏离有时无法通过BIS功能来消除。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够兼顾画质降低的抑制和视角偏离的抑制的摄像装置、摄像用控制方法及程序。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第1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包括:透镜侧抑制部,通过使设置于可换式成像透镜内的防振透镜移动至根据检测施加于装置的振动的检测部检测出的检测结果确定的位置来抑制振动对被摄体像带来的影响,所述可换式成像透镜安装在具有接收表示被摄体的反射光作为被摄体像的成像元件的摄像装置主体;成像元件侧抑制部,通过移动成像元件来抑制伴随防振透镜的移动的视角的偏离;及控制部,根据伴随基于成像元件侧抑制部的成像元件的移动的最大视角的偏离量即成像元件侧最大偏离量,对透镜侧抑制部进行限制基于透镜侧抑制部的防振透镜的可移动范围的控制。因此,根据第1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能够兼顾画质降低的抑制和视角偏离的抑制。第2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在第1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中,控制部对显示图像的显示部进行将通过成像元件接收的被摄体像显示为动态图像的控制,并且在成像元件侧最大偏离量小于伴随基于透镜侧抑制部的防振透镜的移动的最大视角的偏离量即透镜侧最大偏离量的情况下,在通过显示部显示动态图像时,对透镜侧抑制部进行通过在限制为成像元件可移动范围以下的可移动范围即极限可移动范围内使防振透镜移动至根据检测结果确定的位置来抑制影响的控制,所述成像元件可移动范围为基于成像元件侧抑制部的成像元件的最大可移动范围。因此,根据第2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在显示动态图像时,能够兼顾画质降低的抑制和施加于装置的振动对被摄体像带来的影响的抑制。第3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在第2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中,极限可移动范围根据成像元件可移动范围来确定。因此,根据第3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与在不使用成像元件可移动范围的情况下规定极限可移动范围的情况相比,能够高精度地规定极限可移动范围。第4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在第2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中,极限可移动范围根据成像元件可移动范围和成像透镜的焦距来确定。因此,根据第4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与在不使用成像元件可移动范围和成像透镜的焦距的情况下规定极限可移动范围的情况相比,能够高精度地规定极限可移动范围。第5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在第2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中,还包括聚焦透镜,极限可移动范围根据成像元件可移动范围、成像透镜的焦距及聚焦透镜的位置来确定。因此,根据第5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与在不使用成像元件可移动范围、成像透镜的焦距及聚焦透镜的位置的情况下规定极限可移动范围的情况相比,能够高精度地规定极限可移动范围。第6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在第2方式至第5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中,在满足使成像元件开始正式曝光的正式曝光开始条件至开始正式曝光为止的期间,控制部对透镜侧抑制部进行在极限可移动范围内对防振透镜定中心的控制。因此,根据第6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与在窄于极限可移动范围的范围内对防振透镜定中心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动态图像的视角与通过正式曝光获得的图像的视角之间的偏离。第7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在第1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中,在满足使成像元件开始正式曝光的正式曝光开始条件至开始正式曝光为止的期间伴随防振透镜的定中心的视角的偏离量即透镜侧偏离量大于成像元件侧最大偏离量的情况下,控制部对透镜侧抑制部进行在限制为成像元件可移动范围以下的可移动范围即极限可移动范围内使防振透镜向定中心的方向移动的控制,所述成像元件可移动范围为基于成像元件侧抑制部的成像元件的最大可移动范围。因此,根据第7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与不使防振透镜向定中心的方向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正式曝光前后的视角偏离。第8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在第7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中,控制部对透镜侧抑制部进行如下控制:通过使防振透镜移动至开始影响的抑制所需的防振透镜的动作的初始位置,即根据透镜侧偏离量与成像元件侧最大偏离量之间的差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摄像装置,其包括:/n透镜侧抑制部,通过使设置于可换式成像透镜内的防振透镜移动至根据检测施加于装置的振动的检测部检测出的检测结果确定的位置来抑制所述振动对被摄体像带来的影响,所述可换式成像透镜安装在具有接收表示所述被摄体的反射光作为被摄体像的成像元件的摄像装置主体;/n成像元件侧抑制部,通过移动所述成像元件来抑制伴随所述防振透镜的移动的视角的偏离;及/n控制部,根据伴随基于所述成像元件侧抑制部的所述成像元件的移动的最大视角的偏离量即成像元件侧最大偏离量,对所述透镜侧抑制部进行限制基于所述透镜侧抑制部的所述防振透镜的可移动范围的控制。/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403 JP 2017-0739981.一种摄像装置,其包括:
透镜侧抑制部,通过使设置于可换式成像透镜内的防振透镜移动至根据检测施加于装置的振动的检测部检测出的检测结果确定的位置来抑制所述振动对被摄体像带来的影响,所述可换式成像透镜安装在具有接收表示所述被摄体的反射光作为被摄体像的成像元件的摄像装置主体;
成像元件侧抑制部,通过移动所述成像元件来抑制伴随所述防振透镜的移动的视角的偏离;及
控制部,根据伴随基于所述成像元件侧抑制部的所述成像元件的移动的最大视角的偏离量即成像元件侧最大偏离量,对所述透镜侧抑制部进行限制基于所述透镜侧抑制部的所述防振透镜的可移动范围的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对显示图像的显示部进行将通过所述成像元件接收的所述被摄体像显示为动态图像的控制,并且在所述成像元件侧最大偏离量小于伴随基于所述透镜侧抑制部的所述防振透镜的移动的最大视角的偏离量即透镜侧最大偏离量的情况下,在通过所述显示部显示所述动态图像时,对所述透镜侧抑制部进行通过在限制为成像元件可移动范围以下的可移动范围即极限可移动范围内使所述防振透镜移动至根据所述检测结果确定的位置来抑制所述影响的控制,所述成像元件可移动范围为基于所述成像元件侧抑制部的所述成像元件的最大可移动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极限可移动范围根据所述成像元件可移动范围来确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极限可移动范围根据所述成像元件可移动范围和所述成像透镜的焦距来确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还包括聚焦透镜,
所述极限可移动范围根据所述成像元件可移动范围、所述成像透镜的焦距及所述聚焦透镜的位置来确定。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在满足使所述成像元件开始正式曝光的正式曝光开始条件至所述正式曝光开始为止的期间,所述控制部对所述透镜侧抑制部进行在所述极限可移动范围内对所述防振透镜定中心的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在满足使所述成像元件开始正式曝光的正式曝光开始条件至开始所述正式曝光为止的期间,伴随所述防振透镜的定中心的视角的偏离量即透镜侧偏离量大于所述成像元件侧最大偏离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对所述透镜侧抑制部进行在限制为成像元件可移动范围以下的可移动范围即极限可移动范围内使所述防振透镜向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康一伊泽诚一内田亮宏小林英雄林健吉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