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核电站放射性污染的去污装置,包括壳体、横板、进液管、喷头和清洗箱,所述壳体的内部水平安装有横板,横板上方设置有清洗箱,且清洗箱呈圆柱形,所述清洗箱的正上方设置有环形管,环形管的外侧连通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穿过壳体外壁与外侧相连通,所述清洗箱的底部中心连通有波纹管,且波纹管的底部连通有排水管,排水管上均置有控制阀,与常见的放射性污染去污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通过喷头和超声波发生器的共同作用,不间断对放射性污染物进行清洗去污,保证了放射性污染物的清理效果和清理速度,提高了去污的效率;通过过滤器和水泵的相互作用,能够实现去污剂的回收利用,降低了去污成本。
A decontamination device for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in nuclear power pla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核电站放射性污染的去污装置
本技术涉及放射性污染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核电站放射性污染的去污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核电厂及相关核电领域中都应用有大量的在放射性条件下运行的设备,并且都需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定期检修。而在核电厂各项维修工作中,存在大量的小型设备部件、工器具等由于接触放射性介质,本身带有较强的放射性表面污染和剂量。为了保护维修人员,减少工作过程中人员表面污染和接受的辐照剂量,需要对污染的设备部件、工器具进行去污。而目前针对部件放射性去污设备工艺都较为单一其中,多为人工将这些部件进行浸泡,静置等,因此,存在去污时间长、废液产生量大等问题,不仅对工人员的上海较大,而且也不利于环境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核电站放射性污染的去污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核电站放射性污染的去污装置,包括壳体、横板、进液管、喷头和清洗箱,所述壳体的底部安装有支腿,壳体的顶部铰接有盖体,且壳体的内部水平安装有横板,所述横板的上方设置有清洗箱,且清洗箱呈圆柱形,所述清洗箱的正上方设置有环形管,环形管的外侧连通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穿过壳体外壁与外侧相连通,清洗箱的底部中心连通有波纹管,且波纹管的底部连通有三通,所述三通的两侧分别连接有连接管和排水管,且连接管和排水管上均设置有控制阀。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环形管底部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喷头。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清洗箱的侧壁和底部内设置有若干个超声波发生器。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横板上安装有若干个震荡电机,每个所述的震荡电机的驱动端均连接有震荡轴,且每个所述的震荡轴的顶部均与清洗箱的底部固定相连。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横板的下方设置衰变室,衰变室顶部与连接管连接,所述衰变室的底部通过回水管与进液管相连通,回水管上安装有水泵。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管上还设置有过滤器。与常见的放射性污染去污装置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通过喷头和超声波发生器的共同作用,不间断对放射性污染物进行清洗去污,保证了放射性污染物的清理效果和清理速度,提高了去污的效率;通过过滤器和水泵的相互作用,能够实现去污剂的回收利用,降低了去污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用于核电站放射性污染的去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用于核电站放射性污染的去污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一种用于核电站放射性污染的去污装置中清洗框的俯视图。图中:1-支腿、2-壳体、3-横板、4-盖体、5-进液管、6-环形管、7-喷头、8-清洗箱、9-超声波发生器、10-震荡轴、11-震荡电机、12-波纹管、13-三通、14-水泵、15-回水管、16-衰变室、17-过滤器、18-控制阀、19-连接管、20-排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核电站放射性污染的去污装置,包括壳体2、横板3、进液管5、喷头7和清洗箱8,所述壳体2的底部安装有支腿1,壳体2的顶部铰接有盖体4,且壳体2的内部水平安装有横板3,所述横板3上方设置有清洗箱8,且清洗箱8呈圆柱形,所述清洗箱8的正上方设置有环形管7,环形管7的外侧连通有进液管5,所述进液管5穿过壳体1外壁与外侧相连通,所述清洗箱8的底部中心设置有波纹管10,且波纹管10的底部连通有三通13,所述三通13的两侧分别连接有连接管19和排水管20,且连接管19和排水管20上设置有控制阀18。进一步的,所述环形管7底部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喷头7。再进一步的,所述清洗箱8的侧壁和底部内设置有若干个超声波发生器9。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打开盖体4,将放射性污染物放入清洗箱8中,盖上盖体4,通过进液管5注入去污所需要的去污剂,去污剂通过环形管6和若干个喷头7的作用,对清洗箱8内部的放射性污染物进行喷淋、冲洗、浸泡等,同时,超声波发生器工作,对放射性污染物进行超声波处理,然后打开控制阀控制阀18,通过排水管20将污水排出,上诉操作循环多次,即可完成放射性污染物的去污工作。和常见的放射性污染去污装置相比,本技术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通过喷头7和超声波发生器9的共同作用,不间断对放射性污染物进行清洗去污,且保证了放射性污染物的清理效果和清理速度,提高了去污的效率。实施例2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主要是对清洗箱8进行升级,即在横板3上安装有若干个震荡电机11,每个的所述震荡电机11的驱动端均连接有震荡轴10,且每个所述的震荡轴10的顶部均与清洗箱8的底部固定相连。这里,在放射性污染物的清理过程中,通过震荡电机11带动震荡轴10发生震荡,进而带动真个清洗箱8的震动,有助于放射性污染物的去污。实施例3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主要是增加去污剂的回收利用功能,即在横板3的下方设置衰变室16,所述衰变室16顶部与连接管19连接,衰变室16的底部通过回水管15与进液管5相连通,回水管15上还安装有水泵14。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管19上还设置有过滤器17。这里,去污剂对污染物进行清洗后,经过波纹管12后,进入连接管19,进而经过过滤器17后进入衰变室16进行衰变,最后在水泵14的作用下,重新由喷头7喷出,对污染物进行去污处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技术方案中,壳体2、清洗箱8和超声波发生器9等均为现有技术的应用,而喷头7、震荡电机11和衰变室16的具体安装、应用、结构为本申请的创新点,和常见的放射性污染去污装置相比,其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通过喷头7和超声波发生器9的共同作用,不间断对放射性污染物进行清洗去污,保证了放射性污染物的清理效果和清理速度,提高了去污的效率;其次,通过过滤器17和水泵14的相互作用,能够实现去污剂的回收利用,降低了去污成本。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核电站放射性污染的去污装置,包括壳体(2)、横板(3)、进液管(5)、喷头(7)和清洗箱(8),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的底部安装有支腿(1),壳体(2)的顶部铰接有盖体(4),且壳体(2)的内部水平安装有横板(3),所述横板(3)的上方设置有清洗箱(8),且清洗箱(8)呈圆柱形,所述清洗箱(8)的正上方设置有环形管(6),环形管(6)的外侧连通有进液管(5),所述进液管(5)穿过壳体(2)外壁与外侧相连通,所述清洗箱(8)的底部中心连通有波纹管(12),且波纹管(12)的底部连接有三通(13),所述三通(13)的两侧分别连通有连接管(19)和排水管(20),且连接管(19)和排水管(20)上均设置有控制阀(1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核电站放射性污染的去污装置,包括壳体(2)、横板(3)、进液管(5)、喷头(7)和清洗箱(8),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的底部安装有支腿(1),壳体(2)的顶部铰接有盖体(4),且壳体(2)的内部水平安装有横板(3),所述横板(3)的上方设置有清洗箱(8),且清洗箱(8)呈圆柱形,所述清洗箱(8)的正上方设置有环形管(6),环形管(6)的外侧连通有进液管(5),所述进液管(5)穿过壳体(2)外壁与外侧相连通,所述清洗箱(8)的底部中心连通有波纹管(12),且波纹管(12)的底部连接有三通(13),所述三通(13)的两侧分别连通有连接管(19)和排水管(20),且连接管(19)和排水管(20)上均设置有控制阀(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核电站放射性污染的去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管(6)的底部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伯谋,
申请(专利权)人:中核深圳凯利核能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