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用于热泵型空调的电磁阀用电磁线圈,用于与导阀共同作用对主阀换向实现切换制冷工质的流动方向,它包括由绝缘包覆物(15),封装在骨架(11)上的绕组(12)以及位于所述绝缘包覆物(15)外的导磁体(14),自所述的绕组(12)向外配置有引线端子(16),所述的骨架内孔(11a)配置有导磁套管(13)。由于导磁套管的作用,使电磁线圈在通电时,增加了线圈两端磁路的最小磁通面积,从而减小了磁阻,提高了线圈的电磁力,并降低了使用过程中线圈温度的升高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用于热泵型空调的电磁阀用电磁线圈。
技术介绍
现有电磁阀方案的结构原理如图1所示,由电磁线圈、导阀、主阀三大部分组成,其结构与工作原理描述如下主阀包括一个圆筒形的阀体31,其上有与压缩机排气口相连接的排气接管D(即为高压区),与压缩机吸气口相连接的吸气接管S(即为低压区),与室内热交换器相连接的接管E,与室外热交换器相连接的接管C,阀体两端有端盖34封固,内部焊接有阀座36,还有用连杆32连成一体的滑块35和一对活塞33,阀座和滑块组成一对运动副,活塞和阀体则组成另一对运动副,通过活塞将主阀内腔分隔成左(E侧)、中、右(C侧)三个腔室。导阀包括圆形套管26,其左端焊接有小阀体24,右端焊接有封头29,小阀体上侧焊接有与主阀D接管连接的毛细管d(因此导阀内腔为高压区),下侧孔中焊接有小阀座21,小阀座上开有三个台阶通孔,并依左向右分别焊接有与主阀左端盖、S接管和右端盖连接的毛细管e/s/c(因此s为低压区),套管内腔有能够左右滑动的芯铁27及弹压在其孔中的回复弹簧28,还有通过铆钉连为一体,然后一起铆接固定在芯铁孔中的拖动架22和簧片25,拖动架左端有开孔,下部开有凹孔的滑碗23即嵌装在该孔中,簧片则顶压在滑碗的上部,它使滑碗下端面紧贴在小阀座表面上,滑碗可随芯铁/拖动架组件在小阀座表面上滑动,滑碗与小阀座组成了一运动副,其内腔(即毛细管s)为低压区,而其背部(即导阀内腔)为高压区,因此滑碗承受着由此而产生的压差力,运动副的密封主要由该压差力来实现。电磁线圈包括由绝缘包覆物15封装在骨架上的绕组12以及位于所述绝缘包覆物15外的作为整个电磁线圈的支撑的导磁体14,自所述的绕组12向外引有引线端子16,所述的骨架11带有内孔11a;电磁线圈通过安装内孔11a套装在导阀的圆形套管26上与芯铁27的活动范围对应并由螺钉紧固。当空调需制冷运行时,电磁线圈不通电,在回复弹簧的作用下,芯铁带动滑碗一起左移,从而使e/s、c/d毛细管分别相通,由于S接管为低压区,故主阀左腔的气体通过e、s毛细管及滑碗而流入低压区,因此左腔成为低压区,而主阀右腔由于有来自c毛细管的高压气的补充,从而成为高压区,如此在主阀的左右腔间就形成了一个压力差,并因此而将滑块和活塞推向了左侧,使E、S接管相通,D、C接管相通,此时系统内部的制冷剂流通路径为压缩机排出的高压气体→D接管→阀体→C接管→室外热交换器→节流元件→室内热交换器→E接管→滑块→S接管→然后被压缩机吸入,故系统处于制冷工作状态。当空调需制热运行时,电磁线圈就通电,在线圈电磁力的作用下,芯铁克服回复弹簧的作用力而带动滑碗一起右移,而使c/s、e/d毛细管分别相通。如上所述,主阀右腔就成为低压区,而左腔则成为高压区,因此滑块和活塞就被推向了右侧,使C,S接管相通,D,E接管相通,此时的制冷剂流通路径为压缩机排气口→D接管→阀体→E接管→室内热交换器→节流元件→室外热交换器→C接管→滑块→S接管→压缩机吸气口,故系统处于制热工作状态。如上所述,通过电磁线圈与导阀的共同作用就可实现主阀的换向,并通过主阀的换向来切换制冷工质的流动方向,使室内热交换器从制冷状态的蒸发器变为了制热状态的冷凝器,而室外热交换器则从冷凝器变成了蒸发器,从而使空调实现夏天制冷冬天制热的一机两用的目的。上述结构的热泵空调用电磁阀,芯铁克服回复弹簧的作用力而带动滑碗一起右移的作用力来源于电磁线圈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的电磁力。因此,电磁线圈的性能对电磁阀的整体性能关系重大。然而,现有方案的电磁线圈在通电时,其两端的磁通路瓶颈处17(即导磁套管两端处)是磁通死角,磁通面积小(详见图6所示的磁力线c1),磁阻大,磁力损失大,要求工作电压在较小的波动范围内(现有线圈的工作电压范围在额定电压的85%至110%之间)才能够正常工作;而且,由于现有方案的电磁线圈通电后的电磁力损失较大,通电时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由此易引起线圈温度升高现象,影响电磁线圈使用性能(“使用性能”包括评价电磁线圈与电磁阀配套使用时的温升和动作可靠性能)和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电压使用范围较窄、在通电状态时温度升高量较大的缺陷,提供一种电磁阀用电磁线圈。为此,本专利技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电磁阀用电磁线圈,包括由绝缘包覆物封装在骨架上的绕组以及位于所述绝缘包覆物外的导磁体,自所述的绕组有向外配置有引线端子,所述的骨架带有内孔,其特征是所述的内孔内置有导磁套管。该方案因在线圈部件中间内孔增加导磁套管,使电磁线圈在通电时,其磁力线可通过套管处也形成回路,消除“死角”现象,增加了线圈两端的磁通路瓶颈处(即导磁套管两端处)的磁通面积,减小了磁阻,降低了磁力损失,使整个线圈的磁场加强,提高了线圈的开阀性能,使阀的动作可靠性能增加;且使线圈工作电压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波动,同时并降低了使用过程中线圈温度的升高量,保证了产品质量。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以使上述方案的效果更趋优势,增加线圈两端磁路的最小磁通面积,减小磁阻,提高线圈的电磁力,并降低使用过程中线圈温度的升高量,保证产品质量;或者在结构上具备多种实现方式,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以下具体的结构形式所述的导磁套管具有端部折边,所述骨架的端面自所述的内孔向外扩径形成容纳所述端部折边的定位部。折边的存在可以更有效的增大瓶颈处的磁通面积;而且该结构可以对导磁套管可靠定位。所述的导磁套管为等径通管。所述的导磁体压设在导磁套管的端部而将导磁套管固定在所述的内孔内。以便对导磁套管可靠固定。所述导磁套管为径向封闭管。所述导磁套管沿其管壁开设纵向槽。所述的导磁套管为两个,分置于骨架内孔的两端。所述的导磁套管为一个,只配置于骨架内孔的某一侧。所述的导磁套管由散热性能优良的碳钢制成。在电磁线圈通电后,会增强散热效果,从而使电磁线圈的温度升高量减小。本专利技术在不增大其体积的前提下在线圈部件中间内孔处增加导磁套管,使电磁线圈在通电时,增加了线圈两端的磁通路瓶颈处的磁通面积,减小了磁阻,从而提高了线圈的开阀性能,并降低了使用过程中线圈温度的升高量;且使线圈工作电压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波动,同时并降低了使用过程中线圈温度的升高量,保证了产品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使用现有电磁线圈的电磁阀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为使用本专利技术方案电磁线圈的电磁阀结构原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电磁线圈的一个具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电磁线圈的导磁套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电磁线圈的导磁套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现有电磁线圈的电磁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电磁线圈的电磁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3所示的电磁线圈,主要由骨架11、绕组12、导磁套管13、导磁体14、绝缘包覆物15、引线16(或插片)构成,其中骨架11为圆管状,其中心为内孔11a,其两端具有折边11c,从而在其折边之间形成缠绕绕组的容纳部,以稳固缠绕后的绕组;在骨架11的两端面自通孔11b向外扩径形成定位部11b;导磁套管13也呈圆管状,其外径与内孔11a相配合,其一端设置有端部折边13b,该端部折边的尺寸可以正好位于前述骨架的定位部11b中并与骨架的端面基本持平;绕组12是绕制在骨架11上的导线,导线的端部留置在外面与引线1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磁阀用电磁线圈,包括由绝缘包覆物(15)封装在骨架(11)上的绕组(12)以及位于所述绝缘包覆物(15)外的导磁体(14),自所述的绕组(12)有向外配置有引线端子(16),所述的骨架带有内孔(11a),其特征是所述的内孔(11a)内置有导磁套管(1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松飞,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