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瑜伽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69235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3 06: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瑜伽柱,其包括可分离的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所述第一柱体与所述第二柱体采用相互匹配的插杆和插槽进行卡合连接,所述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接合部分设置一内部容纳腔体;优选在所述内部容纳腔体中放置花生球等健身辅助器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瑜伽柱在长度方向上采用插杆和插槽的卡合连接进行自由拆卸组合,利于携带,且瑜伽柱的中间连接部分为锯齿状,可增强瑜伽柱两侧的咬合,从而增强其强度;瑜伽柱的中部设置内部容纳腔,其可用于容纳辅助健身器材,以将瑜伽柱和辅助健身器材组合,占用体积小,便于运输和存放;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瑜伽柱结构简单,组合方便,实现了使用功能和使用效果的多样化,易于进行市场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瑜伽柱
本技术涉及健身器材
,尤其涉及一种瑜伽柱。
技术介绍
在健身器材领域,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步增强,练瑜伽已经越来越普遍,而瑜伽柱(泡沫轴)能够消除肌肉紧张并加强核心肌肉力量及灵活性以达到锻炼身体的平衡性,瑜伽柱不仅能延伸肌肉和肌腱,它还能拆散软组织粘连和疤痕组织,因此瑜伽柱日益成为现代瑜伽练习中不可缺少的器材。但现有的瑜伽柱功能单一,且均为一体式设计,其存在不易携带,占用空间大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瑜伽柱,该瑜伽柱为可分离结构,其可在长度方向上分为两个部件以利于携带和存放;同时在该瑜伽柱内设置容纳腔,可放置其他小型健身器材,这可减少各器材的占用空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瑜伽柱,所述瑜伽柱包括可分离的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所述第一柱体与所述第二柱体采用相互匹配的插杆和插槽进行卡合连接,所述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接合部分设置一内部容纳腔体。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瑜伽柱,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措施还包括: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柱体的底部设置第一凹腔,多个第一插杆从所述第一凹腔的底部边缘朝向所述第二柱体延伸并从所述第一柱体的底部突出,各所述第一插杆间隔分布并在相邻的第一插杆间形成第一插槽;所述第二柱体的顶部设置第二凹腔,多个第二插杆从所述第二凹腔的底部边缘朝向所述第一柱体延伸并从所述第二柱体的顶部突出,各所述第二插杆间隔分布并在相邻的第二插杆间形成第二插槽;其中,各所述第一插杆卡合至与其匹配的各所述第二插槽中,各所述第二插杆卡合至与其匹配的各所述第一插槽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腔和所述第二凹腔共同组成所述内部容纳腔体。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柱体的底部还设置第一内凹腔,所述第一内凹腔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凹腔的深度,所述第一内凹腔的直径小于第一凹腔的直径,使得所述第一凹腔为所述第一内凹腔与所述第一柱体之间的环形凹腔;所述第二柱体的顶部还设置第二内凹腔,所述第二内凹腔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凹腔的深度,所述第二内凹腔的直径小于第二凹腔的直径,使得所述第二凹腔为所述第二内凹腔与所述第二柱体之间的环形凹腔;其中,所述第一内凹腔和第二内凹腔共同组成所述内部容纳腔体。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尺寸相同;所述第一凹腔和第二凹腔的尺寸相同;所述第一插杆在所述第一凹腔内均匀间隔分布,所述第二插杆在所述第二凹腔内均匀间隔分布,所述第一插杆的形状与所述第二插杆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的尺寸相同;所述第一内凹腔和第二内凹腔的尺寸相同。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杆和第二插杆的截面均为扇环截面,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的截面均为扇环截面;其中,所述第一插杆和所述第一插槽的截面共同组成一环形截面;所述第二插杆和所述第二插槽的截面共同组成一尺寸相同的环形截面。进一步地,所述内部容纳腔体用于放置辅助健身器材。可选地,所述内部容纳腔体也可放置日用品及零食等,如饮料、水壶、纸巾、毛巾、水果等,以在运动后得到营养物质的补充及相关的简单梳洗;可选地,所述内部容纳腔体也用于放置振动器,其配合瑜伽柱可进行自动按摩。可理解的是,该内部容纳腔体的尺寸及形状可根据放置的内容物的不同进行适应性设计。进一步地,所述辅助健身器材包括瑜伽单球、按摩花生球、小型瑜伽柱、瑜伽砖、瑜伽垫、瑜伽眼枕、伸展带、拉力带、瑜伽发带、瑜伽手套。更进一步地,所述辅助健身器材为按摩花生球,所述按摩花生球为双球对称结构,所述按摩花生球放置在所述第一内凹腔和第二内凹腔共同组成所述内部容纳腔体,所述内部容纳腔体的一圆柱形空腔。按摩花生球特别适用于小腹过胖、手部及腿部过粗者使用,借用着简单的运动,可逐步改善不完美的身材;但按摩花生球因为异形,携带不是很方便,而本技术将其置于瑜伽柱内部可有效实现其简便携带,同时可实现瑜伽柱与花生球的配套使用,更易于塑形及健身。进一步地,所述瑜伽柱的材质为发泡聚乙烯EPP。或者,所述瑜伽柱的插杆的材质可采用具有一定强度的材质,例如中空钢材,以进一步保证瑜伽柱中部的强度,延长其使用寿命。进一步地,所述瑜伽柱的直径为15~35cm,所述瑜伽柱的长度为30~90cm。进一步地,所述瑜伽柱、瑜伽球等部件的外表面可设置按摩凸起、按摩凸条等,当使用时可对特定穴位进行按摩,更利于身体健康。可理解的是,本技术所涉及的瑜伽柱也可包括多于2个的柱体,即其在长度方向上可拆分为大于2个的部件,其也可设置2个甚至更多的内部容置腔。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技术的瑜伽柱在长度方向可拆分为2个柱体,可自由拆卸组合,利于携带;瑜伽柱中间部分是受力最大的部位,本技术采用插杆和插槽的卡合连接,使得瑜伽柱的中间连接部分为锯齿状,以增强瑜伽柱两侧的咬合,从而增强其强度,延长瑜伽柱的使用寿命,保证使用人员的安全性。本技术的瑜伽柱的中部设置内部容纳腔,其可用于容纳辅助健身器材,尤其适于放置按摩花生球,该瑜伽柱可将瑜伽柱和按摩花生球类辅助健身器材组合在一起,占用体积小,便于运输和存放;同时其可实现瑜伽柱和花生球的配合使用,以更好地进行健身及身体的塑形。本技术所述的瑜伽柱结构简单,组合方便,且易于携带,同时减少了健身器材的存放空间,使用功能和使用效果实现了多样化,易于进行市场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瑜伽柱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瑜伽柱的正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瑜伽柱的A-A处的剖面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瑜伽柱的分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瑜伽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瑜伽柱的第二柱体的俯视图;图7为图6所述的第二柱体在B-B处的剖面视图;图8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放置于瑜伽柱内部的花生球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的花生球放置在瑜伽柱的第二柱体内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内部放置有图8所示的花生球的瑜伽柱的剖面视图。图中的附图标记为:第一柱体1;第二柱体2;第一凹腔11;第一插杆12;第一插槽13;第一内凹腔14;第二凹腔21;第二插杆22;第二插槽23;第二内凹腔24;按摩花生球3。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涉及一种瑜伽柱,所述瑜伽柱包括可分离的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所述第一柱体与所述第二柱体采用相互匹配的插杆和插槽进行卡合连接,所述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接合部分设置一内部容纳腔体。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为一较佳结构的瑜伽柱。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采用的瑜伽柱材质为发泡聚乙烯EPP,其直径为33cm,长度为45cm。该瑜伽柱包括可分离的第一柱体1和第二柱体2,第一柱体1的底部设置第一凹腔11,多个第一插杆12从第一凹腔11的底部边缘朝向第二柱体2延伸并从第一柱体1的底部突出,即第一插杆12的高度大于第一凹腔11的深度,各第一插杆12间隔均匀分布并在相邻的第一插杆12间形成第一插槽13;第二柱体2的顶部设置第二凹腔21,多个第二插杆22从第二凹腔21的底部边缘朝向第一柱体1延伸并从第二柱体2的顶部突出,即第二插杆22的高度大于第二凹腔21的深度,各第二插杆22间隔均匀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瑜伽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瑜伽柱包括可分离的第一柱体(1)和第二柱体(2),所述第一柱体(1)与第二柱体(2)采用相互匹配的插杆和插槽进行卡合连接,所述第一柱体(1)和第二柱体(2)的接合部分设置一内部容纳腔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瑜伽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瑜伽柱包括可分离的第一柱体(1)和第二柱体(2),所述第一柱体(1)与第二柱体(2)采用相互匹配的插杆和插槽进行卡合连接,所述第一柱体(1)和第二柱体(2)的接合部分设置一内部容纳腔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瑜伽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体(1)的底部设置第一凹腔(11),多个第一插杆(12)从所述第一凹腔(11)的底部边缘朝向所述第二柱体(2)延伸并从所述第一柱体(1)的底部突出,各所述第一插杆(12)间隔分布并在相邻的第一插杆(12)间形成第一插槽(13);所述第二柱体(2)的顶部设置第二凹腔(21),多个第二插杆(22)从所述第二凹腔(21)的底部边缘朝向所述第一柱体(1)延伸并从所述第二柱体(2)的顶部突出,各所述第二插杆(22)间隔分布并在相邻的第二插杆(22)间形成第二插槽(23);其中,各所述第一插杆(12)卡合至与其匹配的各所述第二插槽(23)中,各所述第二插杆(22)卡合至与其匹配的各所述第一插槽(13)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瑜伽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腔(11)和所述第二凹腔(21)共同组成所述内部容纳腔体。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瑜伽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体(1)的底部还设置第一内凹腔(14),所述第一内凹腔(14)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凹腔(11)的深度,所述第一内凹腔(14)的直径小于第一凹腔(11)的直径,使得所述第一凹腔(11)为所述第一内凹腔(14)与所述第一柱体(1)之间的环形凹腔;所述第二柱体(2)的顶部还设置第二内凹腔(24),所述第二内凹腔(24)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凹腔(21)的深度,所述第二内凹腔(24)的直径小于第二凹腔(21)的直径,使得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玥张钊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德龙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