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给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59823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0 12:46
经皮给药装置具备给药部和支承体。给药部具备基体部及突起部,该基体部具有基体面,该突起部从基体面突出并具有周面,在该突起部的内部具有延伸到周面并在周面开口的流路。支承体具备构成为与给药的对象抵接的多个支承部。在与基体面对置的方向观察时,多个支承部以在相互相邻的支承部之间隔开间隙、并且在基体面与支承部之间隔开间隙的方式包围基体面。经皮给药装置构成为,能够沿着突起部的延伸方向,从由多个支承部包围的空间内的位置朝向空间外,使突起部相对于支承部相对地位移。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device

The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device has a drug delivery part and a support body. The administration part has a base part and a protrusion part, the base part has a base surface, the protrusion part protrudes from the base surface and has a peripheral surface, and the inner part of the protrusion part has a flow path extending to the peripheral surface and opening at the peripheral surface. The support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support parts which are formed to be butted with the drug administration object. When viewed in the direction facing the substrate, a plurality of supporting parts surround the substrate surface in a manner of separating a gap between adjacent supporting parts and separating a gap between the substrate surface and the supporting part. The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device is configured to move the protrusion relative to the support along the extension direction of the protrusion from the position in the space surrounded by a plurality of support parts towards the outside of the sp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经皮给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药剂的给药的经皮给药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将疫苗等药剂向体内给予的方法,已知有使用微针装置的方法。微针装置在基体部的表面具备突起部,该突起部具有朝向前端变尖的针状。使用微针装置的给药方法是通过将突起部刺入皮肤而在皮肤上形成孔、并从该孔将药剂送入皮内从而给予药剂的方法。由于突起部的长度是不到达皮肤中的真皮层的神经细胞的长度,因此在使用微针装置的给药方法中,与使用注射针向皮下给予药剂的方法相比,可抑制在皮肤上形成孔时的疼痛。在使用了微针装置的药剂的给药方式之一中,使用形成有沿着突起部的延伸方向贯通基体部和突起部的贯通孔的装置,经过贯通孔将液状的药剂向皮内给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这样的微针装置例如像注射针那样安装于注射筒而使用。在药剂的给药时,通过按压注射筒所具备的压件,使得填充于注射筒的外筒的药剂被朝向突起部按压,其结果,药剂经过贯通孔而从突起部的前端出来并进入皮内。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7086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将要解决的课题然而,皮肤中有的具有皱纹或松弛,也有的具有较高弹性。因此,有时难以将突起部充分刺入皮肤直至与突起部的长度相应的深度、或难以在给予药剂的期间将刺入皮肤的突起部的姿势保持为一定。因此,提出了使用具备微针装置和包围微针装置的环状的支承体的经皮给药装置进行药剂的给药。在使用经皮给药装置给予药剂时,给药者通过用支承体按压皮肤来拉伸被支承体包围的区域的皮肤,在向该区域刺入突起部之后,朝向突起部进行药剂的加压。这里,在药剂的加压持续的期间,从突起部排出的药剂以突起部为中心向皮内扩散。然而,由于支承体按压着皮肤,因此药剂难以向皮肤的比位于支承体下方的部分更靠外侧的位置扩散。结果,能够注入到皮内的药剂的量受到支承体所包围的区域的大小的限制。虽然如果增大具有环状的支承体的内径,则能够使药剂的注入量增大,但内径的扩大会导致在环的中央部、即突起部刺入的位置处支承体拉伸皮肤的能力降低、经皮给药装置的大型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增大药剂向皮肤的注入量的经皮给药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解决上述课题的经皮给药装置具备:给药部,具备基体部及突起部,该基体部具有基体面,该突起部从所述基体面突出并具有周面,在所述突起部的内部具有延伸到所述周面且在所述周面开口的流路;以及支承体,具备构成为与给药的对象抵接的多个支承部,其中,在与所述基体面对置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支承部以在相互相邻的所述支承部之间隔开间隙、并且在所述基体面与所述支承部之间隔开间隙的方式包围所述基体面,所述经皮给药装置构成为,能够沿着所述突起部的延伸方向,从由所述多个支承部包围的空间内的位置朝向所述空间外,使所述突起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相对地位移。根据上述构成,在药剂的给药时,在皮肤之中,在支承部的下方的区域、即被支承部按压的区域,药剂向包围突起部的区域的径向外侧的扩散被限制。另一方面,在支承部间的间隙的下方的区域,药剂越过该区域而向上述径向外侧扩散。因而,与使用闭环状且在环上不具有间隙的支承体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药剂向皮肤的注入量。以下的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进行药剂的顺畅的给药的经皮给药装置。解决上述课题的经皮给药装置具备:基体部,具有支承面;以及突起部,从所述支承面突出并具有周面,所述突起部具有在所述突起部的内部从所述突起部的基端朝向前端延伸的一个主流路、以及从所述主流路朝向所述周面延伸并在所述周面开口的多个副流路,所述主流路在该主流路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部之中,靠近所述突起部的基端的端部是贯通所述支承面的开口端,靠近所述突起部的前端的端部被封堵。根据上述构成,由于突起部具有在突起部的周面开口的多个副流路,因此供给到突起部的药剂在皮内的多个位置分散地排出。从突起部向皮内排出的药剂在细胞紧密地聚集的组织内扩散,因此相比于向一个部位集中地排出,向多个部位分散地排出会使药剂易于在皮内扩散,药剂从突起部向皮内出来时的阻力也变小。因此,能够进行药剂的顺畅的给药。解决上述课题的经皮给药装置具备:基体部,具有支承面;以及突起部,从所述支承面突出并具有周面,所述突起部具有在所述突起部的内部从所述突起部的基端朝向前端延伸的主流路、以及从所述主流路朝向所述周面延伸并在所述周面开口的副流路,所述主流路在该主流路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部之中,靠近所述突起部的基端的端部为贯通所述支承面的开口端,靠近所述突起部的前端的端部被封堵,在与所述副流路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中,所述副流路所划分的区域的面积为300μm2以上。根据上述构成,副流路的开口位于突起部的周面,药剂从该开口向皮内排出。在突起部刺入皮肤的状态下,皮内的组织在宽度方向上比突起部的长度方向更宽地延展,因此相比于如以往那样沿着突起部的长度方向的贯通孔的端部在突起部的尖端附近开口的构成,上述构成抑制药剂向皮下的泄漏而易于使药剂在皮内扩散。而且,通过使这样的副流路中的上述面积为300μm2以上,能够从副流路向皮内顺畅地排出药剂。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增大药剂向皮肤的注入量。附图说明图1是关于经皮给药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示出经皮给药装置的剖面构造的概略的图。图2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经皮给药装置示出给药部及支承体的俯视构造的图。图3是表示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经皮给药装置进行的药剂的给药步骤的图,并且是表示支承体配置于皮肤上的状态的图。图4是表示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经皮给药装置进行的药剂的给药步骤的图,并且是表示突起部刺入了皮肤的状态的图。图5是表示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经皮给药装置进行的药剂的给药步骤的图,并且是表示向皮肤注入了药剂的状态的图。图6是表示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经皮给药装置进行的药剂的给药步骤的图,并且是表示向皮肤注入了药剂的状态的图。图7是示意地表示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经皮给药装置给予药剂后的皮肤的表面的图。图8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经皮给药装置的其他方式示出给药部及支承体的俯视构造的图。图9是示意地表示使用上述其他方式的经皮给药装置给予药剂后的皮肤的表面的图。图10是表示使用上述其他方式的经皮给药装置进行的药剂的给药步骤的图,并且是表示向皮肤注入了药剂的状态的图。图11是表示使用上述其他方式的经皮给药装置进行的药剂的给药步骤的图,并且是表示向皮肤注入了药剂的状态的图。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经皮给药装置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实施例1-1的经皮给药装置中的支承部的配置的图。图14是表示实施例1-2的经皮给药装置中的支承部的配置的图。图15是表示实施例1-3的经皮给药装置中的支承部的配置的图。图16A是表示使用实施例1-1的经皮给药装置进行给药后的皮肤的表面的照片的图。图16B是示意地表示图16A中的凸区域和凹区域的配置的图。图17A是表示使用实施例1-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经皮给药装置,具备:/n给药部,具备基体部及突起部,该基体部具有基体面,该突起部从所述基体面突出并具有周面,在所述突起部的内部具有延伸到所述周面且在所述周面开口的流路;以及/n支承体,具备构成为与给药的对象抵接的多个支承部,其中,/n在与所述基体面对置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支承部以在相互相邻的所述支承部之间隔开间隙、并且在所述基体面与所述支承部之间隔开间隙的方式包围所述基体面,/n所述经皮给药装置构成为,能够沿着所述突起部的延伸方向,从由所述多个支承部包围的空间内的位置朝向所述空间外,使所述突起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相对地位移。/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331 JP 2017-072234;20170331 JP 2017-072235;201.一种经皮给药装置,具备:
给药部,具备基体部及突起部,该基体部具有基体面,该突起部从所述基体面突出并具有周面,在所述突起部的内部具有延伸到所述周面且在所述周面开口的流路;以及
支承体,具备构成为与给药的对象抵接的多个支承部,其中,
在与所述基体面对置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支承部以在相互相邻的所述支承部之间隔开间隙、并且在所述基体面与所述支承部之间隔开间隙的方式包围所述基体面,
所述经皮给药装置构成为,能够沿着所述突起部的延伸方向,从由所述多个支承部包围的空间内的位置朝向所述空间外,使所述突起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相对地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皮给药装置,其中,
在从与所述基体面对置的方向观察时,
全部所述支承部位于内部的圆为第1多个虚拟的圆,所述第1多个虚拟的圆之中具有最小半径的所述圆为最外圆,
以所述基体面的中心为中心、且任何所述支承部都不位于内部的圆为第2多个虚拟的圆,所述第2多个虚拟的圆之中具有最大半径的所述圆为最内圆,
各支承部的与所述对象相接的区域的面积的合计相对于所述最外圆与所述最内圆之间的区域的面积的比为0.2以上且0.8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经皮给药装置,其中,
在所述突起部的延伸方向上,各支承部的与所述对象相接的端部的位置相互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经皮给药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支承部包含第1支承部与第2支承部,
在所述突起部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1支承部的与所述对象相接的端部的位置与所述第2支承部的所述端部的位置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经皮给药装置,其中,
在从与所述基体面对置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支承部构成单个图样的一部分。


6.一种经皮给药装置,具备:
基体部,具有支承面;以及
突起部,从所述支承面突出并具有周面,
所述突起部具有在所述突起部的内部从所述突起部的基端朝向前端延伸的一个主流路、以及从所述主流路朝向所述周面延伸并在所述周面开口的多个副流路,
所述主流路在该主流路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部之中,靠近所述突起部的基端的端部是贯通所述支承面的开口端,靠近所述突起部的前端的端部被封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经皮给药装置,其中,
从所述副流路的所述开口所划分的区域的重心到所述支承面的、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儿玉贤洋
申请(专利权)人: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