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化学试片,包括绝缘基板、电极系统、第一绝缘隔片以及第二绝缘隔片。电极系统配置于绝缘基板上,其中电极系统包括第一电极结构以及第二电极结构,第一电极结构与第二电极结构彼此绝缘设置。第一绝缘隔片覆盖部分的电极系统,其中第一绝缘隔片的一端具有凹口,部分的电极系统暴露于凹口。第二绝缘隔片覆盖第一绝缘隔片,其中第一绝缘隔片的凹口与绝缘基板以及第二绝缘隔片构成反应区,在反应区中的电极系统靠近凹口底部具有断路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电化学试片,在不需额外增设其他电极结构的条件下,即可准确地识别测试样品是否达到足够的容量并适当地覆盖电极。
Electrochemical test pie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化学试片
本技术涉及一种试片,尤其涉及一种电化学试片。
技术介绍
随着医学的进步与现代人对于健康护理观念的日益提升,快速、便宜、体积小以及不需专业人员操作的自我检验产品(例如,血糖仪、电子耳温枪以及电子式血压计等)愈来愈受到关注。在医学或生化检测上,电化学试片的使用已经是一项普遍的技术。现有的电化学试片具有至少两个测量用电极(包括一个工作电极和一个参考电极),在液态样品注入试片的反应区后,通过该测量电极来测量样品的电性特性。然而,这样的电极设计结构,无法在进行测量前确认样品是否已经完全覆盖该测量电极。目前,在市售的电化学试片中,可在反应区中另外增设第三电极,其中,相较于上述二个测量电极,该第三电极设置于反应区中距离采样口最远的最末端。在注入样品后,可通过第三电极检测反应区中距离采样口最近的最前端与距离采样口最远的最末端的二个测量电极间的电流变化,来确认样品是否适当地覆盖测量电极。另外,也可以在反应区中设计至少四个电极。也就是说,除上述二个测量电极外,另外在反应区中增设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其中,相较于上述二个测量电极,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设置于反应区中距离采样口最远的最末端。当样品通过毛细现象进入反应区后,利用液态样品具有导电能力而使得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电性导通,进而确认样品是否覆盖测量电极。然而,为确认样品是否适当地覆盖测量电极,上述增设第三电极或增设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的设计都需增大反应区的容置空间。此外,为确保电化学试片达到生化值精准测量的效果,需于反应区中增设测量干扰因子(例如,尿酸、血氧、血球比容值等)的测量电极,以用于校正测量值,亦需增大反应区的容置空间,进而迫使使用者需提供更多样品至反应区中,此举有违现今减少提供样品体积的趋势。另外,目前有些市售的电化学试片则是利用测量电极检测样品反应振幅或相位角来计算样品容量,以确认样品是否覆盖测量电极。此种方式虽不需额外增设电极,然而,由于样品中含有许多具有电信号反应的物质,在电化学浓度检测过程中,利用上述检测振幅或相位角的方法容易导致反应区电子流失,而造成浓度测量误差。因此,业界亟需一种不需额外增设电极或可减少电极设置又可同时达到准确识别样品容量的电化学试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化学试片,在不需额外增设其他电极结构的条件下,即可准确地识别测试样品是否达到足够的容量并适当地覆盖电极。本技术的电化学试片,包括绝缘基板、电极系统、第一绝缘隔片以及第二绝缘隔片。电极系统配置于绝缘基板上,其中电极系统包括第一电极结构以及第二电极结构,第一电极结构与第二电极结构彼此绝缘设置。第一绝缘隔片覆盖部分的电极系统,其中第一绝缘隔片的一端具有凹口,部分的电极系统暴露于凹口。第二绝缘隔片覆盖第一绝缘隔片,其中第一绝缘隔片的凹口与绝缘基板以及第二绝缘隔片构成反应区,其中在反应区中的电极系统靠近凹口底部具有断路区。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断路区位于第一电极结构。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结构包括前电极区段以及后电极区段。前电极区段包括第一电极结构自靠近凹口顶部延伸至断路区的区段。后电极区段包括第一电极结构自断路区延伸至靠近凹口底部的区段。前电极区段与后电极区段之间的断路区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前电极区段与第二电极结构之间的最小电性距离为第二距离,后电极区段与第二电极结构之间的最小电性距离为第三距离,其中第三距离大于第一距离,第三距离大于第二距离。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之和。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距离大于或等于两倍的第二距离。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结构为参考电极,第二电极结构为工作电极。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结构为工作电极,第二电极结构为参考电极。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绝缘隔片包括通气孔,且通气孔于绝缘基板上的投影位于反应区内,其中通气孔于电极系统上的投影与断路区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断路区包括导电层。基于上述,本技术通过在电化学试片上的第一电极结构的断路区设计,在不需额外增设其他电极结构的条件下,即可准确地识别测试样品是否达到足够的容量并适当地覆盖电极。也就是说,本技术的电化学试片在不需增大电化学试片反应区的容置空间的条件下,使用者不需提供更多的测试样品,即能有效地降低测试失败的机率,并确保后续测量值的准确度。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化学试片的结构分解图;图2是图1的电化学试片的局部透视示意图;图3是图1的电化学试片与生物测量仪连接的方块示意图;图4A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化学试片的透视示意图;图4B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电化学试片的透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化学试片的结构分解图,其中为了方便理解各元件间的相对位置,以虚线代表此电化学试片的位置轮廓。图2是图1的电化学试片的局部透视示意图。请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的电化学试片100包括绝缘基板110、电极系统120、第一绝缘隔片130以及第二绝缘隔片150。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基板110具有电绝缘性,其材料可例如包括聚氯乙烯(PVC)、玻璃纤维、聚酯、电木板、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PET)、聚碳酸酯(PC)、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陶瓷或其组合,但本技术不限于此。电极系统120配置于绝缘基板110上,其中电极系统120包括第一电极结构122以及第二电极结构124,第一电极结构122与第二电极结构124彼此绝缘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结构122例如为参考电极,第二电极结构124例如为工作电极,第一电极结构122和第二电极结构124组成一测量电极组,但本技术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极系统120可包括其他电极,例如校正电极、功能电极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系统120的材料可例如为任何导电物质,例如碳胶、银胶、铜胶、碳银混合胶或其类似物及组合等,但本技术不限于此。第一绝缘隔片130覆盖部分的电极系统120,其中第一绝缘隔片130的一端具有凹口132,部分的电极系统120暴露于凹口13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隔片130覆盖部分的电极系统120,使部分的第一电极结构122和部分的第二电极结构124暴露于凹口13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隔片130的材料可例如包括PVC绝缘胶带、PET绝缘胶带、热干燥型绝缘漆或紫外光干燥型绝缘漆,但本技术不限于此。第二绝缘隔片150覆盖第一绝缘隔片130,其中第一绝缘隔片130的凹口132与绝缘基板110以及第二绝缘隔片150构成反应区140,反应区140可用以容纳液态样品,反应区140具有采样口141,采样口141靠近凹口132的顶部,以供液态样品注入。当液态样品自反应区140的采样口141注入后,会依序接触电极系统中的各个电极。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系统120靠近采样口141且未被第一绝缘隔片130覆盖的一端位于反应区140中,而电极系统120远离采样口141的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化学试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基板;电极系统,配置于所述绝缘基板上,其中所述电极系统包括第一电极结构以及第二电极结构,所述第一电极结构与所述第二电极结构彼此绝缘设置;第一绝缘隔片,覆盖部分的所述电极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绝缘隔片的一端具有凹口,部分的所述电极系统暴露于所述凹口;以及第二绝缘隔片,覆盖所述第一绝缘隔片,其中所述第一绝缘隔片的所述凹口与所述绝缘基板以及所述第二绝缘隔片构成反应区,其中在所述反应区中的所述电极系统靠近所述凹口底部具有断路区。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08 TW 1072152121.一种电化学试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基板;电极系统,配置于所述绝缘基板上,其中所述电极系统包括第一电极结构以及第二电极结构,所述第一电极结构与所述第二电极结构彼此绝缘设置;第一绝缘隔片,覆盖部分的所述电极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绝缘隔片的一端具有凹口,部分的所述电极系统暴露于所述凹口;以及第二绝缘隔片,覆盖所述第一绝缘隔片,其中所述第一绝缘隔片的所述凹口与所述绝缘基板以及所述第二绝缘隔片构成反应区,其中在所述反应区中的所述电极系统靠近所述凹口底部具有断路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试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区位于所述第一电极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化学试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结构包括:前电极区段,包括所述第一电极结构自靠近所述凹口顶部延伸至所述断路区的区段;以及后电极区段,包括所述第一电极结构自所述断路区延伸至靠近所述凹口底部的区段,其中所述前电极区段与所述后电极区段之间的所述断路区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昕儒,曾柏元,陈思豪,
申请(专利权)人:五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