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输注或冲洗的具有双温控的加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35073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8:32
一种用于输注或冲洗的具有双温控的加温装置,包括上壳、下壳、显示屏、加热片、导热板、主控板、固态继电器、电源开关,其中加热片分上加热片和下加热片,导热板分上导热板和下导热板,上下导热板中间形成内腔用于放置液袋,导热板入口处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以及使液袋更加易于取出的取出口,在出液口上方的上导热板上设有温度传感器RT1,在进液口上方的上导热板上设有热电偶T1,新加温装置可以实现在输液、输血或冲洗过程中均匀恒温加热,并易于使用,解决了盘管式加热装置盘管难、管缠绕、加热不均匀等问题。

Heating device with double temperature control for infusion or flush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输注或冲洗的具有双温控的加温装置
本技术涉及用于输注或冲洗的具有双温控的加温装置,特别应用于医疗输液、输血及临床冲洗。
技术介绍
输注和冲洗是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特别是大量输注药液、血液和手术中冲洗,实际使用时输注用药液以及手术中的冲洗液往往常温或低温保存,绝大多数血液也是冷库保存,由于输入液体温度低,大量输入会导致低体温,给患者带来很大危害,如手术切口感染,心血管不良事件,凝血功能下降,麻醉苏醒时间延长,住院时间延长等,因此在输液过程中需要对液体加温。因此,在输注时进行加温是常见的临床辅助手段,手术中的冲洗也有使用,但往往因为时间紧迫,利用率不高。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加热方法有水浴加热、温箱加热、输液管加热等。水浴加热可能将病菌通过水浴带到管路表面,医护人员或病患接触后可能携带至净化区域、净化服或净化手套上,很容易交叉感染给有伤口的病人或通过黏膜接触传播至其他病患处,是院内感染的潜在来源。温箱加热是普遍使用的加热方式之一,需要提前把液体放置到温箱内升温,加热速度慢,耗时,不适用于紧急输液或输血;被加热液体温度无准确显示,温度控制不精确;静止液体加热,加热不均匀,可能造成药物理化性质改变;保温效果差,输液过程中热散失多,输液过程常常是先热后凉;加热速度受液体初始温度制约,初始温度越低,加热越慢。输液管加热也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方式,专利号ZL200420036761.4的输液管加热主要通过将管路置入加热装置,这种做法管路受热面积很有限,常常管路内液体还没加热到温度已经流向下游,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有的做法是将袋体直接置入加温装置中,或在加热装置上设置非常高的温度来达到快速加热的目的,如专利号:ZL03241419.6,但也因此产生了塑料包装物或管路受高温融化或析出化学物质的安全隐患。还有采用将管路盘绕在加热装置内部以增大受热面积的解决方案,如专利号:ZL201520889903.X、专利号:ZL201730673014.4、专利申请号:ZL201830317017.9,这种做法确实增大了受热面积但也因此使管路变得相当长,过长的管路在使用过程中非常容易扭结或挂蹭到其他物品,而且在每次使用时都需要盘绕管路,非常不方便,并且上述两种解决方案均存在因输注管路本身的特定厚度,而导致的导热慢,使用效果不好。而且设备往往都比较大,搬运不灵活安装也很繁琐,不易于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用于输注或冲洗的具有双温控的加温装置,利用干式即时加热技术,将液体安全迅速地加温到舒适温度,有助于维持患者体温,预防体温过低对患者引起的不良影响。本技术为实现所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输注或冲洗的具有双温控的加温装置,包括上壳、下壳、显示屏、电源开关,主控板,所述主控板包括微控制器电路、电源电路、加热电路、显示及报警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加热片P10、下加热片P11、导热板、温度传感器RT1、热电偶T1、固态继电器Q5,导热板分为上导热板和下导热板,上导热板的下表面有一U形凹槽,在U形凹槽开口处间隔设有矩形凹槽Ⅰ和矩形凹槽Ⅱ,矩形凹槽Ⅰ和矩形凹槽Ⅱ自U型凹槽开口向内部延伸;下导热板为平板,下导热板和上导热板相互扣合,上导热板U形凹槽与下导热板形成一个具有线型开口的内腔,矩形凹槽Ⅰ和矩形凹槽Ⅱ分别与下导热板形成了进液口和出液口,在出液口上方的上导热板上设有温度传感器RT1,在进液口上方的上导热板上设有热电偶T1,下加热片P11紧贴下导热板的下表面,上加热片P10紧贴上导热板的上表面,上加热片P10、导热板和下加热片P11的组合体固定在下壳内,显示屏镶嵌在上壳前端的斜面上,主控板和固态继电器Q5内嵌于上壳顶部,电源开关位于上壳的后端,上壳和下壳卡扣在一起;主控板还包括测温电路、后备报警电路和入口测温电路,所述微控制器电路分别与测温电路、加热电路、显示及报警电路、后备报警电路及入口测温电路连接,测温电路、后备报警电路分别与温度传感器RT1连接,后备报警电路与加热电路连接,加热电路通过固态继电器Q5分别与上加热片P10和下加热片P11连接,电源电路分别与显示及报警电路、加热电路和微控制器电路连接。测温电路的具体连接为:稳压电路U8的2脚、3脚、6脚、7脚接地,稳压电路U8的1脚分别接电阻R24、温度传感器RT1、电容C23、电容C24的一端及稳压电路U8的8脚,电阻R24的另一端接电容C32一端及5V电源,电容C32另一端接地,电容C23的另一端接地,温度传感器RT1另一端分别接电容C24的另一端及电容C30、电阻R28的一端,电阻R28通过电阻R34接电容C30另一端及地;后备报警电路的具体连接为:比较器U7的6、脚7脚和12脚接地,比较器U7的1脚接电阻R23,电阻R23的另一端分别接5V电源、电阻R22和电容C33一端,比较器U7的2脚分别接电阻R22另一端和逻辑门电路U3的2脚,比较器U7的3脚分别接5V电源和电容C26的一端,电阻R31和电容C29的一端接电阻R27的一端,电阻R30和电容C28的一端接电阻R26的一端,电阻R29和电容C27的一端接电阻R25的一端,电阻R27、电阻R26和R25的另一端接测温电路稳压电路U8的1脚,电容C26、电容C27、电容C28、电容C29、电阻R29、电阻R30和电阻R31的另一端分别接地,比较器U7的13脚分别接电阻R21的一端和逻辑门电路U3的3脚,比较器U7的14脚分别接电阻R20的一端和逻辑门电路U3的5脚、8脚和9脚,电阻R20和电阻R21的另一端接电容C34的一端及5V电源,电容C34和电容C33的另一端接地,逻辑门电路U3的1脚接逻辑门电路U4的1脚,逻辑门电路U3的4脚接逻辑门电路U4的2脚,逻辑门电路U3的10脚接逻辑门电路U3的8脚和9脚,逻辑门电路U3的7脚接地,逻辑门电路U3的10脚接逻辑门电路U4的9脚,逻辑门电路U3的11和12脚接电源开关S2的2脚,电源开关S2的3脚接5V电源,1脚接地,逻辑门电路U3的13脚接逻辑门电路U4的4脚,逻辑门电路U3的14脚接电容C5的一端及5V电源,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逻辑门电路U4的3脚接显示及报警电路的三极管Q1的基极,逻辑门电路U4的5脚接微控制器电路单片机U5的30脚,逻辑门电路U4的6脚接逻辑门电路U4的10脚,逻辑门电路U4的7脚接地,逻辑门电路U4的8脚、12脚、13脚分别接加热电路功率开关芯片Q4的1脚,逻辑门电路U4的14脚分别接5V电源和电容C6的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入口测温的具体连接为:热电偶至数字输出转换芯片U6的1脚和14脚接地,热电偶至数字输出转换芯片U6的3脚分别接热电偶至数字输出转换芯片U6的2脚、热电偶T1的负极、电容C35的一端并通过电容C13接地,热电偶至数字输出转换芯片U6的4脚分别接热电偶T1的正极、电容C35的另一端并通过电容C36接地,热电偶至数字输出转换芯片U6的5脚接3.3V电压并通过电容C37接地,热电偶至数字输出转换芯片U6的8脚接3.3V电压并通过电容C38接地,热电偶至数字输出转换芯片U6的9脚、10脚、11脚、12脚、13脚、7脚分别与微控制器电路单片机U5的16脚、15脚、14脚、13脚、12脚、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用于输注或冲洗的具有双温控的加温装置,包括上壳(1)、下壳(2)、显示屏(3)、电源开关(4)、主控板(6),所述主控板(6)包括微控制器电路、电源电路、加热电路、显示及报警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加热片P10、下加热片P11、导热板(5)、温度传感器RT1、热电偶T1、固态继电器Q5,所述导热板(5)分为上导热板(5‑1)和下导热板(5‑2),所述上导热板(5‑1)的下表面有一U形凹槽,在U形凹槽开口处间隔设有矩形凹槽Ⅰ(5‑1‑1)和矩形凹槽Ⅱ(5‑1‑2),矩形凹槽Ⅰ(5‑1‑1)和矩形凹槽Ⅱ(5‑1‑2)自U型凹槽开口向内部延伸;下导热板(5‑2)为平板,下导热板(5‑2)和上导热板(5‑1)相互扣合,上导热板(5‑1)U形凹槽与下导热板(5‑2)形成一个具有线型开口(5‑5)的内腔(5‑6),矩形凹槽Ⅰ(5‑1‑1)和矩形凹槽Ⅱ(5‑1‑2)分别与下导热板(5‑2)形成了进液口(5‑3)和出液口(5‑4),在出液口(5‑4)上方的上导热板(5‑1)上设有温度传感器RT1,在进液口(5‑3)上方的上导热板(5‑1)上设有热电偶T1,下加热片P11紧贴下导热板(5‑2)的下表面,上加热片P10紧贴上导热板(5‑1)的上表面,上加热片P10、导热板(5)和下加热片P11的组合体固定在下壳(2)内,所述显示屏(3)镶嵌在上壳(1)前端的斜面上,主控板(6)和固态继电器Q5内嵌于上壳(1)顶部,电源开关(4)位于上壳(1)的后端,所述上壳(1)和下壳(2)卡扣在一起;所述主控板(6)还包括测温电路、后备报警电路、和入口测温电路,所述微控制器电路分别与测温电路、加热电路、显示及报警电路、后备报警电路及入口测温电路连接,测温电路、后备报警电路分别与温度传感器RT1连接,后备报警电路与加热电路连接,加热电路通过固态继电器Q5分别与上加热片P10和下加热片P11连接,电源电路分别与显示及报警电路、加热电路和微控制器电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输注或冲洗的具有双温控的加温装置,包括上壳(1)、下壳(2)、显示屏(3)、电源开关(4)、主控板(6),所述主控板(6)包括微控制器电路、电源电路、加热电路、显示及报警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加热片P10、下加热片P11、导热板(5)、温度传感器RT1、热电偶T1、固态继电器Q5,所述导热板(5)分为上导热板(5-1)和下导热板(5-2),所述上导热板(5-1)的下表面有一U形凹槽,在U形凹槽开口处间隔设有矩形凹槽Ⅰ(5-1-1)和矩形凹槽Ⅱ(5-1-2),矩形凹槽Ⅰ(5-1-1)和矩形凹槽Ⅱ(5-1-2)自U型凹槽开口向内部延伸;下导热板(5-2)为平板,下导热板(5-2)和上导热板(5-1)相互扣合,上导热板(5-1)U形凹槽与下导热板(5-2)形成一个具有线型开口(5-5)的内腔(5-6),矩形凹槽Ⅰ(5-1-1)和矩形凹槽Ⅱ(5-1-2)分别与下导热板(5-2)形成了进液口(5-3)和出液口(5-4),在出液口(5-4)上方的上导热板(5-1)上设有温度传感器RT1,在进液口(5-3)上方的上导热板(5-1)上设有热电偶T1,下加热片P11紧贴下导热板(5-2)的下表面,上加热片P10紧贴上导热板(5-1)的上表面,上加热片P10、导热板(5)和下加热片P11的组合体固定在下壳(2)内,所述显示屏(3)镶嵌在上壳(1)前端的斜面上,主控板(6)和固态继电器Q5内嵌于上壳(1)顶部,电源开关(4)位于上壳(1)的后端,所述上壳(1)和下壳(2)卡扣在一起;所述主控板(6)还包括测温电路、后备报警电路、和入口测温电路,所述微控制器电路分别与测温电路、加热电路、显示及报警电路、后备报警电路及入口测温电路连接,测温电路、后备报警电路分别与温度传感器RT1连接,后备报警电路与加热电路连接,加热电路通过固态继电器Q5分别与上加热片P10和下加热片P11连接,电源电路分别与显示及报警电路、加热电路和微控制器电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输注或冲洗的具有双温控的加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电路的具体连接为:稳压电路U8的2脚、3脚、6脚、7脚接地,稳压电路U8的1脚分别接电阻R24、温度传感器RT1、电容C23、电容C24的一端及稳压电路U8的8脚,电阻R24的另一端接电容C32一端及5V电源,电容C32另一端接地,电容C23的另一端接地,温度传感器RT1另一端分别接电容C24的另一端及电容C30、电阻R28的一端,电阻R28通过电阻R34接电容C30另一端及地;所述后备报警电路的具体连接为:比较器U7的6、脚7脚和12脚接地,比较器U7的1脚接电阻R23,电阻R23的另一端分别接5V电源、电阻R22和电容C33一端,比较器U7的2脚分别接电阻R22另一端和逻辑门电路U3的2脚,比较器U7的3脚分别接5V电源和电容C26的一端,电阻R31和电容C29的一端接电阻R27的一端,电阻R30和电容C28的一端接电阻R26的一端,电阻R29和电容C27的一端接电阻R25的一端,电阻R27、电阻R26和R25的另一端接测温电路稳压电路U8的1脚,电容C26、电容C27、电容C28、电容C29、电阻R29、电阻R30和电阻R31的另一端分别接地,比较器U7的13脚分别接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继航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沃姆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