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冷鹭浩专利>正文

可折叠多层置物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5082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可折叠多层置物架,包括一后支撑架、两个侧支撑架及多层搁板,两个侧支撑架的后侧边分别枢接于该后支撑架的两侧边,各搁板的后部枢接于后支撑架上,两个侧支撑架的前侧边设有可支撑于各搁板前部下方使其处于水平面上的支撑件。该置物架在折靠过程中,后支撑架、两侧支撑架以及各搁板不会互相影响,而能在互相折靠后形成一平整的扁平状整体;并且其折叠过程非常简便,无须将其拆成分离的部件,折叠和展开的操作极为省时省力。(*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家具领域,具体地说是指一种可折叠的多层置物架。
技术介绍
多层置物架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室、教室、展厅等各种场合,传统的多层置物架通常不能收折或不能完全进行收折,因而在不使用时难以收藏。因此人们设计出了可收折的多层置物架,在不使用时可以收折起来。通常,多层置物架包括层架和搁板,搁板可从层架上取下,而层架又可拆分成多根架杆,这种多层置物架的收折极其麻烦,很浪费时间,使用不方便。中国专利CN01208584.7号公开的“一种层架”,它由多层支架和对应的多块搁板组成,多层支架互相叠合,每一搁板可拆卸地安装于每一层支架上,每一层支架由后支架和两个侧支架组成,两个侧支架分别枢接于后支架的两侧,由此形成可拆卸和可折叠结构。收折时,将各层支架和各搁板拆分,对每一层支架进行折叠。再如中国专利CN01235529.1号公开的“一种可折叠的立体多层架”,其结构为多层平面结构通过层与层之间的套筒连杆相连,在立体多层架的一层结构上,固定有一个转轴套,转轴套上套有异面支撑杆,支撑杆端部有套筒或插杆,在立体多层架的其余面上,设有与支撑杆相匹配的针对套筒的插销或者针对插杆的插孔。上述两个可收折的多层置物架的共同缺点是收折时需要将其拆分成多个零散的部件,因而收折和组装的过程十分费时费力,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折叠多层置物架,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多层置物架收折和组装极为不便、十分费时费力的缺点。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可折叠多层置物架,包括一后支撑架、两个侧支撑架及多层搁板,两个侧支撑架的后侧边分别枢接于该后支撑架的两侧边,各搁板的后部枢接于后支撑架上,两个侧支撑架的前侧边设有可支撑于各搁板前部下方使其处于水平面上的支撑件。该置物架处于展开状态时,两个侧支撑架垂直于后支撑架,并向前伸展,各搁板垂直于后支撑架,呈水平方向展开,其前侧边支撑于两侧支撑架前侧边的支撑件上;收折状态下,各搁板向上翻转折靠于后支撑架前侧,两侧支撑架也向内折靠于后支撑架前侧。前述可折叠多层置物架,其后支撑架包括位于两侧的两立杆和若干连接于两立杆之间的横杆,各横杆形成向后凸出的U形,各U形的横杆共同形成一竖向的扁平状的容置空间;后支撑架的两立杆内侧设有若干对与各搁板一一对应的连接件,各连接件向后延伸,其后端部位于所述的容置空间内,每一搁板两侧边后部枢接于一对连接件的后端部之间,各搁板转动到竖直方向时位于该竖向的扁平状的容置空间内,所述两个侧支撑架的后侧边分别枢接于后支撑架的两立杆上,两侧支撑架的前后方向的宽度之和小于该两立柱之间的距离。由此可见,在折靠过程中,后支撑架、两侧支撑架以及各搁板不会互相影响,而能在互相折靠后形成一平整的扁平状整体。所述两侧支撑架均包括前立杆和一下横杆,该前立杆上端部向后上方弯折形成一圆弧形,该上端部通过一上枢接件枢接于对应立杆的上端部,该前立杆的下端部与下横杆的前端部固定连接,该下横杆的后端部通过一下枢接件与对应立杆的下端部枢接。该上枢接件包括一可转动地套接于对应立杆上端部的套筒,该套筒上设有一沿其圆周方向的弧形滑槽,立杆的对应位置设有一可于该弧形滑槽中滑动而将套筒相对于立杆的转动限制于一固定角度范围内的凸杆,该固定角度为九十度。这样,可以保证两侧支撑架相对于后支撑架的转动不会超出所需的范围,同时可保证其展开状态的稳定性。该下枢接件包括一可转动地套接于对应立杆下端部的套筒,该套筒的一侧设有一插槽,另一侧设有可插接于另一置物架对应插槽中的插扣。由此,两个置物架可互相固定在一起。前述可折叠多层置物架,其支撑件包括一支撑片和一定位凸杆,该定位凸杆设于该支撑片内后角部,并向上凸起,所述搁板底面边缘形成一凸框,展开状态下,该定位凸杆卡扣于对应搁板凸框的角部内侧。由上述对本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一,该置物架在折靠过程中,后支撑架、两侧支撑架以及各搁板不会互相影响,而能在互相折靠后形成一平整的扁平状整体;二,折叠过程非常简便,无须将其拆成分离的部件,折叠和展开的操作极为省时省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使用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B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1中C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折叠中间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D处局部放大图;图7为图5中E处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5中F处局部放大图;图9为本技术折叠后的立体结构示图;图10为本技术折叠后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图;图11为图10中G处局部放大图;图12为图10中H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例下面参照图1至图12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参照图1,该可折叠多层置物架包括一后支撑架1、两个侧支撑架2、3及多层搁板4。后支撑架1包括位于两侧的两立杆11、12和若干连接于两立杆11、12之间的横杆13,各横杆13形成向后凸出的U形,各U形的横杆13共同形成一竖向的扁平状的容置空间。两侧支撑架2、3分别包括前立杆21、31和下横杆22、32,该前立杆21、31上端部向后上方弯折形成一圆弧形,该两上端部分别通过一上枢接件5枢接于对应立杆11、12的上端部,该前立杆21、31的下端部与下横杆22、32的前端部固定连接,该下横杆22、32的后端部分别通过一下枢接件6与对应立杆11、12的下端部枢接。各搁板4两侧边后部枢接于两立杆11、12之间,同时参照图4和图7,两侧支撑架2、3的前立杆21、31设有可对应支撑于各搁板4前部下方两侧而使其处于水平面上的支撑件7,该支撑件7包括一支撑片71和一定位凸杆72,该定位凸杆72设于该支撑片71内后角部,并向上凸起,而搁板4底面边缘形成一凸框41,展开状态下,该定位凸杆72卡扣于对应搁板4凸框41的角部内侧。参照图2、图6和图11,上枢接件5包括一可转动地套接于对应立杆11或12上端部的套筒51,该套筒51上设有一沿其圆周方向的弧形滑槽510,立杆11或12的对应位置设有一可于该弧形滑槽510中滑动而将套筒51相对于立杆11或12的转动限制于一固定角度范围内的凸杆511,该固定角度为九十度,即两侧支撑架2、3仅能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转动。上述两立杆11、12对应的上枢接件5的结构成左右对称,图2、图6和图11中仅显示了其中一上枢接件5的结构。这样,可以保证两侧支撑架2、3相对于后支撑架1的转动不会超出所需的范围,同时可保证其展开状态的稳定性。参照图3,下枢接件6包括一可转动地套接于对应立杆11或12下端部的套筒61,该套筒61的一侧设有一插槽611,另一侧设有可插接于另一置物架对应插槽611中的插扣612,两立杆11、12对应的下枢接件6的结构相同,图3仅显示其中一下枢接件6的结构。通过这一结构,两个置物架可相对固定在一起。参照图5、图8和图12,后支撑架1的两立杆11、12内侧设有若干对与各搁板4一一对应的连接件8,各连接件8向后延伸,其后端部位于所述各U形的横杆13形成的竖向扁平的容置空间内,每一搁板4两侧边后部枢接于一对连接件8的后端部之间,参照图9和图10,折叠后,各搁板4转动到竖直方向时位于该竖向的扁平状的容置空间内,并由上至下依次排列于同一竖直面内,而两侧支撑架2、3的前后方向的宽度之和小于该两立柱11、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可折叠多层置物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后支撑架、两个侧支撑架及多层搁板,两个侧支撑架的后侧边分别枢接于该后支撑架的两侧边,各搁板的后部枢接于后支撑架上,两个侧支撑架的前侧边设有可支撑于各搁板前部下方使其处于水平面上的支撑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冷鹭浩
申请(专利权)人:冷鹭浩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