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车辆的加热模块、加热装置及电动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630351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6 13:29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车辆的加热模块,包括:框体,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平行相对设置,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部分嵌设并固定在框体中。电热元件,电热元件置于框体中,且设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并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接触。本申请的加热模块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部分嵌设并固定在框体中,结构简单,从而,在加热模块装配时,装配工艺简单,简化模块的装配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加热装置及电动车辆。

A heating module, heating device and electric vehicle suitable for vehicles

The application proposes a heating module suitable for vehicles, including a frame, a first electrode and a second electrode, the first electrode and the second electrode are arranged in parallel and opposite, the first electrode and the second electrode are partially embedded and fixed in the frame. The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is arranged in the frame body and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first electrode and the second electrode and is in contact with the first electrode and the second electrode. The first electrode and the second electrode parts of the heating module of the application are embedded and fixed in the frame body, and the structure is simple, so that when the heating module is assembled, the assembly process is simple, the assembly process flow of the module is simplified, and the production cost is reduced. The application also provides a heating device and an electric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车辆的加热模块、加热装置及电动车辆
本申请属于车辆领域,具体的涉及到一种适用于车辆的加热模块。
技术介绍
车辆已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随着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车辆的性能和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加热器是车辆的重要的装置,加热器的性能影响整车的性能。现有技术中,胶框只是用来分隔加热片,通过涂胶将电极固定于加热模块。其制作工艺复杂,在批量生产时,废品率高,同时,会造成大量的材料浪费。因此,急需提供一种加热模块,简化其制作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加热模块,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部分嵌设并固定在框体中,结构简单,便于装配。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加热模块,包括:框体,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平行相对设置,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部分嵌设并固定在框体中。电热元件,电热元件置于框体中,且设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并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接触。其中,框体的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电热元件的厚度和。其中,第一电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片;框体上设置与第一电极端子相配合的第一通孔,第一电极端子贯穿第一通孔;框体上还设置与第二电极端子相配合的第二通孔,第二电极端子贯穿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交错设置。其中,框体包括第一框架和与第一框架相配合的第二框架;第一框架围设于第二框架外围,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设于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置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其中,第二框架限定出呈阵列分布的容置单元,电热元件设置于容置单元中,容置单元数量为至少1个,电热元件的数量与电热元件数量相对应。其中,第一框架为梯形体。其中,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一体成型。其中,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为胶框。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远离电热元件的一面设置绝缘、导热的涂层。其中,电热元件为PTC发热体。其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电热元件之间设置金属片,电热元件通过金属片与第一电极、第二电极接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又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适用于车辆的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包括上述的加热模块。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再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动车辆,包括上述的加热装置。本申请的加热模块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部分嵌设并固定在框体中,结构简单,从而,在加热模块装配时,装配工艺简单,简化模块的装配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本公开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为本申请加热模块一实施方式的总成图;图2为本申请加热模块一实施方式的爆炸图;图3为图2中第一侧面的意图;图4为图2中第一框架的示意图;图5位图2中第二框架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6为图2中第二框架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加热模块另一实施方式的总成图;图8为图1中电极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加热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加热模块。在一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和图2和图3,图1为本申请加热模块10一实施方式的总成图,图2为本申请加热模块10一实施方式的爆炸图,图3为图2中第一侧面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加热模块10包括:框体1、第一电极3、第二电极33、电热元件4。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33,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33平行相对设置,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33部分嵌设并固定在框体1中。电热元件4置于框体1中,且设于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33之间,并与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33相接触。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33分别接电源正负极,电热元件4位于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33之间,与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33形成电流回路,电热元件4通电发热。电热元件可以为PTC发热体。其中,框体1的厚度可以等于第一电极3、第二电极33和电热元件4的厚度和。第一电极3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一电极片。第一电极片的厚度从靠近第一电极端子的一侧向远离第一电极端子一侧递减。第二电极33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片。第二电极片的厚度从靠近第二电极端子的一侧向远离第二电极端子一侧递减。为实现将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33部分嵌设并固定在框体1中,框体1的第一侧面115上设置与第一电极端子相配合的第一通孔111,第一电极端子贯穿第一通孔111;框体1的第一侧面115上还设置与第二电极端子相配合的第二通孔112,第二电极端子贯穿第二通孔112,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12交错设置。第一通孔111与第二通孔112连线113与第一轴线114的夹角为锐角(0°<α<90°)。第一电极端子与第二电极端子贯穿框体1,便于与加热装置实现电连接。同时第一通孔111与第二通孔112交错设置,可使第一电极端子与第二电极端子交错设置,避免因第一电极端子与第二电极端子距离近而造成的接线困难,同时也可避免短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热元件可以不为PTC发热体。框体1的厚度可以小于第一电极3、第二电极33和电热元件4的厚度和,可更根据实际需要设定。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33部分嵌设并固定在框体1中,电热元件4位于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33之间,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33被框体1固定,通过框体1对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33进行固定,结构简单。从而,在加热模块10装配时,装配工艺简单,简化模块的装配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用框体1固定电极,避免通过涂胶固定电极,从而避免因涂胶而造成的电极损坏的现象,降低废品率。在一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4和图5。图4为图2中第一框架11的示意图,图5为图2中第二框架12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框体1包括第一框架11和与第一框架11相配合的第二框架12。第一框架11围设于第二框架12外围,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12设于第一框架11,第二框架12置于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33之间。在一实施方式中,加热模块10可以包含多个电热元件4,为实现分隔多个电热元件4,第二框架12限定出呈阵列分布的容置单元121,电热元件4设置于容置单元121中,容置单元121的数量与电热元件4数量相对应。优选的,电热元件4数量为9个,电热元件4可以为PTC发热体。第二框架12限定出呈9个阵列分布的容置单元121。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可以一体成型。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可以为胶框。由于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与电热元件4直接接触,电热元件4在工作中产生大量热量,因此,胶框必须具备耐高温、阻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车辆的加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n框体;/n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平行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部分嵌设并固定在所述框体中;/n电热元件,所述电热元件置于所述框体中,且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并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相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车辆的加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体;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平行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部分嵌设并固定在所述框体中;
电热元件,所述电热元件置于所述框体中,且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并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电热元件的厚度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一电极片;
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片;
所述框体上设置与所述第一电极端子相配合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电极端子贯穿所述第一通孔;
所述框体上还设置与所述第二电极端子相配合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电极端子贯穿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交错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包括第一框架和与所述第一框架相配合的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围设于所述第二框架外围,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设于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师振华任茂林吴辉彭文勇胡凯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