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接触感染的洗手龙头,安装在一水管的末端,包含有:一座体,螺锁于该水管的外罩上,该座体利用一通道孔将内水流通道与外水流通道连通,该内水流通道上端开口与该水管相通,该外水流通道下端开口是出水口,该座体的内水流通道中设有一挡水块,该挡水块具有开口且卡设于该座体的通道孔上方;一旋转座,位于该挡水块的下方且与该座体同轴枢接,该旋转座上端设一可将挡水块的开口开启或封闭的旋块,该旋转座的下端具有一外棘轮;一旋钮,设于该旋转座的下端且具有可与上述外棘轮卡合的内棘轮,一螺丝将该旋锁于该旋转座的下端。上述结构解决习知洗手龙头的旋钮位于洗手龙头上方,以致使用者频繁接触后容易交叉感染细菌或病毒的技术问题。(*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洗手龙头,特别是一种防接触感染的洗手龙头。
技术介绍
一般公众场所的水源供应,系利用一洗手龙头,接上一水管,用以供应自来水或地下水。习知的洗手龙头,请参阅图1,其控制洗手龙头出水的旋钮1,位于洗手龙头之上方,使用者利用手部旋转旋钮1,以控制洗手龙头出水。一般位于公众场所的洗手龙头,其使用者相当繁多,因此习知洗手龙头的旋钮1在经过不同使用者的手部接触之后,容易成为细菌与病毒的温床,而成为不同使用者彼此之间的接触感染源,造成使用者有可能因此而接触到流行性感冒病毒,甚至是非典型肺炎病毒。使用者在洗完手后,需要将洗手龙头的旋钮1旋转关上,因此使用者可能又会接触到不洁的旋钮1,导致再次接触到细菌或病毒。显然,习知的洗手龙头无法避免使用者间透过旋钮1而间接接触感染细菌或病毒。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接触感染的洗手龙头,解决习知洗手龙头的旋钮位于洗手龙头上方,以致使用者频繁接触后容易交叉感染细菌或病毒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接触感染的洗手龙头,安装在一水管的末端,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座体,螺锁于该水管的外罩上,该座体利用一通道孔将内水流通道与外水流通道连通,该内水流通道上端开口与该水管相通,该外水流通道下端开口是出水口,该座体的内水流通道中设有一挡水块,该挡水块具有开口且卡设于该座体的通道孔上方;一旋转座,位于该挡水块的下方且与该座体同轴枢接,该旋转座上端设一可将挡水块的开口开启或封闭的旋块,该旋转座的下端具有一外棘轮;一旋钮,设于该旋转座的下端且具有可与上述外棘轮卡合的内棘轮,一螺丝将该旋锁于该旋转座的下端。该内水流通道上端开口与该水管之间,具有一弹性之止水环。该旋转座的周侧具有一橡胶环,并卡设于座体的内水流通道内。该座体的内水流通道具有一用以限定旋转座转动角度的限位凸块。该旋转座具有一卡合凸块,该旋块卡合在该卡合凸块之上。具有一挡水片,安装在该卡合凸块与该旋块之间。该座体的内水流通道具有一卡合凹槽,该挡水块卡合在该卡合凹槽上。该旋钮与该旋转座之间具有一分水盖。本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是 本技术防接触感染的洗手龙头,当使用水源用以清洁洗涤时,顺便冲刷位于出水口下端的旋钮,可避免旋钮滋生细菌或病毒,以有效防止该旋钮成为不同使用者彼此间的传染源,消除使用者于公众场所使用水源时接触细菌或病毒的可能。附图说明图1是习知洗手龙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4是图3中A-A剖视部的动作示意图一。图5是图3中A-A剖视部的动作示意图二。图6是图3中B-B剖视部的动作示意图一。图7是图3中B-B剖视部的动作示意图二。图8是本技术安装分水盖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3,本技术防接触感染的洗手龙头,安装在一水管20的末端,包含有一座体10,螺锁于一水管20的外罩201上,该座体10具有彼此利用一通道孔101相通的一内水流通道102与一外水流通道103,该内水流通道102上端开口与该水管20相接。为了避免渗水,于该内水流通道102开口与该水管20之间,可加装一弹性的止水环30。该外水流通道103下端开口,作为一出水口104,该座体10的内水流通道102中设有一挡水块40,该挡水块40具有一开口401并设于该通道孔101的上方,且该座体10的内水流通道102具有一卡合凹槽105,该挡水块40卡合在该卡合凹槽105上。一旋转座50,位于该挡水块40的下方且与该座体10同轴枢接,旋转座50的周侧可具有一橡胶环501,利用橡胶环501的弹性卡于座体10的内水流通道102内。该旋转座50的末端具有一外棘轮503,旋转座50可相对座体10旋转,旋转座50上端设一旋块60,以将通道孔101与挡水块40的开口401封闭。该旋转座50具有一卡合凸块502,旋块60卡合在该卡合凸块502上,旋块60与旋转座50卡合且同步转动,此处还可以设一挡水片70在卡合凸块502与旋块60之间,以避免渗水影响到旋转座50的转动。请一并参阅图4与图5,该旋块60具有一凹陷空间601,于该旋转座50转动时,可同时将通道孔101与该挡水块40的开口401开启,使水管20的水源25可以经内水流通道102、挡水块40的该开口401、旋块60的凹陷空间601、通道孔101与外水流通道103,最后由出水口104流出。一旋钮80,设于旋转座50的下端,且具有一内棘轮801与该外棘轮503卡合。旋钮80利用一螺丝90,锁于旋转座50的下端,使用者可藉由该旋钮80旋转该旋转座50,水管20的水源25经由该出水口104流出时,会直接冲刷该旋钮80。请参阅图6与图7,该座体10的内水流通道102具有一限位凸块106,用以限定该旋转座50的转动角度,使防接触感染的洗手龙头的水量由全关到全开。请再参阅图8,其中该旋钮81与该旋转座50之间,可加装一分水盖95,让水源25由出水口104出来后,经过分水盖95后,使水源25更加分散,能更均匀地冲刷该旋钮81,此时内棘轮951位于该分水盖95,旋钮81则具有外棘轮811,其同样利用一螺丝90螺锁在该旋转座50的下端。权利要求1.一种防接触感染的洗手龙头,安装在一水管(20)的末端,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座体(10),螺锁于该水管(20)的外罩(201)上,该座体(10)利用一通道孔(101)将内水流通道(102)与外水流通道(103)连通,该内水流通道(102)上端开口与该水管(20)相通,该外水流通道(103)下端开口是出水口(104),该座体(10)的内水流通道(102)中设有一挡水块(40),该挡水块(40)具有开口(401)且卡设于该座体(10)的通道孔(101)上方;一旋转座(50),位于该挡水块(40)的下方且与该座体(10)同轴枢接,该旋转座(50)上端设一可将挡水块(40)的开口(401)开启或封闭的旋块(60),该旋转座(50)的下端具有一外棘轮(503);一旋钮(80),设于该旋转座(50)的下端且具有可与上述外棘轮(503)卡合的内棘轮(801),一螺丝(90)将该旋锁于该旋转座(50)的下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接触感染的洗手龙头,其特征在于该内水流通道(102)上端开口与该水管(20)之间,具有一弹性之止水环(3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接触感染的洗手龙头,其特征在于该旋转座(50)的周侧具有一橡胶环(501),并卡设于座体(10)的内水流通道(102)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接触感染的洗手龙头,其特征在于该座体(10)的内水流通道(102)具有一用以限定旋转座(50)转动角度的限位凸块(106)。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接触感染的洗手龙头,其特征在于该旋转座(50)具有一卡合凸块(502),该旋块(60)卡合在该卡合凸块(502)之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接触感染的洗手龙头,其特征在于具有一挡水片(70),安装在该卡合凸块(502)与该旋块(60)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接触感染的洗手龙头,其特征在于该座体(10)的内水流通道(102)具有一卡合凹槽(105),该挡水块(40)卡合在该卡合凹槽(105)上。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接触感染的洗手龙头,安装在一水管(20)的末端,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座体(10),螺锁于该水管(20)的外罩(201)上,该座体(10)利用一通道孔(101)将内水流通道(102)与外水流通道(103)连通,该内水流通道(102)上端开口与该水管(20)相通,该外水流通道(103)下端开口是出水口(104),该座体(10)的内水流通道(102)中设有一挡水块(40),该挡水块(40)具有开口(401)且卡设于该座体(10)的通道孔(101)上方; 一旋转座(50),位于该挡水块(40)的下方且与该座体(10)同轴枢接,该旋转座(50)上端设一可将挡水块(40)的开口(401)开启或封闭的旋块(60),该旋转座(50)的下端具有一外棘轮(503); 一旋钮(80),设于该旋转座(50)的下端且具有可与上述外棘轮(503)卡合的内棘轮(801),一螺丝(90)将该旋锁于该旋转座(50)的下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进中,
申请(专利权)人:颜进中,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