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轻量化后防撞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42459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5: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轻量化后防撞梁结构,包括一体化成型的后防撞梁主体、第一吸能盒、第一安装板、第二吸能盒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吸能盒和第一安装板位于所述后防撞梁主体一端,所述第二吸能盒和第二安装板位于所述后防撞梁主体另一端;所述后防撞梁主体为普通塑料的新型复合材料GMT。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新结构,集成了吸能盒和安装板,大大减少后防撞梁总成子零件数量,明显降低后防撞梁成本;同时,后防撞梁主体采用新型复合材料GMT,密度比传统金属大大降低,轻量化效果显著。

A new lightweight rear impact beam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轻量化后防撞梁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的轻量化后防撞梁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世界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和新工艺层出不穷,使得汽车轻量化水平大大提高。研究显示,若汽车整车质量降低10%,燃油效率可提高6%-8%,因此,汽车轻量化已经成为汽车发展的趋势。汽车后防撞梁总成一般包括防撞梁本体、左/右吸能盒、左/右安装板、拖车钩加强板、后保安装支架等零件(部分汽车拖车钩和后保安装支架布置在下车身主体结构上,不包含在防撞梁总成里)。防撞梁本体加工工艺分主要分为几大类:钣金冲压成型、钣金辊压成型、热冲压成型、铝合金挤压成型、塑料注塑成型、复合材料模压成型。钣金冲压成型、辊压成型、热冲压成型都属于传统生产工艺,因金属的密度大,轻量化效果并不理想,铝合金挤压成型轻量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成本较高,塑料注塑成型轻化量效果很好,但普通塑料的强度和抗冲击能力比较差。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的防撞梁结构,重量轻,制造方便,制造成本低,既提高了防撞梁轻量化水平,也保证了后防撞梁的强度和碰撞性能。本技术采用了一种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增强型热塑性塑料(GMT:GlassMatreinforcedThermoplastics)模压一体成型,文中所述GMT均指玻璃纤维增强型热塑性塑料,将左/右吸能盒、左/右安装板结构集成到防撞梁本体上,减少了防撞梁总成子零件数量,大大提高了后防撞梁的轻量化水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轻量化后防撞梁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的轻量化后防撞梁结构,包括一体化成型的后防撞梁主体、第一吸能盒、第一安装板、第二吸能盒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吸能盒和第一安装板位于所述后防撞梁主体一端,所述第二吸能盒和第二安装板位于所述后防撞梁主体另一端;所述后防撞梁主体为普通塑料的新型复合材料。具体地,所述后防撞梁主体的横截面为“W”字形。具体地,所述后防撞梁主体为模压成型。具体地,所述普通塑料的新型复合材料为玻璃纤维增强型热塑性塑料(GMT)。进一步地,所述后防撞梁主体还包括拖车钩安装过孔,所述拖车钩安装过孔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吸能盒和第一安装板的一端。进一步地,所述后防撞梁结构还包括第一后保安装支架、第二后保安装支架和第三后保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后保安装支架、第二后保安装支架和第三后保安装支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后防撞梁主体上,所述第一后保安装支架、第二后保安装支架和第三后保安装支架的另一端设置安装孔,并固定在车身上。具体地,所述第一后保安装支架、第二后保安装支架和第三后保安装支架通过自攻螺钉均匀固定在所述后防撞梁主体中部。具体地,所述第一后保安装支架、第二后保安装支架和第三后保安装支架为新型复合材料GMT。进一步地,所述后防撞梁主体的上边缘均匀设有若干安装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新型的轻量化后防撞梁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新型的轻量化后防撞梁结构,采用后防撞梁一体化成型结构,后防撞梁本体上集成的吸能盒结构可以和传统吸能盒一样达到吸能效果,却不需要像传统吸能盒一样焊接或安装到防撞梁本体上,节省了焊接或安装工序;同样,后防撞梁主体上集成了安装板结构,可以直接装配到车身上,节省了焊接工序。整体结构集成了吸能盒、安装板,大大简少了防撞梁总成子零件数量,简化了后防撞梁总成的装配工序,成本优势明显;2.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新型的轻量化后防撞梁结构,防撞梁本体设计成W截面结构,能增加后部碰撞的受力,保证后防撞梁结构的稳定性。3.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新型的轻量化后防撞梁结构,传统的钣金冲压成型、辊压成型、热冲压成型等传统生产工艺,采用的是传统金属材料,而本技术主体材料采用了新型复合材料GMT,密度相对更小,轻量化效果明显;同时铝合金挤压成型的后防撞梁结构的轻量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成本相对较高,性价比不是很高,新型复合材料GMT成本相对较低,而相比PP注塑材料,在密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新型复合材料GMT强度和抗冲击等各项性能有明显提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图1本技术所述的新型的轻量化后防撞梁结构的框架及周边件结构图;图2本技术所述的新型的轻量化后防撞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本技术所述的新型的轻量化后防撞梁结构的部分集成组件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1-防撞梁本体,2-第一后保安装支架,3-第二后保安装支架,4-第三后保安装支架,11-第一吸能盒,12-第一安装板,13-第二吸能盒,14-第二安装板,15-拖车钩安装过孔,16-安装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装置、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的轻量化后防撞梁结构,包括一体化成型的后防撞梁主体1、第一吸能盒11、第一安装板12、第二吸能盒13和第二安装板14,所述第一吸能盒11和第一安装板12位于所述后防撞梁主体1一端,所述第二吸能盒13和第二安装板14位于所述后防撞梁主体1另一端;所述后防撞梁主体1为普通塑料的新型复合材料。第一吸能盒11和第二吸能盒13用于吸收汽车遭到碰撞时所受到的冲击力;所述后防撞梁主体1的横截面为“W”字形,这样呈现“W”字形的后防撞梁主体1能增加后部碰撞的受力,并保持不受变形。所述后防撞梁主体1为模压成型。所述防撞梁主体1还包括拖车钩安装过孔15,所述拖车钩安装过孔15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吸能盒和第一安装板的一端。所述后防撞梁主体1还包括第一后保安装支架2、第二后保安装支架3和第三后保安装支架4,所述第一后保安装支架2、第二后保安装支架3和第三后保安装支架4的一端通过自攻螺钉均匀固定在所述后防撞梁主体1中部,所述第一后保安装支架2、第二后保安装支架3和第三后保安装支架4的另一端设置安装孔,并固定在车身上,所述第一后保安装支架2、第二后保安装支架3和第三后保安装支架4为为新型复合材料GMT;所述后防撞梁主体1的上边缘均匀设有若干安装孔16。通过上述的说明,相对于传统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的轻量化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化成型的后防撞梁主体(1)、第一吸能盒(11)、第一安装板(12)、第二吸能盒(13)和第二安装板(14),所述第一吸能盒(11)和第一安装板(12)位于所述后防撞梁主体(1)一端,所述第二吸能盒(13)和第二安装板(14)位于所述后防撞梁主体(1)另一端;所述后防撞梁主体(1)为普通塑料的新型复合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轻量化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化成型的后防撞梁主体(1)、第一吸能盒(11)、第一安装板(12)、第二吸能盒(13)和第二安装板(14),所述第一吸能盒(11)和第一安装板(12)位于所述后防撞梁主体(1)一端,所述第二吸能盒(13)和第二安装板(14)位于所述后防撞梁主体(1)另一端;所述后防撞梁主体(1)为普通塑料的新型复合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轻量化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主体(1)的横截面为“W”字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轻量化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主体(1)为模压成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轻量化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普通塑料的新型复合材料为玻璃纤维增强型热塑性塑料(GMT)。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轻量化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主体(1)还包括拖车钩安装过孔(15),所述拖车钩安装过孔(15)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吸能盒(11)和第一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俊明郭枫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