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夹具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9881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9 0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夹具机构,所述夹具机构包括排屑槽和气检孔,所述排屑槽设置在定位元件工作面中心位置,所述气检孔设置在所述定位元件工作面内部,同时位于所述排屑槽开口方向的反向一端;所述定位元件周围螺纹孔内部还设有螺栓安装孔,所述螺栓安装孔内安装的螺栓端面低于所述定位元件工作面。所述排屑槽为U型槽,所述U型槽与所述定位元件工作面的夹角为45~75°,所述U型槽的内径为5~30mm,所述U型槽的深度为20~50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新型夹具机构,通过在定位元件工作面上设置排屑槽,使得定位元件工作面不需要每件100%清理,在很大范围内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成本;同时确保了产品加工精度,提高了产品质量。

A new fixture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夹具机构
本技术涉及数控加工
,尤其涉及铝铸件壳体加工用的一种新型夹具机构。
技术介绍
在数控加工铝铸件过程中,为了保证同一批零件在夹具中占据一个正确的位置,必须选择合理的定位方式和设计相应的定位装置。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不允许将零件直接与夹具体接触,而是通过定位元件上的工作面与零件的定位基面接触来实现。零件基面与定位元件工作面称为定位副,在加工过程中定位副中不可避免的有铝屑残留于定位元件的定位面上,传统的数控夹具由于定位元件工作面与零件基面完全贴合,在零件加工完拆卸后,必须将定位元件工作面用气枪吹干净,需要操作工100%目测识别并做清理,如果清理不干净,飞溅残留在定位元件工作面的铝屑很容易导致二次装夹零件压到铝屑,导致零件装夹不到位,加工基准偏移使该工序加工的尺寸不合格,并且成品产生压痕等问题。传统的夹具只有通过目测去判断定位元件定位面上是否有铝屑残留,也只有手动感觉零件是否装夹到位,这种夹具不但效率低,而且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定位副残留铝屑及确保零件装夹到位,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因此,亟需研究开发一种能自动检测定位副上是否残留有铝屑的新型夹具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夹具机构,所述夹具机构包括排屑槽和气检孔,所述排屑槽设置在定位元件工作面中心位置,所述气检孔设置在所述定位元件工作面内部,同时位于所述排屑槽开口方向的反向一端。其中,所述定位元件周围螺纹孔内部还设有螺栓安装孔,所述螺栓安装孔内安装的螺栓端面低于所述定位元件工作面。其中,所述排屑槽为U型槽。其中,所述U型槽与所述定位元件工作面的夹角为45~75°。优选地,所述U型槽与所述定位元件工作面的夹角为50~60°。其中,所述U型槽的内径为5~30mm。优选地,所述U型槽的内径为10~20mm。其中,所述U型槽的深度为20~50mm。优选地,所述U型槽的深度为30~40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新型夹具机构,通过在定位元件工作面上设置排屑槽,使得定位元件工作面不需要每件100%清理,在很大范围内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成本;所述排屑槽设计成U型槽,不仅减小定位面积,减小装卸磨损,而且U型结构圆弧过渡,没有锐角,不易产生应力集中,在夹紧力和切削力的作用下,能够确保定位元件的强度和刚度。另外,通过在定位元件工作面上设置气检孔,当定位副上残留铝屑与零件接触装夹不到位时,设备自动报警,产品无法装夹完成,这样可以确保产品加工精度,提高产品质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应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3提供的夹具机构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3提供的夹具机构的主视图;图3是图1中A-A面的剖面图;附图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1-排屑槽,2-气检孔,3-定位元件工作面,4-螺栓安装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夹具机构,如图1~3所示,所述夹具机构包括排屑槽1和气检孔2,所述排屑槽1设置在定位元件工作面3中心位置,所述气检孔2设置在所述定位元件工作面3内部,同时位于所述排屑槽1开口方向的反向一端;所述定位元件周围螺纹孔内部还设有螺栓安装孔4,所述螺栓安装孔4内安装的螺栓端面低于所述定位元件工作面3,从而减小定位元件工作面3的大小,确保零件加工精度。所述排屑槽1设计成U型槽,所述U型槽与所述定位元件工作面3的夹角为60°,在重力的作用下,铝屑将沿U型槽内部往外部滑落,尽量减少人工清理排屑槽1的次数;所述U型槽的内径为15mm,深度为35mm。实施例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夹具机构,如图1~3所示,所述夹具机构包括排屑槽1和气检孔2,所述排屑槽1设置在定位元件工作面3中心位置,所述气检孔2设置在所述定位元件工作面3内部,同时位于所述排屑槽1开口方向的反向一端;所述定位元件周围螺纹孔内部还设有螺栓安装孔4,所述螺栓安装孔4内安装的螺栓端面低于所述定位元件工作面3,从而减小定位元件工作面3的大小,确保零件加工精度。所述排屑槽1设计成U型槽,所述U型槽与所述定位元件工作面3的夹角为50°,在重力的作用下,铝屑将沿U型槽内部往外部滑落,尽量减少人工清理排屑槽1的次数;所述U型槽的内径为10mm,深度为35mm。实施例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夹具机构,如图1~3所示,所述夹具机构包括排屑槽1和气检孔2,所述排屑槽1设置在定位元件工作面3中心位置,所述气检孔2设置在所述定位元件工作面3内部,同时位于所述排屑槽1开口方向的反向一端;所述定位元件周围螺纹孔内部还设有螺栓安装孔4,所述螺栓安装孔4内安装的螺栓端面低于所述定位元件工作面3,从而减小定位元件工作面3的大小,确保零件加工精度。所述排屑槽1设计成U型槽,所述U型槽与所述定位元件工作面3的夹角为55°,在重力的作用下,铝屑将沿U型槽内部往外部滑落,尽量减少人工清理排屑槽1的次数;所述U型槽的内径为15mm,深度为40mm。实施例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夹具机构,如图1~3所示,所述夹具机构包括排屑槽1和气检孔2,所述排屑槽1设置在定位元件工作面3中心位置,所述气检孔2设置在所述定位元件工作面3内部,同时位于所述排屑槽1开口方向的反向一端;所述定位元件周围螺纹孔内部还设有螺栓安装孔4,所述螺栓安装孔4内安装的螺栓端面低于所述定位元件工作面3,从而减小定位元件工作面3的大小,确保零件加工精度。所述排屑槽1设计成U型槽,所述U型槽与所述定位元件工作面3的夹角为65°,在重力的作用下,铝屑将沿U型槽内部往外部滑落,尽量减少人工清理排屑槽1的次数;所述U型槽的内径为20mm,深度为30mm。本技术提供的新型夹具机构,为了杜绝定位副残留铝屑,根据零件定位面积的实际需求,在定位元件工作面3上设计排屑槽1来避免飞溅的铝屑残留在定位元件工作面3上,定位元件不需要每件100%清理,只要定期清理排屑槽1的铝屑即可;为了防止铝屑清理不干净,导致零件装夹不到位,在定位元件工作面3上增加气密检测装置,通过在定位元件工作面上设计气检孔,当排屑槽1里的铝屑太多的时候,铝屑与零件接触,设备通过气体气压量大小确定定位副是否贴平,当定位副上残留铝屑,零件则装夹不到位,设备自动报警无法装夹完成,此时及时清理排屑槽1,确保定位可靠。本技术提供的新型夹具机构,解决了数控加工过程中飞溅铝屑残留问题,杜绝了由于操作工未及时清理夹具定位元件工作面3,导致零件加工不合格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加工效率,确保了产品质量。以上实施例是结合具体的优选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是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夹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机构包括排屑槽和气检孔,所述排屑槽设置在定位元件工作面中心位置,所述气检孔设置在所述定位元件工作面内部,同时位于所述排屑槽开口方向的反向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夹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机构包括排屑槽和气检孔,所述排屑槽设置在定位元件工作面中心位置,所述气检孔设置在所述定位元件工作面内部,同时位于所述排屑槽开口方向的反向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夹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元件周围螺纹孔内部还设有螺栓安装孔,所述螺栓安装孔内安装的螺栓端面低于所述定位元件工作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夹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屑槽为U型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夹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槽与所述定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照谢彩霞周挺卢培聪邱群安
申请(专利权)人: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