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液压密封的密封圈的限压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5879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配有液压密封的密封圈(12)的限压阀相应起作用,因为密封负载接头(3)和压力流体输出口(4)之间的流动间隙(10)的密封件(6)是弹性有限的密封圈(12)。这种密封圈(12)不加预应力地插入为此设置的槽(13)中,其中槽(13)的构造实现了压力流体(11)在密封圈(12)后面流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限压阀,用于防止液压设备出现过载,尤其是在地下作业的采矿和隧道工程中防止液压支柱(Hydraulikstempel)的地压冲击(Gebirgsschlag),限压阀带有具有负载接头和压力流体输出口的阀体,负载接头和压力流体输出口通过一个克服阀门弹簧的力移动的具有所属的密封件的封闭件相互分开,并在出现过载时为将压力流体排出而相互连接。限压阀用于不同的液压领域中,并且主要用于防止液压设备出现过载。在此一般在阀体中设置一个阀活塞,使该阀活塞在出现过载时越过一个密封件,并由此使得压力流体从压力流体输出口流出,直至过载消除,并且阀可以重新关闭。由阀的封闭件、通常是一个可以在活塞孔中移动的阀活塞越过的密封件承受着很高的负荷,因为封闭件由高应力的压力流体加载,在此尽管如此还必须保持在一个整体上保证系统的密封性的状态中。在此由于压力情况,密封件变形,使得其突入可移动的封闭件和固定的构件之间的流动间隙中,并由此在封闭件位移行程开始时受到巨大负荷作用。这种密封件的使用寿命因此是有限的。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提供一种主要用于限压阀的密封装置,其构造保证了高的使用寿命,并提高了密封作用。该任务根据本专利技术如下解决,即密封负载接头和压力流体输出口之间的流动间隙的密封件是一种弹性有限的密封圈,其可以没有预应力地插入为其设置的槽中,其中该槽的构造实现了压力流体在密封圈后面流动或者部分在密封圈后面流动。这种在密封圈后面流动的压力流体是系统压力流体,也就是“标准压力”。该系统压力流体可以基于密封圈和槽的特殊构造经过壁的旁边流入槽底,从而密封圈通过压力流体额外地压到密封面上。因为密封圈没有预应力地插入,其也可以可靠地通过系统压力或者压力流体从槽中压出,使得其可靠地封闭流动间隙,从而整个系统得到密封。如果出现问题,也就是说例如液压支柱由于地压冲击而受荷,那么封闭件、也就是通常情况下的阀活塞就从其座上压出,更确切地说克服阀门弹簧的力,其中该阀活塞越过密封圈,从而该密封圈完全陷入过载压力流体的影响中,并压入槽内。由此其在越过相应的通孔或者径向孔时得到保护,并不会受到锋利的棱边或者极端的压力流体影响。如果径向孔进一步被密封圈越过,那么压力流体就以提高的压力流出,从而又产生了大致的标准压力。现在就在所谓的缓冲室中存在了较高的压力,并且通过封闭件和固定件之间的环形间隙到达了密封圈的区域中,并将该密封圈压入该密封位置,从而接触面可靠地在密封面上摩擦。由此在这个区域中也保证了最佳的密封。所述的限压阀由此以液压密封的密封圈或者更确切地说以可借助压力流体移动到密封位置中的密封圈得到密封。尤其有利的是,密封圈具有矩形的、最好是正方形的横截面,因为由此可以实现密封圈的“最佳运动”以及最佳的“平面”密封作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有利的方案,槽和密封圈如此进行定位,使密封圈即使在阀的关闭状态下也通过系统压力流体加载。这一点主要由此实现,即系统压力流体在阀的关闭状态下经过给定的流动路径在密封圈旁边流入槽中。由此有利地且可靠地使系统压力流体加载密封圈。根据另一种有利的方案,槽和密封圈部分伸入最好构造成径向孔的到流动间隙的连接孔的孔横截面内地设置或构造。换句话说,在这种方案中,系统压力流体在阀的关闭状态下总是在给定的路径上在密封圈旁边流入槽中,并且然后将密封圈从其座上压出,更确切地说精确对准密封面。在此当槽和密封圈仅仅如此伸出(hinausragen)径向孔,使得系统压力流体可以有针对性地渗入给定的间隙中,从而来影响密封圈就足够了。当负载接头在接头中构造和设置盲孔时,并且当盲孔的端侧在流动间隙的高度上设有径向孔时,所述由槽和密封圈构成的密封装置可以特别良好地实现。系统压力流体以及过载压力流体的路径由此就给定了,因为其可以毫无问题地从以及通过接头流入密封装置的区域中,从而在那里如上所述作用在密封圈上,并使其起到最佳的密封作用。为了有利于系统压力流体流入槽底,有利的是槽在系统压力流体流入区域内具有一个相对于槽底倾斜延伸的、给出一种漏斗形孔的壁。因为密封圈是正方形或者矩形的,由此所述漏斗形孔保持在槽的倾斜延伸的壁之间,通过该孔系统压力流体可以有针对性地流入槽底区域。在此随着压力流体的流入,缝隙孔扩大,从而系统压力流体实际上也到达槽底,并从那里在后面作用密封圈,从而相应地影响该密封圈。当在槽底中设置了一个凸出部,则压力在槽底、也就是在密封圈后的建立是快速且有效的。构成了一种压力气泡。给定相应的漏斗形孔或者流入孔的另一种方案在于,其中与倾斜的壁相对置的槽壁使密封圈径向固定、但是轴向可移动地构成。也就是说,密封圈虽然可以朝着密封面的方向运动,但是不会改变漏斗形孔,从而系统压力流体的流入总是得到保证。最后还有一种方案,漏斗形孔以特定的方式强制保持打开,为此可以考虑使壁具有影响密封圈的间隔保持器。通过该间隔保持器就可以使相应的缝隙保持敞开,其中该间隔保持器不会阻碍系统压力流体的流过,但是当然会在密封圈来回运动时进行加载。在这方面必须特别注意这种间隔保持器。当根据本专利技术具有负载接头的接头具有一个活塞形套管时,则槽和密封圈的所述方案就能特别良好地使用,其中,一个具有帽形头部部件和帽缘的弹簧座圈可克服阀门弹簧的力越过套管上的径向孔地移动地设置在该套管上,其中帽缘的下侧和接头的上侧之间的流动间隙一直延伸到表示压力流体流出口的流出孔。在槽和密封圈的这种特殊的结构方案和布置中,只需要将弹簧座圈可运动地布置,而活塞形的套管基本上承担了到目前为止普遍使用的阀活塞的功能。弹簧座圈在活塞形套管上导向运动,其中密封圈和槽配设于弹簧座圈,也就是运动部件。在较短的路径后压力流体就可以通过帽缘的下侧和接头的上侧之间的所述流动间隙流出,从而过压可以快速消除。相应的,将槽和密封圈布置在下帽缘区域中,从而所述较小的短的路径就足够提供足够的用于压力介质流出的孔横截面。帽缘下面的以及接头上面的所述流动间隙自然偏转90°,其中有利的是将接头上侧和套管之间的角部进行倒圆。由此为这里高速流出的压力流体给定了路径,但另一方面同时确保了该区域中的磨损大大减小。可以通过下述方法使得在槽内移动时有利于密封圈的可靠响应,即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方案,面向帽缘的下侧的棱边进行倒角。由此在弹簧座圈稍微上升后就已经调出了一个空腔,压力流体可以流入该空腔,以便额外地帮助弹簧座圈的上升过程。此外所述斜面还有其它优点,即在越过径向孔时,通过径向孔流出的压力流体不会冲击尖锐的角部,而是冲击该斜面,由此可以最佳地排出压力流体。此外在该部分中通过有针对性地影响密封圈也保证了压力流体不会流入活塞形套管和弹簧座圈之间的间隙中。对于其它的细节参考后面的说明。前面已经解释过,密封圈由一种可以不加应力地插入为此设置的槽中的密封圈构成,其相应地具有有限的弹性。当密封圈由塑料制成、优选由聚酰胺制成时,不仅密封圈的安装,而且其作用方式都特别有利。通过材料选择同时保证了密封圈本身在槽中移动时即便有变形也只有很小的变形,从而获得了一种总是可靠的密封配合。这种可靠的密封配合还由此确保,即塑料密封圈在活塞形套管上的支承密封面区域中具有尖锐的边缘。这种尖锐的边缘使得密封圈以其整个密封面进行可靠地支承,并且即使在边缘区域也根本不会使密封件“咬坏(Annage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防止液压设备出现过载的限压阀、尤其是在地下操纵的采矿和隧道工程中防止液压支柱的地压冲击,限压阀带有具有负载接头(3)和压力流体输出口(4)的阀体(2),负载接头和压力流体输出口通过可克服阀门弹簧(5)的力移动的具有所属的密封件(6)的封闭件(8)相互分开,并且在出现过载时为排出压力流体而相互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负载接头(3)和压力流体输出口(4)之间的流动间隙(10)的密封件(6)是弹性有限的密封圈(12),其可以在无预应力的情况下插入为此设置的槽(13)中,其中槽(13)的构造实现了压力流体(11)在密封圈(12)后面流动或者部分在其后面流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沃尔夫冈福斯
申请(专利权)人:沃尔夫冈福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