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具及其自动挂脱钩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414684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30 01: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吊具及其自动挂脱钩方法,该吊具包括:吊钩本体、横梁、承载块、挡杆;吊钩本体为叉形结构,其包括平行间隔相对的第一叉体和第二叉体,第一叉体和第二叉体形成用于容纳钢水包耳轴的叉形空间,叉形空间的底端开口;承载块设置在第一叉体上,横梁的一端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二叉体上,另一端搭接在承载块上,封堵叉形空间的底端;挡杆位于叉形空间的上部,钢水包耳轴与挡杆相抵时,控制横梁的转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吊具及其自动挂脱钩方法,只需移动吊具至吊钩本体对准钢水包耳轴之后,带动吊钩本体进行上提和下放操作,即可完成挂钩和脱钩过程,节省劳动力,避免现场不良环境导致的操作困难和对工作人员的健康损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吊具及其自动挂脱钩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起重机吊取
,尤其涉及一种吊具及其自动挂脱钩方法。
技术介绍
实际生产中,一般利用铸造起重机等具有龙门吊具的起重机进行重物的吊装、运输和操作等。以起重机进行钢水包的移动为例,起重机在进行起吊时,吊钩先从钢水包一侧下降,下降至吊钩的头部低于钢水包耳轴。移动起重机小车,带动吊钩平移至吊钩的中心线与耳轴中心线重合。然后吊具横梁提升吊钩,钢包耳轴落入吊钩钩口中,完成挂钩过程。脱钩时,吊具横梁带动吊钩下移至吊钩的头部低于钢水包耳轴,然后移动起重机小车至吊钩完全脱离耳轴,吊具横梁提升吊钩,完成脱钩过程。起重机工作级别高,工作环境温度高、粉尘多、视野差,在工作期间人们几乎无法接近吊钩和钢水包等所吊运的东西。目前钢水包的挂钩、脱钩、钢包翻转、钢水倾倒一是靠司机凭经验和感觉操作,二是需要地面配备人员指挥,由于现场环境恶劣以及司机熟练程度影响,可靠性较差,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吊具及其自动挂脱钩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吊具,包括:吊钩本体、横梁、承载块、挡杆;所述吊钩本体为叉形结构,其包括平行间隔相对的第一叉体和第二叉体,所述第一叉体和所述第二叉体形成用于容纳钢水包耳轴的叉形空间,所述叉形空间的底端开口;所述承载块设置在所述第一叉体上,所述横梁的一端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二叉体上,另一端搭接在所述承载块上,封堵所述叉形空间的底端;所述挡杆位于所述叉形空间的上部,钢水包耳轴与所述挡杆相抵时,控制所述横梁的转动。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吊具还包括:滑杆、连杆、星轮、滑槽和止挡件;所述滑杆可上下滑移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叉体上,所述挡杆与所述滑杆垂直连接,所述星轮连接在所述挡杆的端部且位于所述滑槽内;所述滑槽的侧壁设置有限位槽口,所述星轮在预设位置与所述限位槽口卡紧限制所述挡杆的下移;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滑杆和所述横梁连接。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滑杆的外部分别设置有上挡件和下挡件,所述挡杆位于所述上挡件和所述下挡件之间,所述滑杆上套装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挡杆和所述上挡件连接,或者,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挡杆和所述下挡件连接,用于提供弹力使所述挡杆复位。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星轮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挡杆的端部,所述星轮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三角形缺口,用于与所述限位槽口卡紧。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叉体上对应所述挡杆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限位开关;挂钩过程中,所述第一限位开关触发时,控制所述横梁转动至水平位置;脱钩过程中,所述第一限位开关触发时,控制所述横梁转动至竖直位置。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叉体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开关,所述横梁转动至竖直位置时,触发所述第二限位开关;和/或,所述第二叉体上对应所述承载块的位置设置有第三限位开关,所述横梁转动至水平位置时,触发所述第三限位开关。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横梁的中部设置有与钢水包耳轴相适配的弧形凹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吊具的自动挂脱钩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挂钩过程:吊钩本体下移,钢水包耳轴进入叉形空间内,所述吊钩本体继续下移,钢水包耳轴与挡杆相抵;横梁向下转动至水平位置与承载块接触;所述吊钩本体上移,钢水包耳轴搭接在所述横梁上,完成挂钩过程;脱钩过程:吊钩本体下移,钢水包耳轴与挡杆相抵;横梁向上转动至竖直位置;所述吊钩本体上移,钢水包耳轴脱离叉形空间,完成脱钩过程。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包括:挂钩过程:所述吊钩本体下移,钢水包耳轴进入叉形空间内;所述吊钩本体继续下移,钢水包耳轴与所述挡杆相抵并带动所述挡杆相对所述吊钩本体向上移动,滑杆和连杆随所述挡杆向上移动,带动所述横梁向上转动;所述吊钩本体下移至星轮与止挡件接触时停止下移;所述吊钩本体上移,所述挡杆在重力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相对所述吊钩本体向下移动,所述滑杆和连杆随所述挡杆向下移动,带动所述横梁向下转动至搭接在所述承载块上;所述吊钩本体继续向上移动,钢水包耳轴搭接在所述横梁上,完成挂钩过程;脱钩过程:所述吊钩本体下移,钢水包耳轴与所述挡杆相抵并带动所述挡杆相对所述吊钩本体向上移动,滑杆和连杆随所述挡杆向上移动,带动所述横梁向上转动;所述吊钩本体下移过程中,星轮与止挡件接触后,所述星轮开始转动,所述吊钩本体下移至极限位置,所述星轮转动至预设角度;所述吊钩本体上移,所述挡杆在重力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相对所述吊钩本体向下移动,下移预设行程后,所述星轮与限位槽口卡紧,所述挡杆停止下移,所述横梁停止向下转动;所述吊钩本体继续上移,钢水包耳轴脱离所述叉形空间,完成脱钩过程。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包括:挂钩过程:所述吊钩本体下移,钢水包耳轴进入叉形空间内;所述吊钩本体继续下移,钢水包耳轴与所述挡杆相抵,触发第一限位开关;所述横梁向下转动至第三限位开关触发;所述吊钩本体上移,钢水包耳轴搭接在所述横梁上,完成挂钩过程;脱钩过程:所述吊钩本体下移,钢水包耳轴与所述杠杆相抵,触发第一限位开关;所述横梁向上转动至第二限位开关触发;所述吊钩本体上移,钢水包耳轴脱离所述叉形空间,完成脱钩过程。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主要优点如下:本专利技术的吊具及其自动挂脱钩方法,只需移动吊具至吊钩本体对准钢水包耳轴之后,带动吊钩本体进行上提和下放操作,即可完成挂钩和脱钩过程,无需工作人员手动进行挂脱钩过程,节省劳动力,避免现场不良环境导致的操作困难和对工作人员的健康损害,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强。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吊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吊具的局部放大图;图3-1至图3-7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吊具自动挂钩过程示意图;图4-1至图4-7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吊具自动脱钩过程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吊具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吊钩本体,101-第一叉体,102-第二叉体,2-横梁,3-承载块,4-挡杆,5-转轴,6-滑杆,7-连杆,8-星轮,9-滑槽,10-止挡件,11-限位槽口,12-上挡件,13-下挡件,14-弹性件,15-第一限位开关,16-第二限位开关,17-第三限位开关。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吊具,如附图1和附图5所示,包括:吊钩本体1、横梁2、承载块3、挡杆4;吊钩本体1为叉形结构,其包括平行间隔相对的第一叉体101和第二叉体102,第一叉体101和第二叉体102形成用于容纳钢水包耳轴的叉形空间,叉形空间的底端开口。承载块3设置在第一叉体101上,横梁2的一端通过转轴5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二叉体102上,另一端搭接在承载块3上,封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吊钩本体(1)、横梁(2)、承载块(3)、挡杆(4);所述吊钩本体(1)为叉形结构,其包括平行间隔相对的第一叉体(101)和第二叉体(102),所述第一叉体(101)和所述第二叉体(102)形成用于容纳钢水包耳轴的叉形空间,所述叉形空间的底端开口;所述承载块(3)设置在所述第一叉体(101)上,所述横梁(2)的一端通过转轴(5)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二叉体(102)上,另一端搭接在所述承载块(3)上,封堵所述叉形空间的底端;所述挡杆(4)位于所述叉形空间的上部,钢水包耳轴与所述挡杆(4)相抵时,控制所述横梁(2)的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吊钩本体(1)、横梁(2)、承载块(3)、挡杆(4);所述吊钩本体(1)为叉形结构,其包括平行间隔相对的第一叉体(101)和第二叉体(102),所述第一叉体(101)和所述第二叉体(102)形成用于容纳钢水包耳轴的叉形空间,所述叉形空间的底端开口;所述承载块(3)设置在所述第一叉体(101)上,所述横梁(2)的一端通过转轴(5)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二叉体(102)上,另一端搭接在所述承载块(3)上,封堵所述叉形空间的底端;所述挡杆(4)位于所述叉形空间的上部,钢水包耳轴与所述挡杆(4)相抵时,控制所述横梁(2)的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吊具还包括:滑杆(6)、连杆(7)、星轮(8)、滑槽(9)和止挡件(10);所述滑杆(6)可上下滑移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叉体(101)上,所述挡杆(4)与所述滑杆(6)垂直连接,所述星轮(8)连接在所述挡杆(4)的端部且位于所述滑槽(9)内;所述滑槽(9)的侧壁设置有限位槽口(11),所述星轮(8)在预设位置与所述限位槽口(11)卡紧限制所述挡杆(4)的下移;所述连杆(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滑杆(6)和所述横梁(2)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杆(6)的外部分别设置有上挡件(12)和下挡件(13),所述挡杆(4)位于所述上挡件(12)和所述下挡件(13)之间,所述滑杆(6)上套装有弹性件(14);所述弹性件(1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挡杆(4)和所述上挡件(12)连接,或者,所述弹性件(1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挡杆(4)和所述下挡件(13)连接,用于提供弹力使所述挡杆(4)复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星轮(8)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挡杆(4)的端部,所述星轮(8)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三角形缺口,用于与所述限位槽口(11)卡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叉体(101)上对应所述挡杆(4)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限位开关(15);挂钩过程中,所述第一限位开关(15)触发时,控制所述横梁(2)转动至水平位置;脱钩过程中,所述第一限位开关(15)触发时,控制所述横梁(2)转动至竖直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叉体(101)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开关(16),所述横梁(2)转动至竖直位置时,触发所述第二限位开关(16);和/或,所述第二叉体(102)上对应所述承载块(3)的位置设置有第三限位开关(17),所述横梁(2)转动至水平位置时,触发所述第三限位开关(17)。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2)的中部设置有与钢水包耳轴相适配的弧形凹陷。8.一种吊具的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东科顾翠云李莉芳刘大淮顾红泽周继红周亮亮申昌宏尉建龙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