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59828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0 12:47
在铸造装置中,当进行合模时,由作为模具的固定模(12)和可动模(10)形成型腔(16)、溢流部(34)、冷却排气部(30)(气体排放部(30))。冷却排气部(30)经由溢流部(34)与型腔(16)连通。而且,溢流部(34)具有朝向与固定模(12)和可动模(10)的接合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熔体填充部(38、40)。

Casting device

In the casting device, when the mold is closed, the cavity (16), the overflow part (34), the cooling exhaust part (30) (the gas discharge part (30)) are formed by the fixed mold (12) and the movable mold (10). The cooling exhaust part (30)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cavity (16) through the overflow part (34). Furthermore, the overflow part (34) has a melt filling part (38, 40) extending in a direction orthogonal to the joint surfaces of the fixed die (12) and the movable die (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铸造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过固定模与可动模合模时所形成的型腔而得到铸造件的铸造装置。
技术介绍
通过在铸造装置的型腔内填充铝等金属的熔体(熔融金属),并且进行冷却固化而得到铸造件。在此,在将熔体填充于型腔时,有时型腔内的空气会卷入熔体内。若发生这样的情况,则会在铸造件中形成有气体缺陷。因此,导致铸造件的质量下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例如如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4-157055号中所记载的那样,在形成产品的产品部(型腔的一部分)中,在被熔体最后所填充的最终填充部位连接有使熔体溢流的多条溢流流道,而且,在溢流流道的下游侧设置有使型腔内的空气向大气排放的冷却排气部(气体排放部)。在该情况下,型腔内的空气被熔体挤出,之后,通过冷却排气部被排放至大气中。在这种铸造装置中,需要避免所溢流出的熔体被从冷却排气部排放。从该观点出发,如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4-157055号中所记载的那样,进行了在冷却排气部设置冷却结构的设计。这是因为,在该情况下通过冷却结构而使到达冷却排气部的熔体迅速地凝固。另外,如日本技术注册公报第3077039号中所记载的那样,设置具有一定程度容量的多个溢流部也有效。这是因为,在该情况下最初进入模具内而卷入型腔内的空气且温度下降的熔体被积存于溢流部。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若如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4-157055号中所记载的那样设置冷却结构,或者如日本技术注册公报第3077039号中所记载的那样增大溢流部的容量或增长冷却排气部的通路长度,则不易于实现模具的小型化、轻量化。即,在现有技术所涉及的铸造装置中,使得难以降低模具所需的成本这一问题显著化。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能够在溢流部的下游处促进熔体的凝固而实现冷却排气部的小型化的铸造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模具小型化、轻量化而降低模具所需的成本的铸造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铸造装置,其具有被定位固定的固定模和在接近或者远离所述固定模的方向上移动的可动模,在进行合模时由所述固定模和所述可动模形成型腔,其中,形成有气体排放部、溢流部和熔体出口,所述气体排放部的一端与所述型腔连通,并且另一端向大气敞开;所述溢流部介于所述气体排放部与所述型腔之间,供从所述型腔溢流出的熔体进入;所述熔体出口从所述型腔朝向所述溢流部,所述溢流部在与所述固定模和所述可动模的接合面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从型腔溢流出的熔体进入到熔体填充部。在此,熔体填充部在与固定模和可动模的接合面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因此,进入的熔体滞留而被填充。即,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熔体填充部,确保能够捕捉从型腔溢流出的熔体的空间。在此之后,推测熔体朝向气体排放部流动。即,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使熔体在溢流部中滞留较长的时间。而且,溢流部内的熔体的流动速度因此而下降,并且使温度比较快速地下降。因此,即使熔体到达了气体排放部,也会使其流动速度小且温度低,而且量少。因此,当熔体到达气体排放部内时,该熔体快速地凝固。因此,能够实现气体排放部的小型化。因而,由于能够实现模具的小型化和轻量化,作为其结果,能够降低模具所需的成本。另外,若将熔体填充部设置于距离型腔的熔体出口附近,则使熔体出口附近的熔体在一定程度上被保温。因此,能够维持所谓的冒口效果。优选为:熔体填充部分别被设置于固定模和可动模,并且固定模侧的熔体填充部与可动模侧的熔体填充部的位置为非对称位置。在该结构中,能够使熔体先流入任一方的熔体填充部,然后流入剩余一方的熔体填充部。即,使熔体的行进路径增长,滞留于溢流部内的滞留时间进一步增长。因此,由于易于使温度进一步下降,因此能够使熔体到达气体排放部内时的熔体进一步快速地凝固。另外,优选为:在接合面形成从型腔朝向溢流部的熔体出口,并且在相对于熔体出口向与接合面平行的方向偏移的位置形成连通溢流部与气体排放部的连通路径,而且,沿着接合面形成气体排放部。在这种结构中,一边使熔体的流动方向变化一边使其行进。因此,流动速度下降,从而能够防止熔体从模具溢出,即所谓的溢料。而且,在该情况下,熔体不易从溢流部向连通路径流动。换言之,易于使熔体滞留于熔体填充部。因此,使熔体难以到达连通路径、气体排放部,从而进一步有效地防止溢料。也可以在溢流部上,于熔体填充部的上游侧设置暂时积存从型腔溢流出的熔体的熔体积存部。在该情况下,通过熔体积存部而使溢流部的容量进一步增加。而且,由于使熔体进一步长时间地滞留于溢流部,因此难以使熔体到达连通路径、气体排放部,即使到达了气体排放部,也与上述同样而快速地凝固。在该情况下,可以使熔体出口设定为宽度随着从型腔朝向溢流部而变得狭窄。据此,在熔体进入溢流部之后使熔体立即扩散。因此,由于使熔体难以直线前进,因此易于使熔体流入熔体填充部。优选为:在使熔体出口的宽度狭窄的情况下,在该熔体出口上以随着从型腔朝向溢流部展开的方式设置有梯度。通过该梯度,即使在使熔体出口的宽度狭窄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熔体出口的横截面积恒定。因此,使排气速度恒定。根据本专利技术,构成为:溢流部介于型腔与气体排放部之间,供从所述型腔溢流出的熔体进入,在溢流部中包括在与固定模和可动模的接合面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熔体填充部。熔体填充部作为捕捉所进入的熔体的空间发挥功能。因此,熔体在溢流部内滞留较长的时间。在此期间,流动速度降低并且温度下降。因此,到达气体排放部的熔体的流动速度小且温度低。而且,量少。因此,能够使到达了气体排放部的熔体快速地凝固。因此,由于能够实现气体排放部的小型化,因此能够实现模具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其结果,能够降低模具所需的成本。附图说明图1构成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的可动模的整体概略主视图。图2是进行合模时的可动模和固定模的主要部分概略俯视图。图3是以与接合面正交的方向作为视角的熔体出口的概略俯视图。图4是得到的铸造件的整体概略主视图。图5是图4的铸造件的主要部分立体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铸造装置。图1是构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的可动模10的整体概略主视图,图2是进行合模时的可动模10和固定模12的主要部分概略俯视图。固定模12被定位固定,另一方面,可动模10在未图示的位移机构(例如,液压缸)的作用下,在接近或者远离固定模12的方向上移动。由于这种结构为公知结构,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在固定模12上形成有两个未图示的型腔形成部,并且在可动模10上形成有两个型腔形成部14a、14b。当进行合模时,固定模12侧的型腔形成部与可动模10侧的型腔形成部14a、14b重合,据此形成两个图2所示的型腔16。此外,在该图2中,仅示出型腔16的末端部,换言之,仅示出熔体L的流动方向的最下游侧。在该情况下,如图4所示,型腔16形成能够得到机动二轮车用发动机的侧方外壳18a、18b的形状。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铸造装置,其具有被定位固定的固定模(12)和在接近或者远离所述固定模(12)的方向上移动的可动模(10),在进行合模时由所述固定模(12)和所述可动模(10)形成型腔(16),其特征在于,/n形成有气体排放部(30)、溢流部(34)和熔体出口(42),其中,/n所述气体排放部(30)的一端与所述型腔(16)连通,并且另一端向大气敞开;/n所述溢流部(34)介于所述气体排放部(30)与所述型腔(16)之间,供从所述型腔(16)溢流出的熔体进入;/n所述熔体出口(42)从所述型腔(16)朝向所述溢流部(34),/n所述溢流部(34)具有在与所述固定模(12)和所述可动模(10)的接合面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熔体填充部(38、40)。/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330 JP 2017-0682141.一种铸造装置,其具有被定位固定的固定模(12)和在接近或者远离所述固定模(12)的方向上移动的可动模(10),在进行合模时由所述固定模(12)和所述可动模(10)形成型腔(16),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气体排放部(30)、溢流部(34)和熔体出口(42),其中,
所述气体排放部(30)的一端与所述型腔(16)连通,并且另一端向大气敞开;
所述溢流部(34)介于所述气体排放部(30)与所述型腔(16)之间,供从所述型腔(16)溢流出的熔体进入;
所述熔体出口(42)从所述型腔(16)朝向所述溢流部(34),
所述溢流部(34)具有在与所述固定模(12)和所述可动模(10)的接合面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熔体填充部(38、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模(12)和所述可动模(10)分别设有所述熔体填充部(38、40),并且所述固定模(12)侧的所述熔体填充部(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本吉则早乙女亮西村纯一川岛健太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