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弧立框结构及其组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59168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0 09:3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圆弧立框结构及其组装方法,涉及房屋吊顶领域,包括第一弧形木塑板和第二弧形木塑板,以及连接第一弧形木塑板和第二弧形木塑板的第一PVC发泡板;第一PVC发泡板弯曲变形以使第一PVC发泡板与第一弧形木塑板贴合,并且第一PVC发泡板与第二弧形木塑板贴合;还包括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第一紧固件进入第一PVC发泡板和第一弧形木塑板来连接第一PVC发泡板和第一弧形木塑板,第二紧固件进入第一PVC发泡板和第二弧形木塑板来连接第一PVC发泡板和第二弧形木塑板;还包括第二PVC发泡板,第二PVC发泡板弯曲变形以使第二PVC发泡板与第一PVC发泡板贴合。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圆弧造型的吊顶,提高吊顶效率。

An arc frame structure and its assembly method

The arc vertical frame structure and assembly method of the invention relate to the field of house ceiling, including the first arc wood plastic board and the second arc wood plastic board, and the first PVC foam board connecting the first arc wood plastic board and the second arc wood plastic board; the first PVC foam board is bent and deformed to make the first PVC foam board and the first arc wood plastic board fit, and the first PVC foam board and the second arc wood plastic board The first fastener enters the first PVC foam board and the first arc wood plastic board to connect the first PVC foam board and the first arc wood plastic board, the second fastener enters the first PVC foam board and the second arc wood plastic board to connect the first PVC foam board and the second arc wood plastic board; the second fastener also includes the second PVC foam board and the second PVC foam board to bend and deform So that the second PVC foam board is fitted with the first PVC foam board. The invention can realize the arc shaped ceiling and improve the ceiling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圆弧立框结构及其组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房屋吊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圆弧立框结构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房屋吊顶的墙壁拐角处均为直角,而随着人们审美的多样化,有些特定的吊顶项目中客户要求房屋吊顶的墙壁拐角处为圆弧造型。吊顶结构需要连接上位板和下位板的立框结构,为了实现圆弧造型的吊顶,同时便于吊顶结构的安装,需要提供一种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的立框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圆弧立框结构及其组装方法,能够实现圆弧造型的吊顶,同时便于吊顶结构的安装。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圆弧立框结构,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第一弧形木塑板和第二弧形木塑板,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弧形木塑板和第二弧形木塑板的第一PVC发泡板;所述第一PVC发泡板弯曲变形以使所述第一PVC发泡板的内侧表面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弧形木塑板外侧的弧形表面贴合,并且所述第一PVC发泡板内侧表面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弧形木塑板外侧的弧形表面贴合;还包括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在外力的作用下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的外侧进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的上端和所述第一弧形木塑板的内部来连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和第一弧形木塑板,所述第二紧固件在外力的作用下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的外侧进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弧形木塑板的内部来连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和第二弧形木塑板;还包括第二PVC发泡板,所述第二PVC发泡板弯曲变形以使所述第二PVC发泡板的内侧表面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外侧的弧形表面的上端贴合从而遮盖所述第一紧固件;还包括第三紧固件,所述第三紧固件在外力的作用下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的内侧进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的上端和所述第二PVC发泡板来连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和第二PVC发泡板。进一步,所述第一弧形木塑板和第二弧形木塑板的厚度为18mm。进一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的厚度为5mm。进一步,所述第一紧固件、第二紧固件和第三紧固件为螺丝钉。进一步,还包括L型角码,所述L型角码的竖直段的内侧表面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外侧的弧形表面的下端抵接,螺丝钉从所述L型角码的竖直段的外侧拧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弧形木塑板来将所述L型角码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和所述第二弧形木塑板进行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一弧形木塑板、第一PVC发泡板和第二PVC发泡板的顶面平齐。进一步,所述第二弧形木塑板、第一PVC发泡板和L型角码的水平段的底面平齐。上述圆弧立框结构的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使所述第一PVC发泡板弯曲变形以将所述第一PVC发泡板的内侧表面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弧形木塑板外侧的弧形表面贴合,并将所述第一PVC发泡板的内侧表面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弧形木塑板外侧的弧形表面贴合;用螺丝钉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的外侧拧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的上端和所述第一弧形木塑板的内部来连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和第一弧形木塑板,用螺丝钉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的外侧拧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弧形木塑板的内部来连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和第二弧形木塑板;使所述第二PVC发泡板弯曲变形以将所述第二PVC发泡板的内侧表面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外侧的弧形表面的上端贴合从而遮盖连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和第一弧形木塑板的所述螺丝钉,用螺丝钉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的内侧拧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的上端和所述第二PVC发泡板来连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和第二PVC发泡板;将所述L型角码的竖直段的内侧表面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外侧的弧形表面的下端抵接,用螺丝钉从所述L型角码的竖直段的外侧拧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弧形木塑板来将所述L型角码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和所述第二弧形木塑板进行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圆弧立框结构为圆弧造型,将其作为连接上位板和下位板的框体能够实现圆弧造型的吊顶;而且该圆弧立框结构组装简单方便,在工厂组装完成后的圆弧立框结构为模块化的结构,将其运到施工现场后连接上位板和下位板即可,能实现快速吊顶装配,大大提高吊顶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圆弧立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弧形木塑板;2-第二弧形木塑板;3-第一PVC发泡板;4-第一紧固件;5-第二紧固件;6-第二PVC发泡板;7-第三紧固件;8-L型角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简要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圆弧立框结构,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第一弧形木塑板1和第二弧形木塑板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弧形木塑板1和第二弧形木塑板2的第一PVC发泡板3,第一弧形木塑板1和第二弧形木塑板2分别用于将立框结构与上位板和下位板进行连接,第一PVC发泡板3由于自身材料的属性,具有较好的塑弾性,便于弯曲造型为圆弧形;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弯曲变形以使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内侧表面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弧形木塑板1外侧的弧形表面贴合,并且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内侧表面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弧形木塑板2外侧的弧形表面贴合;还包括第一紧固件4和第二紧固件5,所述第一紧固件4在外力的作用下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外侧进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上端和所述第一弧形木塑板1的内部来连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和第一弧形木塑板1,所述第二紧固件5在外力的作用下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外侧进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弧形木塑板2的内部来连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和第二弧形木塑板2;立框结构上端的第一紧固件4的外侧表面属于吊顶结构的可视范围,为保证吊顶的美观度,需要将其遮盖,因此还包括第二PVC发泡板6,同理第二PVC发泡板6由于自身材料的属性,具有较好的塑弾性,便于弯曲造型为圆弧形,所述第二PVC发泡板6弯曲变形以使所述第二PVC发泡板6的内侧表面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外侧的弧形表面的上端贴合从而遮盖所述第一紧固件4;还包括第三紧固件7,用于固定所述第二PVC发泡板6,所述第三紧固件7在外力的作用下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内侧进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上端和所述第二PVC发泡板6来连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和第二PVC发泡板6。所述圆弧立框结构的各组成部件的尺寸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弧形木塑板1和第二弧形木塑板2的厚度为18mm,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厚度为5mm。所述第一紧固件4、第二紧固件5和第三紧固件7可以选择常规的装修紧固件,如螺丝钉、射钉等,优选的为螺丝钉。为加强立框结构与下位板的连接,还包括L型角码8,所述L型角码8的竖直段的内侧表面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外侧的弧形表面的下端抵接,螺丝钉从所述L型角码8的竖直段的外侧拧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弧形木塑板2来将所述L型角码8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和所述第二弧形木塑板2进行连接。安装的时候,将L型角码8的水平段与下位板通过螺丝钉连接从而能够加强立框结构与下位板的连接。为了便于定位连接,所述第一弧形木塑板1、第一PVC发泡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圆弧立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第一弧形木塑板(1)和第二弧形木塑板(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弧形木塑板(1)和第二弧形木塑板(2)的第一PVC发泡板(3);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弯曲变形以使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内侧表面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弧形木塑板(1)外侧的弧形表面贴合,并且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内侧表面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弧形木塑板(2)外侧的弧形表面贴合;还包括第一紧固件(4)和第二紧固件(5),所述第一紧固件(4)在外力的作用下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外侧进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上端和所述第一弧形木塑板(1)的内部来连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和第一弧形木塑板(1),所述第二紧固件(5)在外力的作用下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外侧进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弧形木塑板(2)的内部来连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和第二弧形木塑板(2);还包括第二PVC发泡板(6),所述第二PVC发泡板(6)弯曲变形以使所述第二PVC发泡板(6)的内侧表面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外侧的弧形表面的上端贴合从而遮盖所述第一紧固件(4);还包括第三紧固件(7),所述第三紧固件(7)在外力的作用下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内侧进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上端和所述第二PVC发泡板(6)来连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和第二PVC发泡板(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弧立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第一弧形木塑板(1)和第二弧形木塑板(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弧形木塑板(1)和第二弧形木塑板(2)的第一PVC发泡板(3);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弯曲变形以使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内侧表面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弧形木塑板(1)外侧的弧形表面贴合,并且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内侧表面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弧形木塑板(2)外侧的弧形表面贴合;还包括第一紧固件(4)和第二紧固件(5),所述第一紧固件(4)在外力的作用下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外侧进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上端和所述第一弧形木塑板(1)的内部来连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和第一弧形木塑板(1),所述第二紧固件(5)在外力的作用下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外侧进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弧形木塑板(2)的内部来连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和第二弧形木塑板(2);还包括第二PVC发泡板(6),所述第二PVC发泡板(6)弯曲变形以使所述第二PVC发泡板(6)的内侧表面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外侧的弧形表面的上端贴合从而遮盖所述第一紧固件(4);还包括第三紧固件(7),所述第三紧固件(7)在外力的作用下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内侧进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上端和所述第二PVC发泡板(6)来连接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和第二PVC发泡板(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弧立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木塑板(1)和第二弧形木塑板(2)的厚度为18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弧立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的厚度为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弧立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件(4)、第二紧固件(5)和第三紧固件(7)为螺丝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圆弧立框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L型角码(8),所述L型角码(8)的竖直段的内侧表面与所述第一PVC发泡板(3)外侧的弧形表面的下端抵接,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欣欣丁泽成王文广周东珊周华君步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