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地下水再利用抗浮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57964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17 22: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地下室地下水再利用抗浮系统,通过设置砂石基底透水带将地下水引至所述集水管内;并通过所述潜水泵、所述抽排水管、所述回灌管及所述潜灌管将地下水引至回灌井及绿地内,以回灌地层或重复利用的方式充分利用了地下水资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降低抗浮水位,最终由地下室自重来抵抗地下水浮力,取消抗浮锚杆,降低工程造价,同时实现了节能减排。

Anti floating system for groundwater reuse in basement

The utility model proposes an anti floating system for the reuse of underground water in the basement, which leads the underground water to the water collecting pipe by setting permeable belt of sandstone base, and leads the underground water to the reinjection well and green ground by the submersible pump, the drainage pipe, the reinjection pipe and the submersible irrigation pipe, so as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underground water resources by reinjection of the stratum or by reuse It can reduce the anti floating water level, resist the buoyancy of groundwater by the basement self weight, cancel the anti floating anchor, reduce the project cost, and achiev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室地下水再利用抗浮系统
本技术属于排水抗浮
,尤其涉及一种地下室地下水再利用抗浮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目前地下室深度不断加深,地下水对地下室的浮力作用影响随深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对于埋深30米,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地下室,按室外坪以下2米计算,其基础底板的水压力约为280kPa,基础底板的筏板厚度为满足抗浮要求需要较大的厚度。对于裙房地下室,其自重一般难以满足抗浮要求,在基础底板下设置抗浮桩或抗浮锚杆是目前解决抗浮问题的传统做法。由于抗浮锚杆或抗浮桩施工质量等原因,基底渗水情况时常发生,地下室的的渗水将加速混凝土内钢筋的锈蚀,减少建筑物的实用寿命,且现有技术中部分在基础底板下设置积水沟槽,汇集地下水后采用机械排水或人工排水的方式将地下水自地下室结构内疏排至市政管道,造成了资源浪费;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地下室地下水再利用抗浮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地下室地下水再利用抗浮系统。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地下室地下水再利用抗浮系统,包括基础底板及地下室侧壁;所述基础底板下方间隔设置有若干砂石基底透水带;所述地下室侧壁的外侧一周设置有基坑肥槽,所述基坑肥槽底部设置有集水管;所述砂石基底透水带与所述集水管连通,以将地下水引至所述集水管内;所述集水管内设置有潜水泵,所述基坑肥槽内设置有抽排水井,所述抽排水井内设置有抽排水管,所述抽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潜水泵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地下室地下水再利用抗浮系统还包括回灌井及铺设于绿地内的潜灌管,所述回灌井内设置有回灌管,所述抽排水管的另一端通过三通阀分别与所述潜灌管与所述回灌管连通。作为优选,所述基坑肥槽的外侧一周设置有纵向止水帷幕。作为优选,所述基坑肥槽的上部及所述基坑肥槽的下部均设置有黏土隔水层。作为优选,所述集水管内间隔设置有加强筋板,所述加强筋板的中心及底部分别设置有中部过水孔及底部过水孔。作为优选,所述集水管的截面为矩形。作为优选,所述加强筋板的顶角处还设置有角部过水孔。作为优选,所述集水管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作为优选,所述绿地内铺设有蓄水砂垫。作为优选,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抽排水井底部设置有孔隙水压计,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潜水泵及孔隙水压计连接。作为优选,所述抽排水井设置有2至3个。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地下室地下水再利用抗浮系统,通过砂石基底透水带将地下水引至所述集水管内;并通过所述潜水泵、所述抽排水管、所述回灌管及所述潜灌管将地下水引至回灌井及绿地内,以回灌地层或重复利用的方式充分利用了地下水资源,实现了降低抗浮水位,最终由地下室自重来抵抗地下水浮力,取消抗浮锚杆,降低工程造价,同时实现了节能减排。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地下室地下水再利用抗浮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2的B-B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集水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基础底板;2、地下室侧壁;3、砂石基底透水带;4、基坑肥槽;41、集水管;411、潜水泵;412、加强筋板;4121、中部过水孔;4122、底部过水孔;4123、角部过水孔;42、抽排水井;421、抽排水管;43、黏土隔水层;44、纵向止水帷幕;5、回灌井;51、回灌管;6、绿地;61、潜灌管;62、蓄水砂垫;7、控制室;71、控制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一种地下室地下水再利用抗浮系统,包括基础底板1及地下室侧壁2;所述基础底板1下方间隔设置有若干砂石基底透水带3,优选地,所述砂石基底透水带3宽为10-50cm,厚度为10-30cm的碎石或强风化砂,所述砂石基底透水带3按间距20-30m间距横向及纵向布置;所述地下室侧壁2的外侧一周设置有基坑肥槽4,所述基坑肥槽4底部设置有集水管41;所述砂石基底透水带3与所述集水管41连通,以将地下水引至所述集水管41内;所述集水管41内设置有潜水泵411,所述基坑肥槽4内设置有抽排水井42,所述抽排水井42内设置有抽排水管421,所述抽排水管421的一端与所述潜水泵411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地下室地下水再利用抗浮系统还包括回灌井5,以及铺设于绿地6内的潜灌管61及蓄水砂垫62,所述回灌井5内设置有回灌管51,所述抽排水管421的另一端通过三通阀分别与所述潜灌管61与所述回灌管51连通,其中,根据基坑开挖至基础底板1时的涌水量(地下水量)设置所述回灌井5的数量,所述回灌井5直径设置为60-80cm,所述回灌井5应揭露或穿过砂层等含水层,一般含水砂层渗透系数为10-30m/d,竖向厚度1m时,每天可以回灌地下水约200-300m3;所述抽排水井42优选设置为2至3个且井壁具有良好的隔水性,根据所述基础底板1下方地下水涌水情况,在涌水明显处进行注浆封堵,减少地下水的涌水。当社区绿地6需要灌溉时,调节所述三通阀将地下水通过所述潜灌管61从地下将水导流至所述蓄水砂垫62中(所述基础底板1下的地下水一般为较为洁净的淡水资源),通过种植土及绿植的毛细效应或根系为植物提供水分,该潜灌方法可以避免所述潜灌管61结冰,且不影响社区居民在绿地6上的休闲活动;当社区不需要用水时,通过所述三通阀关闭所述潜灌管61,打开所述回灌管51,将地下水通过所述回灌管51回灌至含水砂层中,对地下水进行回补(采用基底下地下水对第四系土层进行回灌,也可以保证第四系含水层的水质)。进一步地,所述基坑肥槽4的外侧一周设置有纵向止水帷幕44,其中,所述纵向止水帷幕44优选为TRD,所述纵向止水帷幕44可由旋喷桩替代;所述基坑肥槽4的上部及所述基坑肥槽4的下部均设置有黏土隔水层43,其中,所述黏土隔水层43的厚度大于等于100cm,所述基坑肥槽4下部的所述黏土隔水层43优选设置为两层用于隔绝地表水下渗,所述基坑肥槽4下部的所述黏土隔水层43的顶标高要在基岩面或不透水层顶面的标高下面,可有效减少地下水向上汇集;为减少周边地层向基坑肥槽4的涌水,利用所述旋喷桩或所述纵向止水帷幕44作为横向截水体系,利用所述黏土隔水层43作为竖向截水体系。进一步地,所述集水管41的截面为矩形,所述集水管41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所述集水管41内间隔设置有加强筋板412,所述加强筋板412的中心及底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室地下水再利用抗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底板及地下室侧壁;所述基础底板下方间隔设置有若干砂石基底透水带;所述地下室侧壁的外侧一周设置有基坑肥槽,所述基坑肥槽底部设置有集水管;所述砂石基底透水带与所述集水管连通,以将地下水引至所述集水管内;所述集水管内设置有潜水泵,所述基坑肥槽内设置有抽排水井,所述抽排水井内设置有抽排水管,所述抽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潜水泵的出水口连通;/n所述地下室地下水再利用抗浮系统还包括回灌井及铺设于绿地内的潜灌管,所述回灌井内设置有回灌管,所述抽排水管的另一端通过三通阀分别与所述潜灌管与所述回灌管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室地下水再利用抗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底板及地下室侧壁;所述基础底板下方间隔设置有若干砂石基底透水带;所述地下室侧壁的外侧一周设置有基坑肥槽,所述基坑肥槽底部设置有集水管;所述砂石基底透水带与所述集水管连通,以将地下水引至所述集水管内;所述集水管内设置有潜水泵,所述基坑肥槽内设置有抽排水井,所述抽排水井内设置有抽排水管,所述抽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潜水泵的出水口连通;
所述地下室地下水再利用抗浮系统还包括回灌井及铺设于绿地内的潜灌管,所述回灌井内设置有回灌管,所述抽排水管的另一端通过三通阀分别与所述潜灌管与所述回灌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地下水再利用抗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肥槽的外侧一周设置有纵向止水帷幕。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下室地下水再利用抗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肥槽的上部及所述基坑肥槽的下部均设置有黏土隔水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室地下水再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寿迎王殿斌闫强刚董成祥于波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