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蓄电池中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52061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8: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进型蓄电池中盖,包括中盖本体和间隙控制板,所述中盖本体的扣合壁上设置有第一存放槽,且所述第一存放槽共有四个,分别位于四个扣合壁上,所述间隙控制板位于所述第一存放槽内,且所述间隙控制板朝向所述中盖本体内侧的侧壁高于其所在的扣合壁;所述间隙控制板朝向所述中盖本体外侧壁的侧壁上设置有移动槽,且所述移动槽沿所述间隙控制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移动槽上滑动安装有滑移定位板。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间隙控制板使中盖本体与电槽接合部位之间预留一定间隙,既便于填充粘合剂,又能为电槽的热胀冷缩预留变形空间;既方便中盖的安装,又可降低中盖本体的加工精度和报废率。

An improved battery middle cov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型蓄电池中盖
本技术涉及铅酸蓄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进型蓄电池中盖。
技术介绍
蓄电池中盖是盖在电池壳的电槽上方的盖板,又叫槽盖。小型密闭式阀控铅酸蓄电池为了保证槽盖与电槽顶部的密封性,电槽和槽盖的连接部位接合十分紧密,接近零间隙。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由于电槽与槽盖为紧配合,因此使得槽盖的加工精度要求高,从而加工过程中报废率较高,而且由于电池壳和槽盖仅通过硬接触进行密封,在扣合后,密封性较差,容易导致漏液,而且蓄电池在使用中自身会发热,而电槽和槽盖由于紧密配合,没有热胀冷缩空间,因此容易导致中盖龟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改进型蓄电池中盖,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中盖安装后,密封性差,且容易龟裂等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具有:通过间隙控制板使中盖与电槽接合面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从而能够通过在间隙中填充密封剂来保证中盖扣合后的密封性,且可避免中盖龟裂等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改进型蓄电池中盖,包括中盖本体和间隙控制板,所述中盖本体的扣合壁上设置有第一存放槽,且所述第一存放槽共有四个,分别位于四个扣合壁上,所述间隙控制板位于所述第一存放槽内,且所述间隙控制板朝向所述中盖本体内侧的侧壁高于其所在的扣合壁;所述间隙控制板朝向所述中盖本体外侧壁的侧壁上设置有移动槽,且所述移动槽沿所述间隙控制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移动槽上滑动安装有滑移定位板,且所述滑移定位板位于所述第一存放槽内,所述滑移定位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存放槽,且所述第二存放槽由所述第一存放槽向所述中盖本体的外侧壁延伸,所述第二存放槽的开口尺寸与所述滑移定位板的长与宽尺寸相匹配,且所述第二存放槽与所述滑移定位板的高度尺寸相同;所述滑移定位板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拨板,且所述拨板位于远离所述间隙控制板的一侧,所述中盖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长腰型的滑槽,且所述滑槽贯穿所述中盖本体的侧壁,并由所述第一存放槽延伸至所述第二存放槽,所述拨板由所述滑槽伸向所述中盖本体的外侧。采用上述一种改进型蓄电池中盖,中盖在与电槽扣合时,通过所述间隙控制板将中盖本体内侧的扣合壁与电槽的外侧壁隔离开,从而使扣合壁与电槽结合面之间保持一定间隙,在所述中盖本体扣合后,通过所述拨板将所述滑移定位板沿所述移动槽向所述第二存放槽滑移,从而使所述滑移定位板嵌入所述第二存放槽内,进而使所述间隙控制板退入所述第一存放槽内,使所述扣合壁与电槽之间保留一定间隙,然后再将密封剂填充在该间隙内,保证扣合壁与电槽接合面之间的密封性,同时密封剂具有热胀冷缩性能,从而在电槽发生热胀冷缩时,能够通过自身的热变形,使中盖本体始终保持原有外形尺寸,进而避免中盖本体发生龟裂。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存放槽的两端到与其相邻的扣合壁之间的间距为3-5mm,且所述间隙控制板与其所在的所述第一存放槽的长度相匹配。作为优选,所述间隙控制板凸出于所述扣合壁的底部边缘设置有45°倒角。作为优选,所述移动槽的横断面为燕尾型。作为优选,所述间隙控制板凸出于其所在扣合壁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存放槽的深度相等,且该尺寸为1-1.5mm。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间隙控制板使中盖本体与电槽接合部位之间预留一定间隙,既便于填充粘合剂,又能为电槽的热胀冷缩预留变形空间;2、既方便中盖的安装,又可降低中盖本体的加工精度和报废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断面图;图2是本技术中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的中盖本体的仰视空间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的间隙控制板空间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中盖本体;101、第一存放槽;102、第二存放槽;103、滑槽;104、扣合壁;2、间隙控制板;201、移动槽;3、滑移定位板;4、拨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改进型蓄电池中盖,包括中盖本体1和间隙控制板2,所述中盖本体1的扣合壁104上设置有第一存放槽101,且所述第一存放槽101共有四个,分别位于四个扣合壁104上,所述间隙控制板2位于所述第一存放槽101内,且所述间隙控制板2朝向所述中盖本体1内侧的侧壁高于其所在的扣合壁104;所述间隙控制板2朝向所述中盖本体1外侧壁的侧壁上设置有移动槽201,且所述移动槽201沿所述间隙控制板2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移动槽201上滑动安装有滑移定位板3,且所述滑移定位板3位于所述第一存放槽101内,所述滑移定位板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存放槽102,且所述第二存放槽102由所述第一存放槽101向所述中盖本体1的外侧壁延伸,所述第二存放槽102的开口尺寸与所述滑移定位板3的长与宽尺寸相匹配,且所述第二存放槽102与所述滑移定位板3的高度尺寸相同;所述滑移定位板3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拨板4,且所述拨板4位于远离所述间隙控制板2的一侧,所述中盖本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长腰型的滑槽103,且所述滑槽103贯穿所述中盖本体1的侧壁,并由所述第一存放槽101延伸至所述第二存放槽102,所述拨板4由所述滑槽103伸向所述中盖本体1的外侧。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存放槽101的两端到与其相邻的扣合壁104之间的间距为3-5mm,如此设置,便于使相邻的间隙控制板2之间保留一定间隙,且所述间隙控制板2与其所在的所述第一存放槽101的长度相匹配,如此设置,便于通过第一存放槽101对间隙控制板2进行横向限位,从而使拨板4在对滑移定位板3进行移动时,避免间隙控制板2沿拨板4的移动方向移动。所述间隙控制板2凸出于所述扣合壁104的底部边缘设置有45°倒角,如此设置,便于中盖在向电槽上扣合时,能够通过该倒角对中盖本体1进行导向,从而使中盖与电槽对中,同时便于使间隙控制板2通过该倒角面轻松扣在电槽结合面的外侧。所述移动槽201的横断面为燕尾型,如此设置,便于通过移动槽201对滑移定位板3进行竖直方向限位,避免滑移定位板3从移动槽201内掉落。所述间隙控制板2凸出于其所在扣合壁104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存放槽102的深度相等,且该尺寸为1-1.5mm,如此设置,便于通过间隙控制板2时扣合壁104与电槽结合面之间保持1-1.5mm的间隙,同时在中盖本体1安装在电槽上后,通过滑移定位板3沉入第二存放槽102内,为间隙控制板2进行让位,从而使间隙控制板2完全退入第一存放槽101内,从而使间隙控制板2侧壁与扣合壁104保持平齐,便于粘合剂的填充。采用上述结构,中盖在与电槽扣合时,通过所述间隙控制板2将中盖本体1内侧的扣合壁104与电槽的外侧壁隔离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进型蓄电池中盖,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盖本体(1)和间隙控制板(2),所述中盖本体(1)的扣合壁(104)上设置有第一存放槽(101),且所述第一存放槽(101)共有四个,分别位于四个扣合壁(104)上,所述间隙控制板(2)位于所述第一存放槽(101)内,且所述间隙控制板(2)朝向所述中盖本体(1)内侧的侧壁高于其所在的扣合壁(104);所述间隙控制板(2)朝向所述中盖本体(1)外侧壁的侧壁上设置有移动槽(201),且所述移动槽(201)沿所述间隙控制板(2)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移动槽(201)上滑动安装有滑移定位板(3),且所述滑移定位板(3)位于所述第一存放槽(101)内,所述滑移定位板(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存放槽(102),且所述第二存放槽(102)由所述第一存放槽(101)向所述中盖本体(1)的外侧壁延伸,所述第二存放槽(102)的开口尺寸与所述滑移定位板(3)的长与宽尺寸相匹配,且所述第二存放槽(102)与所述滑移定位板(3)的高度尺寸相同;所述滑移定位板(3)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拨板(4),且所述拨板(4)位于远离所述间隙控制板(2)的一侧,所述中盖本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长腰型的滑槽(103),且所述滑槽(103)贯穿所述中盖本体(1)的侧壁,并由所述第一存放槽(101)延伸至所述第二存放槽(102),所述拨板(4)由所述滑槽(103)伸向所述中盖本体(1)的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型蓄电池中盖,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盖本体(1)和间隙控制板(2),所述中盖本体(1)的扣合壁(104)上设置有第一存放槽(101),且所述第一存放槽(101)共有四个,分别位于四个扣合壁(104)上,所述间隙控制板(2)位于所述第一存放槽(101)内,且所述间隙控制板(2)朝向所述中盖本体(1)内侧的侧壁高于其所在的扣合壁(104);所述间隙控制板(2)朝向所述中盖本体(1)外侧壁的侧壁上设置有移动槽(201),且所述移动槽(201)沿所述间隙控制板(2)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移动槽(201)上滑动安装有滑移定位板(3),且所述滑移定位板(3)位于所述第一存放槽(101)内,所述滑移定位板(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存放槽(102),且所述第二存放槽(102)由所述第一存放槽(101)向所述中盖本体(1)的外侧壁延伸,所述第二存放槽(102)的开口尺寸与所述滑移定位板(3)的长与宽尺寸相匹配,且所述第二存放槽(102)与所述滑移定位板(3)的高度尺寸相同;所述滑移定位板(3)的侧壁上固定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建谭海云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创祥电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