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杜卓承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脚蹬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57732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17 2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脚蹬轮,涉及童车零部件领域,该新型脚蹬轮,包括车身、扶手和车头,所述车头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方形管,所述车身活动套接在方形管的表面,所述车身的底部活动镶嵌有第一轴承,所述方形管的底部贯穿第一轴承并与中轮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中轮的顶部与第一轴承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中轮的顶部通过螺丝与方形管固定连接,所述中轮的内部设置有插槽,所述插槽的内壁与方形管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中轮的轴线位置处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二轴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左偏轮、右偏轮、中轮、方形管和支撑方管,解决了由于前叉与脚蹬轮之间连接比较复杂,导致脚蹬轮和前叉的拆装比较费时费力的问题。

A new type of pedal wheel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new pedal wheel, which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children's car parts. The new pedal wheel includes a body, a handrail and a car head. The bottom of the car head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a square pipe, the car body is movably sleev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square pipe, the bottom of the car body is movably inlaid with a first bearing, and the bottom of the square pipe penetrates the first bearing and moves with the inner wall of the middle wheel The top of the middle wheel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square tube by screws, the inner part of the middle wheel is provided with slots, the inner wall of the slots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square tube, the axial position of the middle wheel is provided with a positioning groove, and the inner part of the positioning groov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bearing. The utility model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of the pedal wheel and the front fork are time-consuming and laborious due to the complex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ront fork and the pedal wheel by setting the left deflection wheel, the right deflection wheel, the middle wheel, the square pipe and the support square pi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脚蹬轮
本技术涉及童车零部件
,具体为一种新型脚蹬轮。
技术介绍
童车的前动力轮一般为脚蹬轮,当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可以由大人推动车子来进行使用,当孩子大一点,可以由孩子自行脚蹬锻炼孩子的腿部以及脚蹬能力,童车用脚蹬轮一般包括两个脚蹬、脚蹬轮和前叉等三个主要部分,前叉与车轴连接,通过前叉与脚蹬轮连接。目前市场上的童车大都是通过车轴与前叉互相配合来完成脚蹬轮的转动连接,由于前叉与脚蹬轮之间连接比较复杂,导致脚蹬轮和前叉的拆装比较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脚蹬轮,解决了由于前叉与脚蹬轮之间连接比较复杂,导致脚蹬轮和前叉的拆装比较费时费力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脚蹬轮,包括车身、扶手和车头,所述车头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方形管,所述车身活动套接在方形管的表面,所述车身的底部活动镶嵌有第一轴承,所述方形管的底部贯穿第一轴承并与中轮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中轮的顶部与第一轴承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中轮的顶部通过螺丝与方形管固定连接,所述中轮的内部设置有插槽,所述插槽的内壁与方形管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中轮的轴线位置处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二轴承,所述中轮的表面分别活动套接有左偏轮和右偏轮,所述左偏轮位于右偏轮的左侧,所述左偏轮靠近中轮一侧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方管,所述支撑方管的右端贯穿中轮并延伸至右偏轮的内部,所述第二轴承活动套接在支撑方管的表面,所述支撑方管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螺栓,所述左偏轮和右偏轮均活动套接在螺栓的表面,所述螺栓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帽,所述螺帽位于右偏轮的右侧,所述左偏轮和右偏轮均通过螺栓与中轮活动连接。优选的,所述插槽为方形槽,所述插槽的形状与方形管的形状相适配。优选的,所述支撑方管为方形,所述方形管位于支撑方管的背面,所述左偏轮的水平轴线、右偏轮的水平轴线和中轮的水平轴线均与支撑方管的水平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优选的,所述支撑方管的四个拐角均与第二轴承的内壁搭接。优选的,所述右偏轮对应支撑方管位置处开设有活动槽,所述支撑方管活动连接在活动槽的内部,所述活动槽为方形槽。(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脚蹬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左偏轮、右偏轮、中轮、方形管和支撑方管,在使用时,用脚踩压右侧的脚踏时,脚踏带动右偏轮绕第二轴承转动,右偏轮通过支撑方管带动左偏轮绕第二轴承转动,即可通过支撑方管支撑和连接左偏轮与右偏轮,实现左偏轮和右偏轮同时在中轮表面转动的目的,达到了由中轮、左偏轮和右偏轮组成的脚蹬轮组装方式简单,不用前叉配合使用即可完成脚蹬轮转动的目的,解决了由于前叉与脚蹬轮之间连接比较复杂,导致脚蹬轮和前叉的拆装比较费时费力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方形杆位置处右剖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轴承位置处右剖图;图4为本技术螺栓位置处正剖图。图中:1、车身;2、扶手;3、车头;4、方形管;5、第一轴承;6、中轮;7、插槽;8、定位槽;9、第二轴承;10、左偏轮;11、右偏轮;12、支撑方管;13、螺栓;14、螺帽;15、活动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脚蹬轮,包括车身1、扶手2和车头3,通过扶手2可从车身1后方推动推车,车头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方形管4,通过方形管4使车头3与中轮6在竖直方向间接性固定连接,车身1活动套接在方形管4的表面,车身1的底部活动镶嵌有第一轴承5,使车头3带动中轮6转动时更加省力,方形管4的底部贯穿第一轴承5并与中轮6的内壁活动连接,中轮6的顶部与第一轴承5的内壁活动连接,中轮6的顶部通过螺丝与方形管4固定连接,保证在安装完成后中轮6与方形管4不会分离,中轮6的内部设置有插槽7,中轮6内部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结构强度,由加强筋形成插槽7,插槽7的内壁与方形管4的表面活动连接,中轮6的轴线位置处设置有定位槽8,定位槽8与插槽7均与中轮6为一体注塑而成,定位槽8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二轴承9,第二轴承9位于方形管4的右侧,且第二轴承9位于中轮6的圆心位置处,方形管4偏离中轮6的圆心,中轮6的表面分别活动套接有左偏轮10和右偏轮11,左偏轮10和右偏轮11起到支撑在地面的作用,左偏轮10位于右偏轮11的左侧,左偏轮10靠近中轮6一侧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方管12,支撑方管12与方形管4垂直,支撑方管12的右端贯穿中轮6并延伸至右偏轮11的内部,第二轴承9活动套接在支撑方管12的表面,支撑方管12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螺栓13,左偏轮10和右偏轮11均活动套接在螺栓13的表面,螺栓13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帽14,螺帽14位于右偏轮11的右侧,左偏轮10和右偏轮11均通过螺栓13与中轮6活动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插槽7为方形槽,插槽7的形状与方形管4的形状相适配,通过插槽7保证方形管4在插槽7内部无法转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支撑方管12为方形,方形管4位于支撑方管12的背面,左偏轮10的水平轴线、右偏轮11的水平轴线和中轮6的水平轴线均与支撑方管12的水平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左偏轮10、右偏轮11和中轮6的圆心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支撑方管12的四个拐角均与第二轴承9的内壁搭接,保证支撑方管12更加容易在中轮6内部转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右偏轮11对应支撑方管12位置处开设有活动槽15,支撑方管12活动连接在活动槽15的内部,活动槽15为方形槽,使右偏轮11与支撑方管12不会打滑,不会发生相对转动。在使用时,由右偏轮11、左偏轮10和中轮6组成脚踏轮,绕方形管4转动车头3时,通过第一轴承5和方形管4即可使车身1保持不动的同时实现脚踏轮转动,由于方形管4为方形插在插槽7内,即可保证方形管4带动脚踏轮同时同向转动,踩压右偏轮11连接的脚踏时,脚踏带动右偏轮11绕中轮6的外表面转动,右偏轮11通过活动槽15带动支撑方管12同时绕中轮6的水平轴线转动,支撑方管12与左偏轮10固定连接,即可实现左偏轮10与右偏轮11同时转动,即可完成脚蹬轮的转动与转弯,拆卸时,拧松螺帽14即可从左侧取出螺栓13使右偏轮11与左偏轮10分离,拧松螺丝即可使中轮6与方形管4分离,即可将第一轴承5取下,安装时,将第一轴承5套在中轮6顶部,将车身1套在方形管4表面,将方形管4插入中轮6的插槽7内部,即可拧紧中轮6顶部的螺丝,在将螺栓13插入支撑方管12内,将支撑方管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脚蹬轮,包括车身(1)、扶手(2)和车头(3),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头(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方形管(4),所述车身(1)活动套接在方形管(4)的表面,所述车身(1)的底部活动镶嵌有第一轴承(5),所述方形管(4)的底部贯穿第一轴承(5)并与中轮(6)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中轮(6)的顶部与第一轴承(5)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中轮(6)的顶部通过螺丝与方形管(4)固定连接,所述中轮(6)的内部设置有插槽(7),所述插槽(7)的内壁与方形管(4)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中轮(6)的轴线位置处设置有定位槽(8),所述定位槽(8)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二轴承(9),所述中轮(6)的表面分别活动套接有左偏轮(10)和右偏轮(11),所述左偏轮(10)位于右偏轮(11)的左侧,所述左偏轮(10)靠近中轮(6)一侧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方管(12),所述支撑方管(12)的右端贯穿中轮(6)并延伸至右偏轮(11)的内部,所述第二轴承(9)活动套接在支撑方管(12)的表面,所述支撑方管(12)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螺栓(13),所述左偏轮(10)和右偏轮(11)均活动套接在螺栓(13)的表面,所述螺栓(13)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帽(14),所述螺帽(14)位于右偏轮(11)的右侧,所述左偏轮(10)和右偏轮均通过螺栓(13)与中轮(6)活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脚蹬轮,包括车身(1)、扶手(2)和车头(3),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头(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方形管(4),所述车身(1)活动套接在方形管(4)的表面,所述车身(1)的底部活动镶嵌有第一轴承(5),所述方形管(4)的底部贯穿第一轴承(5)并与中轮(6)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中轮(6)的顶部与第一轴承(5)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中轮(6)的顶部通过螺丝与方形管(4)固定连接,所述中轮(6)的内部设置有插槽(7),所述插槽(7)的内壁与方形管(4)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中轮(6)的轴线位置处设置有定位槽(8),所述定位槽(8)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二轴承(9),所述中轮(6)的表面分别活动套接有左偏轮(10)和右偏轮(11),所述左偏轮(10)位于右偏轮(11)的左侧,所述左偏轮(10)靠近中轮(6)一侧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方管(12),所述支撑方管(12)的右端贯穿中轮(6)并延伸至右偏轮(11)的内部,所述第二轴承(9)活动套接在支撑方管(12)的表面,所述支撑方管(12)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螺栓(13),所述左偏轮(10)和右偏轮(11)均活动套接在螺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卓承
申请(专利权)人:杜卓承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