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火谋专利>正文

换向出水阀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61805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向出水阀芯装置,包括安装在阀体内的阀杆、动芯片和静芯片,阀杆通过拨爪拨动动芯片,动芯片与其下部的静芯片密封配合,所述阀体的侧壁仅开设一个进水孔,阀体的内孔上部设有一个弧形凸块,阀杆的外壁对应于弧形凸块设置有一个止动块,动芯片上设有上出水孔,动芯片的侧壁下部设有下引水孔,静芯片上设有下出水孔,静芯片的侧壁上部设有上引水孔,上引水孔的侧面与进水孔相交;该阀芯不仅结构更简单、安装更方便、性能更可靠,而且具有防漏作用,还可以调节水的流量。(*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换向出水阀芯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换向出水水龙头是通过加装换向阀芯来实现换向出水的,换向阀芯又有插拔式和旋转式两种。例如,浴缸上安装的水龙头就是通过插拔阀芯来实现水龙头出水和花洒喷头出水的换向,由于此种阀芯经常上下移动摩擦,所以它的阀芯容易损坏,使用寿命比较短。而旋转式换向阀芯一般包括动芯片和静芯片两部分,转动阀杆时,阀杆下端的两个拨爪可以拨动动芯片,通过动芯片和静芯片上分别开设的引水孔和进水孔以及阀体上的左右进水孔的对接,实现向上或向下出水,此种换向阀芯的缺点是1.换向阀芯在功能只有上出水和下出水两种状态,当主阀芯漏水时,换向阀芯无法起到防漏的作用。2.换向阀芯在实现单独使用上出水或者下出水的功能时,消费者无法调节流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向出水阀芯装置,该阀芯不仅结构更简单、安装更方便、性能更可靠,而且具有防漏作用,还可以调节水的流量。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换向出水阀芯装置,包括安装在阀体内的阀杆、动芯片和静芯片,阀杆通过拨爪拨动动芯片,动芯片与其下部的静芯片密封配合,所述阀体的侧壁仅开设一个进水孔,阀体的内孔上部设有一个弧形凸块,阀杆的外壁对应于弧形凸块设置有一个止动块,动芯片上设有上出水孔,动芯片的侧壁下部设有下引水孔,静芯片上设有下出水孔,静芯片的侧壁上部设有上引水孔,上引水孔的侧面与进水孔相交;所述上出水孔、下引水孔、下出水孔、上引水孔均呈扇形。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之一是所述动芯片上的上出水孔和下引水孔的中心线相差180°,静芯片上的下出水孔和上引水孔的中心线相差90°。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之二是所述动芯片上的上出水孔和下引水孔的中心线相差90°,静芯片上的下出水孔和上引水孔的中心线相差90°。本技术的优点是1.本技术在阀体上仅开设一个进水孔,动芯片上开设上出水孔和下引水孔,静芯片上开设下出水孔和上引水孔,因此,结构比现有的换向水龙头阀芯要简单得多,降低了加工成本、提高了密封性能。2.本技术除上上出水和下出水两种状态外,还有停止出水的状态,所以具有防止漏水的功能。3.本技术依靠动芯片上的下引水孔与静芯片上的下出水孔相交、静芯片上的上引水孔和动芯片上的上出水孔相交来实现下出水和上出水,因此可以通过相交的面积来调整出水的流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上出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下出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不出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A-A剖视图;图5、图6为实施例一中动芯片和静芯片的俯视图;图7、图8为实施例二中动芯片和静芯片的俯视图。其中1阀体;2阀杆;3动芯片;4静芯片;5进水孔;6弧形凸块;7止动块;8上出水孔;9下引水孔;10下出水孔;11上引水孔;12拨爪。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一种换向出水阀芯装置,包括安装在阀体1内的阀杆2、动芯片3和静芯片4,阀杆2通过拨爪12拨动动芯片3,动芯片3与其下部的静芯片4密封配合,所述阀体1的侧壁仅开设一个进水孔5,阀体1的内孔上部设有一个弧形凸块6,阀杆2的外壁对应于弧形凸块6设置有一个止动块7,动芯片3上设有上出水孔8,动芯片3的侧壁下部设有下引水孔9,静芯片4上设有下出水孔10,静芯片4的侧壁上部设有上引水孔11,上引水孔11的侧面与进水孔5相交,上出水孔8、下引水孔9、下出水孔10、上引水孔11均呈扇形,动芯片3上的上出水孔8和下引水孔9的中心线相差180°,静芯片4上的下出水孔10和上引水孔11的中心线相差90°。实施例二如图1、图2、图3、图4、图7、图8所示,一种换向出水阀芯装置,包括安装在阀体1内的阀杆2、动芯片3和静芯片4,阀杆2通过拨爪12拨动动芯片3,动芯片3与其下部的静芯片4密封配合,所述阀体1的侧壁仅开设一个进水孔5,阀体1的内孔上部设有一个弧形凸块6,阀杆2的外壁对应于弧形凸块6设置有一个止动块7,动芯片3上设有上出水孔8,动芯片3的侧壁下部设有下引水孔9,静芯片4上设有下出水孔10,静芯片4的侧壁上部设有上引水孔11,上引水孔11的侧面与进水孔5相交,上出水孔8、下引水孔9、下出水孔10、上引水孔11均呈扇形,动芯片3上的上出水孔8和下引水孔9的中心线相差90°,静芯片4上的下出水孔10和上引水孔11的中心线相差90°。上述实施例中,各连接件之间用密封圈连接密封。上述实施例中,静芯片4可与阀体1连接固定,也可与阀体1底部的密封圈连接固定。权利要求1.一种换向出水阀芯装置,包括安装在阀体(1)内的阀杆(2)、动芯片(3)和静芯片(4),阀杆(2)通过拨爪(12)拨动动芯片(3),动芯片(3)与其下部的静芯片(4)密封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的侧壁仅开设一个进水孔(5),阀体(1)的内孔上部设有一个弧形凸块(6),阀杆(2)的外壁对应于弧形凸块(6)设置有一个止动块(7),动芯片(3)上设有上出水孔(8),动芯片(3)的侧壁下部设有下引水孔(9),静芯片(4)上设有下出水孔(10),静芯片(4)的侧壁上部设有上引水孔(11),上引水孔(11)的侧面与进水孔(5)相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出水阀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出水孔(8)、下引水孔(9)、下出水孔(10)、上引水孔(11)均呈扇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向出水阀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芯片(3)上的上出水孔(8)和下引水孔(9)的中心线相差180°,静芯片(4)上的下出水孔(10)和上引水孔(11)的中心线相差90°。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向出水阀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芯片(3)上的上出水孔(8)和下引水孔(9)的中心线相差90°,静芯片(4)上的下出水孔(10)和上引水孔(11)的中心线相差90°。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向出水阀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芯片(3)上的上出水孔(8)和下引水孔(9)的中心线相差180°,静芯片(4)上的上引水孔(11)设有两个,两个上引水孔(11)的中心线相差180°,下出水孔(10)位于两个上引水孔(11)的中间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向出水阀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芯片(3)上的下引水孔(9)设有两个,两个下引水孔(9)的中心线相差180°,上出水孔(8)位于两个下引水孔(9)的中间,静芯片(4)上的下出水孔(10)和上引水孔(11)的中心线相差180°。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出水阀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芯片(4)与阀体(1)连接固定。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出水阀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芯片(4)与阀体(1)底部的密封圈连接固定。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换向出水阀芯装置,包括安装在阀体内的阀杆、动芯片和静芯片,阀杆通过拨爪拨动动芯片,动芯片与其下部的静芯片密封配合,所述阀体的侧壁仅开设一个进水孔,阀体的内孔上部设有一个弧形凸块,阀杆的外壁对应于弧形凸块设置有一个止动块,动芯片上设有上出水孔,动芯片的侧壁下部设有下引水孔,静芯片上设有下出水孔,静芯片的侧壁上部设有上引水孔,上引水孔的侧面与进水孔相交;该阀芯不仅结构更简单、安装更方便、性能更可靠,而且具有防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向出水阀芯装置,包括安装在阀体(1)内的阀杆(2)、动芯片(3)和静芯片(4),阀杆(2)通过拨爪(12)拨动动芯片(3),动芯片(3)与其下部的静芯片(4)密封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的侧壁仅开设一个进水孔(5),阀体(1)的内孔上部设有一个弧形凸块(6),阀杆(2)的外壁对应于弧形凸块(6)设置有一个止动块(7),动芯片(3)上设有上出水孔(8),动芯片(3)的侧壁下部设有下引水孔(9),静芯片(4)上设有下出水孔(10),静芯片(4)的侧壁上部设有上引水孔(11),上引水孔(11)的侧面与进水孔(5)相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火谋
申请(专利权)人:李火谋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2[中国|湖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