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辆的接地件、接地结构及相应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2806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30 04: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接地件、接地结构以及相应的车辆。以解决接地件容易松脱的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中接地件,包括:一接线部(101),所述接线部(101)用于连接地线(400);一穿孔部(102);所述穿孔部(102)用于通过螺纹连接结构(200)连接至所述车辆的车身部(300);一弹性防脱部(103);所述弹性防脱部(103)用于与所述车辆的车身部(300)卡扣匹配,以实现所述接地件(100)与车身部(300)的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弹性防脱部能够方便的将接地件卡入到车身部上,从而避免由于螺纹连接松开而导致接地件与车身松脱。并且安装更加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车辆的接地件、接地结构及相应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地件、接地结构及相应的车辆。
技术介绍
通常的接地件往往仅用螺纹连接固定在车身上,因此随着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颠簸,螺纹连接的螺栓螺母之间转动,导致接地件松脱,进而影响接地效果,影响车辆的电磁兼容性(EMC,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接地件、接地结构以及相应的车辆。以解决接地件容易松脱的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接地件,其中,所述接地件包括:一接线部,所述接线部用于连接地线;一穿孔部;所述穿孔部用于通过螺纹连接结构连接至所述车辆的车身部;一弹性防脱部;所述弹性防脱部用于与所述车辆的车身部卡扣匹配,以实现所述接地件与车身部的连接。根据本技术的方案,通过在接地件中增加一弹性防脱部,使得接地件在螺纹连接松开时,仍然能够保持与车身部以及接地线之间的连接,保证车辆的EMC性能。并且,通过采用该弹性防脱部,可以方便地将地线固定至相应的位置再去拧紧螺栓,而无需在拧螺栓时手动固定地线。安装更加方便。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弹性防脱部包括一V型弹性卡扣103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用于车辆中的接地结构,所述接地结构包括所述的接地件,一螺纹连接结构,以及所述车辆的车身部,其中,所述螺纹连接结构包括螺栓和螺母,所述车身部包括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所述第一孔洞用于与所述接地件中的穿孔部对应,所述第二孔洞用于与所述接地件中的弹性防脱部对应;其中,所述接地件的接线部与所述车辆的地线连接;所述螺纹连接结构中的螺栓穿过所述接地件的穿孔部,以及所述车身部上的第一孔洞,与所述螺母配合,使所述接地件连接到所述车身部上:所述接地件的所述弹性防脱部与所述车身部上的第二孔洞配合,使所述接地件卡扣在所述车身部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其中,所述弹性防脱部包括一V型弹性卡扣1031,其包括V型体部1032和V型开口1033,其中V型体部1032在压力下可形变,使得V型开口1033变小,从而能够穿过所述第二孔洞302,并在压力消失后V型开口1033回复原样,使V型体部1032在车身部的另一侧,以实现所述接地件100与所述车身部300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所述的接地结构。根据本技术的车辆,能够长期保持较好的EMC性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弹性防脱部能够方便的将接地件卡入到车身部上,从而避免由于螺纹连接松开而导致接地件与车身松脱,进而保证车辆始终具有较好的EMC性能。并且,通过采用该弹性防脱部,可以方便地将地线等固定至相应的位置再去拧紧螺栓,而无需在拧螺栓时手动固定地线。安装更加方便。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示意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接地件的简要结构图;图2示意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与接地件配合的车身部的简要示意图;图3示意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用于车辆中的接地结构的各部分的简要示意图;图4示意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安装后的接地结构的示意图;图5a示意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安装后的接地结构的俯视图;图5b示意出了如图5a所示的接地结构沿着A-A线的剖面图。附图标记列表:100接地件101接线部102穿孔部103弹性防脱部1031V型弹性卡扣1032V型体部1033V型开口200螺纹连接结构201螺栓301第一孔洞302第二孔洞400地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考图1,图1示意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接地件的简要结构图。如图1所示的接地件100,包括接线部101,穿孔部102和弹性防脱部103。其中,所述接线部101用于连接地线400;所述穿孔部102用于通过螺纹连接结构200连接至所述车辆的车身部300;所述弹性防脱部103用于与所述车辆的车身部300卡扣匹配,以实现所述接地件100与车身部300的连接。其中,该接线部101、穿孔部102和弹性防脱部103三者为刚性连接。更优选地,包含接线部101、穿孔部102和弹性防脱部103的接地件100为一体件。优选地,所述弹性防脱部103包括一V型弹性卡扣。其V型部分的两侧受到压力时可发生形变,使V型的开口变小,当压力消失后,V型开口恢复原状。接着参考图2,图2示意出了一种与接地件100配合的车身部300的简要示意图。该车身部包括包括第一孔洞301和第二孔洞302。其中,第一孔洞301与接地件100的穿孔部102对应,第二孔洞302与接地件100的弹性防脱部103匹配,亦即,第一孔洞301和第二孔洞302的相对距离与穿孔部102和弹性防脱部103的相对距离相应。其中,该车身部300为整车车架的一部分,为简明起见,本说明书中中对其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进行展示和说明。接着,参考图3、图4、图5a和图5b,图3示意出了一种用于车辆中的接地结构的各部分的简要示意图,如图3所示的接地结构包括接地件100,螺纹连接结构200以及所述车辆的车身部300。图4示意出了安装后的接地结构的示意图;图5a示意出了安装后的接地结构的俯视图;图5b示意出了如图5a所示的接地结构沿着A-A线的剖面图。其中,螺纹连接结构200穿过车身部300的第一孔洞301,以及接地件100的穿孔部102,接地件100的弹性防脱部103穿过车身部300的第二孔洞302。其中,所述螺纹连接结构200包括螺栓201和螺母202,所述车身部300包括第一孔洞301和第二孔洞302,所述第一孔洞301用于与所述接地件100中的穿孔部102对应,所述第二孔洞302用于与所述接地件100中的弹性防脱部103对应;其中,所述接地件100的接线部101与所述车辆的地线400连接;所述螺纹连接结构200中的螺栓201穿过所述接地件100的穿孔部102,以及所述车身300上的第一孔洞301,与所述螺母202配合,使所述接地件100连接到所述车身部300上;接地件100的所述弹性防脱部103与所述车身部300上的第二孔洞302配合,使所述接地件100卡扣在所述车身部300上。其中,接地件的弹性防脱部103包括一V型弹性卡扣1031,其具有V型体部1032和开口部1033,其中,V型体部1032在压力下可形变,使得V型体部1032两侧靠拢,并使得开口部1033变小,从而能够穿过所述第二孔洞302,并在压力消失后V型开口1033恢复原来大小撑开,卡住该第二孔洞302,使V型体部1032保持在车身部300的另一侧,以使所述接地件100与所述车身部300连接。其中,为了说明方便,图3、图5a所示的接地结构各部分与实际朝向相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际安装时,接地件100的接线部101和穿孔部102在车身部300靠近地面的一侧,弹性防脱部103在车身部300朝上的另一侧。优选地,根据本技术的接地结构包含于车辆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弹性防脱部能够方便地将接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的接地件(100),其中,所述接地件(100)包括:一接线部(101),所述接线部(101)用于连接地线(400);一穿孔部(102),所述穿孔部(102)用于通过螺纹连接结构(200)连接至所述车辆的车身部(300);一弹性防脱部(103),所述弹性防脱部(103)用于与所述车辆的车身部(300)卡扣匹配,以实现所述接地件(100)与车身部(300)的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接地件(100),其中,所述接地件(100)包括:一接线部(101),所述接线部(101)用于连接地线(400);一穿孔部(102),所述穿孔部(102)用于通过螺纹连接结构(200)连接至所述车辆的车身部(300);一弹性防脱部(103),所述弹性防脱部(103)用于与所述车辆的车身部(300)卡扣匹配,以实现所述接地件(100)与车身部(300)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件(100),其中,所述弹性防脱部(103)包括一V型弹性卡扣(1031)。3.一种用于车辆的接地结构,所述接地结构包括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地件(100),一螺纹连接结构(200),以及所述车辆的车身部(300),其中,所述螺纹连接结构(200)包括螺栓(201)和螺母(202),所述车身部(300)包括第一孔洞(301)和第二孔洞(302),所述第一孔洞(301)用于与所述接地件(100)中的穿孔部(102)对应,所述第二孔洞(302)用于与所述接地件(100)中的弹性防脱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驿林仵超翟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法雷奥汽车照明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